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龙骅 《科技潮》2000,(8):32-34
在新的千年之交,我有幸作为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队的一员,继参加中国第5次南极考察队的首次东南极考察后,再次赴南极考察。南极位于地球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地区终年被冰雪所覆盖,气候条件恶劣,是世界上最寒冷、暴风雪最频繁、风力最强和最干燥的地区。素有世界"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鉴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特有的生态环境,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南极的科学考察与研究。研究南极对人们认识全球气候变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和成果,2014年2月8日,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及昆仑站之后的第4个南极科考站。2015年,中国第5个南极科考站的建设也即将启动。泰山站:把科考能力"前移"数百公里泰山站得名于五岳之首的泰山,象征"坚实、稳固、庄严、国  相似文献   

3.
《创新科技》2005,(6):57
2005年1月中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征服南极DOMEA点,鲜为人知的是,中国的这次成功征服在国际南极科学竞争中第一次抢得了先机。据悉,如果2005年1月中国的这次探险没有能够成功,那么DOMEA点极有可能被已经计划在中国科考队行期半年后出发的日本科考队占据。作为南极大陆的最高点,DOMEA点被认为是南极大陆上除地磁极点、低温冰点以及地球极点之后最后一个有着极高科研价值的南极点。  相似文献   

4.
由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的高科技产品——双腔型光电感应式自动电子雨量雪量计,经一年多时间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生产出第一台正式产品。并于2005年11月18日乘上中国“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随中国第22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参与南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极地冰雪专项研究。嘉善威泰伟业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是首批入驻嘉善科创服务中心的科技孵化企业,也是嘉善第  相似文献   

5.
《信息化建设》2014,(2):60-60
2014年1月3日,遥远的南极成功拨出第一个天翼移动电话。自此,我国结束了在南极没有移动通信运营的历史,中国电信成为首家在南极开通移动通信服务的运营商。  相似文献   

6.
正作为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中年龄最大、我国开展极地考察30年来的首位贵州籍科考队员,在近5 0天的科考之旅中,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教授将带给我们哪些关于南极的故事呢?身穿中国红,出发2013年12月12日上午11点,登上由贵阳飞往北京的CZ6187航班——这,是我参加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项目的起点。连续一周的行囊准备,心情变得不是出征前的兴奋,而是担扰极地诸多未知因素的忐忑。  相似文献   

7.
中国南极天文中心的天文专家2008年11月12日随同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出征南极,筹建极地天文观测站,并为建立南极天文台而努力。  相似文献   

8.
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在南极海冰考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是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中海冰厚度监测的技术设备之一。结合南极极端环境,对基于冰、水不同电传导性质的电阻率冰厚监测装置首次在南极海冰考察中所取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出极地海冰不稳定的现场环境和低温是影响该装置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并依据分析结果对该装置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教师惠凤鸣随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南极,与科考队员一起,对第27次科考队在南极内陆冰盖安装的两架"极端环境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平台"进行了维护改造,并将安装两台新的观测仪器,在南极形成一个加密观测网络系统,获取更多的地面数据,用于验证遥感数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1月5日,在中国南极考察15周年,中山站建成10周年之际,由136名队员组成的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了,历时149天,航程二万多海里,于1999年4月回到上海。笔者作为考察队中的一员,握笔重忆那段冰雪历程感慨万千,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并在此向读者介绍南极的所见所闻,与大家一同分享这地球上唯一一片圣洁土地上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作者根据亲自参加中国第五次南极考察的经历,从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对航空、航海的影响方面讨论了中国南极长城站所在地——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区的战略意义。根据对地质基础、金属矿产、火山活动以及冰川侵蚀历史和地貌现象的讨论,指出该区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大陆漂移和冰川冰缘地貌的极好场所。最后指出,该区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具有南极特征的动植物和动物间奇特的食物链关系是该区成为重要的生物资源区和受南极条约保护的特别科学兴趣场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简述国际南极数据目录系统(ADDS)的基础上,从ADDS建设和真实数据库系统建设两方面概括总结了国际上南极地区科学数据库系统研究的重要进展,并对我国在有关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做了介绍,提出了南极地区科学数据库系统未来发展方向和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1月12日,中国南极内陆冰盖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冰盖最高点——海拔4098m的冰穹A。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登顶”。2007年12月11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航行,“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抵达南极,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队到达中山站,考察队员于12月22日开始向冰穹A进发,经过21天终于抵达。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后40年的南极科学考察,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国际南极联合研究行动,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南极的了解。在我国第19次南极科学考察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名誉主任陈立奇研究员  相似文献   

15.
黔人南极行     
正2014年2月8日,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一大重要任务圆满完成,我国极地考察史上又添新的里程碑。让我们跟随"贵州籍南极科考第一人"谢晓尧教授的脚步,踏上科考之旅,一同去探索南极的美丽与神秘,去展望南极科考带给我们的美好期许。(本期"科学视点"得到了谢晓尧教授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16和第21航次现场走航观测的数据,从卫星遥感获得资料分析了南大洋夏季海表层水的叶绿素和温盐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间的年际月平均变化.结果表明:南大洋叶绿素分布呈现随时间变化向岸梯度递增,高值区主要在冰边缘、岛屿附近和陆架海域;海表层水温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化梯度递增,2℃等温线随年际变化南移至66°S,在南极辐散带和0经度断面上有明显的SST高值区;表层水的盐度呈不规则的盐度值或高或低的空间块状分布.从生产力和温盐三方面佐证了南大洋上升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仁青 《少儿科技》2014,(2):38-39
正地球的最南端是冰封的大地,这里天寒地冻、风雪肆虐,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陆——它就是南极大陆(以下简称南极)。不像其他大陆那样,有不同肤色、种族的人在繁衍生息,南极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进行科学考察,多国的建筑师、科学家不得不在南极修建科考站。迄今为止,中国已在南极建成了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也正在建设中。在南极盖房子可不简单,不仅施工的难度大,而且所建的房子有许多特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16和第21航次现场走航观测的数据,从卫星遥感获得资料分析了南大洋夏季海表层水的叶绿素和温盐在1999—2000年和2004--2005年间的年际月平均变化.结果表明:南大洋叶绿素分布呈现随时间变化向岸梯度递增,高值区主要在冰边缘、岛屿附近和陆架海域;海表层水温由南向北呈现明显的随时间变化梯度递增,2℃等温线随年际变化南移至66°S,在南极辐散带和0经度断面上有明显的SST高值区;表层水的盐度呈不规则的盐度值或高或低的空间块状分布.从生产力和温盐三方面佐证了南大洋上升流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南极海冰厚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进行南极地区海冰厚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并考虑太阳短波辐射等因素对南极海冰厚度变化的影响。根据我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现场观测数据,建立了辨识海冰厚度的最优控制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最优控制问题,仿真结果与现场观测数据吻合良好,表明所建模型和求解算法是准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根据英国南极考察中心(BAS)在南极半岛水域(1988/1989)调查资料分析了三种南极鱼种(南极多线鱼(Pleuragramma antarcticum),南极电灯笼鱼(Electrona antartica),博氏原灯笼鱼(Protomyctophum bolini)的分布,南极多线鱼分布于受韦岛(Weddle)海水影响的水域(丰度值:0.054至1.7754尾/1000m^3),指出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