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志强 《科学之友》2009,(9):106-107
情境认知与学习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征,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本文从介绍情景认知与学习理论的相关概念入手,研究了该理论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以期对该理论的现实意义进行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2.
情感态度是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语言知识关注多,而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少.在认知探究、认知深化和认知运用中,教师应创设诱发积极情感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催生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3.
陈香  罗晓  王斌 《科学之友》2010,(3):146-147
情感态度是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语言知识关注多,而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少。在认知探究、认知深化和认知运用中,教师应创设诱发积极情感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催生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4.
情感态度是指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对语言知识关注多,而对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少。在认知探究、认知深化和认知运用中,教师应创设诱发积极情感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以催生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相似文献   

5.
《科学通报》2021,66(19):2405-2415
认知灵活性缺陷与情绪失调被普遍认为是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典型特征.尽管认知灵活性被认为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认知灵活性对情绪调节不同方面的贡献如何及其影响机制迄今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将结合现有理论与实证研究系统阐述认知灵活性对情绪调节的促进作用,并从情绪调节倾向性、有效性、灵活性及适应性4个方面重点分析其影响机制.具体而言:(1)认知灵活性能促进个体倾向使用对身心健康发挥保护性作用的情绪调节策略;(2)认知灵活性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降低情绪反应强度来促进个体的情绪调节有效性;(3)认知灵活性通过促进个体对变化的情境做出快速反应为情绪调节灵活性提供必要条件;(4)认知灵活性还能通过降低多目标权衡中的认知负荷来提升个体的情绪调节适应性.总之,认知灵活性通过促进个体对保护性策略的使用,有效降低情绪反应以及对变化的情境和目标做出快速权衡来对情绪调节发挥作用.明确认知灵活性对情绪调节不同方面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情绪失调疾病存在认知缺陷的内在机制,并从认知灵活性的角度为改进抑郁、焦虑等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6.
对周围的情境有正常的认知及产生相应的情绪对于人类社会交往有重要意义.与健康人群相比,抑郁个体却对情境有着减弱的认知加工及过强的情绪加工,这反映了大脑中认知及情绪网络功能上存在异常.以脑功能磁共振成像为研究手段,近年来对抑郁症脑机制的研究逐渐增多.这些研究在认知、情绪以及二者交互作用3个方面集中显示了额叶-边缘系统的功能改变.其中,情绪网络异常主要体现在杏仁核和脑岛,并涉及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型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认知网络异常主要体现在执行控制和默认网络;而抑郁症对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杏仁核和背外侧前额叶.了解归纳与抑郁症相关的认知和情绪脑网络异常能够为将来进一步揭示抑郁症发生的神经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为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反共情一般指对他人的不幸感到快乐,而对他人的正性情绪产生负性体验,是一种个体与观察对象情绪效价相反的情绪反应.相比探讨共情研究,对反共情的现象、影响因素、心理机制和理论建构等相对较少.本文从情绪的效价维度出发,提出了基于观察者和他人情绪效价理解共情与反共情的整合理论框架,简要总结了对二者认知加工及其脑电指标与脑网络激活的研究.基于整合机制的框架,预期正负效价相关的脑电成分与脑网络激活在共情和反共情情境下发生反转.今后研究需要深入探析二者间的认知反转调节机制,并扩展对正性情绪的共情研究.  相似文献   

8.
当人们不能提取先前学习过的项目信息(项目记忆)或者学习情境的信息(来源记忆)时, 会表现出外显记忆错误. 为了探讨提取意向对项目信息和来源信息的影响, 采用电生理记录研究方法, 对再认测验中出现的提取错误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 再认错误诱发的大脑电活动与再认正确激发的大脑电活动有显著差异. 与项目记忆错误相比, 来源记忆错误诱发的大脑电活动起始更早, 分布更偏向于大脑前部. 提取意向调节认知神经加工, 并导致提取成功与提取失败神经机制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伴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读心问题在认知神经科学时代迎来了复兴.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系统探索,运动共振理论试图论证:观察者脑中表征该动作知觉信息的知觉表征系统和表征该动作的运动表征系统之间无需其他中介就能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换.由此,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运动共振可以实现对他人动作的识别与理解,从而实现执行者与观察者动作意图(或情绪体验)之间的直接匹配.虽然该理论得到了来自无创脑刺激技术、失用症、布洛卡失语症以及自闭症领域内证据的支持,但随着对运动共振可塑性及其发生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来自联想假说的挑战已经威胁到运动共振的基础假设.运动共振受到情境、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一自动化、直通的理解他心方式.来自实证的挑战与来自理论的困境显示,运动共振并非理解动作的充要条件,大脑中可能存在多条通路可以实现读心.未来,需要将运动共振放置于延展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背景中予以考察,并借助颅内脑电记录等新技术来确认运动共振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0.
文章主要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将数学与生活联系,以实践教学的数学理论来指导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数学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