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从唐河庄稼地走出来的散文作家曲令敏,她的文学视野首先投注的就是那片庄稼地。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让她梦牵魂绕。她的作品深深扎根在故乡的土地上,极具自然之美。同时她还尽情讴歌乡野民间的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她对底层民众生存状态的关注,使得她的作品饱含着对弱者的深切的依恋之情和同情之心。她的作品短小精悍,每篇文章仿佛都是一枚圆润的珍珠,内涵丰富,同时又能折射出广大的外部世界。这是因为她非常重视细节描写,她把细节描写明朗为一种写作倾向,成形为一种自觉的写作方式,这就是:细节化写作。  相似文献   

2.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用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li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3.
周晓枫以零距离的书写,敏锐地关照看爱恋中女性的得与失、自由与对等,在痛感中体味着理性的成长和升腾,最终在“早夭的美”中得到救赎和皈依。周晓枫以独特的情感体验,从哲学的高度审视女性在情感中的定位和方向,对女性的生存现状提出质疑和找寻出路。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作家简单地分为想象型和体验型,萧红理所当然地属于体验型,她的作品中浸透着她对生命细腻、痛苦、孤独、寂寞、困扰的体验、她的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常常被设置在她生活的习惯里和习惯的生活里,从这个意义上说,萧红是一个自传型的女作家,正如美国学者葛浩文所说:“到目前为止,除了作家偶而有神来之笔外,萧红可算是个所谓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论阅读情感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并对行为动作进行制约的一种内心体验。阅读情感,是指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作品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高级情感体验。情感,在其表现形态上,并不是一种能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人的行为的简单伴随物,而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它心理能力发生强有力影响的重要因素。它往往通过感知觉而“粘附”于一定的表象之中,古人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郑玄《诗大序》)就是指的这种“粘附”现象。由于文章是以“言”来…  相似文献   

6.
三毛以优美的笔为人们留下的极具个性色彩和情感张力的散,折射出中国传统化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向。儒家的忠孝仁爱思想、道家的崇尚自然无为而治、佛家一切平常心、一切自然心的通灵感情等都在她的作品里有所呈现。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20世纪30、40年代的战争使得萧红经历了肉体上的摧残和精神上的磨难,孤独的漂泊渴望寻求精神上的皈依,以及在“客居”的环境下使得萧红对于“家”产生了一种情感上的演变的过程,认为战争中的生命体验促使她把个人情感与时代情感相统一,创作风格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8.
萧红的散文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情感色彩也比她的小说浓郁得多。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中隐含着一条爱的缺失与不懈追求的情感线索。这条情感线索贯穿于萧红散文创作的始终。  相似文献   

9.
杜拉斯在作品的人物、背景、情感之中常常杂糅了对现实生活的回忆,在她不同作品中可以发现她流露着相同的情感基调,体现在故事的叙述上就是一再出现重复的情节和人物。这种创作的重复性源于杜拉斯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作心理,也使小说的内涵更富弹性张力。  相似文献   

10.
情感体验在音乐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可以引发受教育者的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深刻体验音乐之美,更深入、自然地领悟音乐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1.
凌叔华是新文学初期的著名女作家,她与冰心、庐隐一样善于从自身的生命体验中观照女性的命运,探寻女性的命题,书写自我生存的体验与感悟。她把目光对准了那些都市温饱人家和高门巨室中那些温柔端庄的温婉女性,通过对她们的生活方式、心理状态、人生际遇的描述,揭示了封建家庭影壁、屏风后的生活内幕,讲述"五四"妇女运动以外的闺门故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留下了时代生活的一个侧影。  相似文献   

12.
朱淑真是我国明代以前女作家中写作诗词数量最多的人,[1]与诗相比,她的词作虽少,但每首都在讴歌情怀、畅述心志,真实地展示了其细腻的情感世界。以朱淑真《断肠词》为基础文本,通过深度解读分析,梳理其心路历程,进而探求其隐藏于词作中的女性情怀。  相似文献   

13.
庐隐是一位感伤主观主义者,她把自身的悲惨经历融人她的小说,使得她的小说具有浓重的主观性色彩,感伤而哀怨。本文试探讨庐隐小说主观性色彩的表现:在题材上,写自身的自叙传小说;在小说的组织形式上,运用书信、日记体形式;在抒情上,具有浓重的感伤情调。并分析形成这种浓重的主观性色彩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代以后披露的A.L斯特朗的文章、通信及其他相关文献,极大地丰富了“三S”研究的宝库。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追溯她的传奇性的中国经历,特别是她晚年的思想轨迹,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这位资深美国左翼记者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5.
弗吉利亚·吴尔夫由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个性,一生都处在生与死的纠缠之中.一方面,死亡的意念挥之不去,另一方面,她又与这种意念不懈地抗争.生存还是毁灭的思考成为她作品的重要主题,同时她也力图通过创作探寻到存在的终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下落不明”,这是散文家塞壬在南方多年来的生存状态。南方为她留下了隐秘的记忆,也给她带来了写作的灵感。写作于她不仅仅关乎兴趣和嗜好,更关乎梦想与尊严。她的文字,有一种破碎的、混乱的、尖锐的气质,更重要的是,表达出在场的个体经验。深入她的散文,我们能看到当下中国人痛切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  相似文献   

17.
李清照作为一名女性词人,其特有的纤细、敏感、细腻的女性心理在其诗词创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诗词作品无处不充满着崇高的情爱意识、时间意识、爱国意识和一生颠簸不幸的人生经验,这些构成了她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庐隐是一位在新思想冲击下觉醒的女性。她的作品给人留下的表象只是“庐隐式的悲哀”和“庐隐的停滞”。但事实上,侄“悲哀”和“停滞”的背后却潜藏着作家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的矛盾与分裂、自我主体构建和价值实现危机等深层次内涵。本文试从创作主体意识、作品中人物的情绪体验及作者对文本形式的自觉驾驭等方面对庐隐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1959年,美国进步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关于西藏民主改革的深度采访和其作品《百万农奴站起来》,在国际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成为西藏对外传播的经典之作。文章以此为案例,重点分析其传播文本,解读斯特朗此次西藏对外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以期对西藏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方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席慕蓉爱情诗歌的魅力,在于她用高超的艺术画面表现出了所有普通人正在或曾做过的美丽的爱情梦幻,缠绵悱恻的爱情经历是梦的内核,优美的画面是其梦的衣裳,因此能引起人们深深的共鸣和喜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