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识形态是反映特定的经济形态、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与要求的观念体系。电影本质上不是对“物质现实的复原”,而是按照主体的观念对物质世界的重新构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好莱坞电影与美国现实政治常常是一种互文关系,显示出了电影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随着跨文化传播的不断深入,电影逐渐成为大众传播领域的重要媒介之一。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别的文学翻译形式,也是消除语言障碍促进文化传播的媒介,在电影的推广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入手,通过对《风雨哈佛路》翻译实例的分析,从语言层面、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等三个方面论述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性作用,以使得原语电影的文化特色以及语言文体等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创造性再现。  相似文献   

3.
在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领域,美国发动了旨在巩固意识形态霸权的攻势.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使得美国电影成为美国至上价值观的绝佳载体.为了履行意识形态战争使命,好莱坞一马当先,成为输出美国价值观的主渠道.美国精心打造的好莱坞模式,在艺术交流的幌子下,将美国至上价值观植入目标国受众的心灵深处,成功实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4.
刘军  李欣 《科技信息》2013,(16):170-171
对电影《飓风营救2》的鉴赏人们往往从艺术形式、演员演技、情节安排等方面展开,很少对其背后思想内涵和主流价值观进行思考。这部电影既蕴含了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又将意识形态和消极落后的思想贯穿电影的始终,反思其思想和价值观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
赛珍珠的抗战小说《中国天空》被改编成电影时,雷电华电影公司重塑了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使他们成功地符合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然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赛珍珠反思战争、渴望和平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影片《致命的诱惑》是一部80年代好莱坞家庭情节剧电影,是一个将艺术、商业及意识形态三个电影属性完美结合的范例。将这部影片具体的镜语和叙事与创作的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分别从形象认同、欲望代偿及行为规训三个承接的部分加以论述,以此来解析此类商业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集结号》的成功上演,对处于困境之中的当代中国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的人文关怀与人道主义.对战争状态下人性的思考,对入的生命价值的尊重,在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国家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以及国际电影主流文化价值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的契合,使冯小刚的电影展现了一个全新视景,也是冯小刚对中国电影国际化进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尝试,预示了中国电影新的文化诉求,给处于困境中的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新主流电影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又融合了商业电影的技巧的电影,代表着电影发展的趋势。新主流电影既是类型的聚合,又是社会价值观的融合,既具有类型意识融合的特点,也具有新主流价值的结合和观众期待视野的迎合等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9.
“主旋律”影片是为了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表达国家利益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产物。它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宣传性,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同时,电影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有一定的审美、娱乐和教育功能,是进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文革电影”给历史留下了充满争议的文化背影.作为特定时代语境下诠释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文革电影”不幸成为被“极左”政治扭曲和异化的艺术个案,在历史坐标中留下一抹悲情的色彩,它又在新中国电影美学的流变中演绎出一段耐人寻味的变奏,对其进行历史视野下的反思应能对当下电影创作提供某种积极的警醒或启示.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电影批评理论,对于揭示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保持着现实的活力。影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受益于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甘正传》这部既在美国国内又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影片正好是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恰当文本。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分析,可知该影片反映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种族问题及和解;二是性别、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  相似文献   

12.
从空间书写的角度解析谢晋电影可以发现:空间被赋予浓重的意识形态内涵;空间焦虑成为故事和叙事进展的动力性因素;在这些电影的空间书写中,时时不离基于政治分别的伦理评判。而这些情况在谢晋电影的不同阶段又呈现出不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14.
以安德烈.列弗维尔为代表的操纵派翻译理论认为,文学系统内赞助制度、诗学和专业人士三方面的约束力,改写了文学作品的面貌。作为社会系统中另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电影作品也受到这三方面力量的操控,尤其是引进外国电影时对电影本身的改写。赞助制度内的相关机构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电影类型的选择及翻译的改写以"建构"某种预期的"文化",诗学因素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以强化影片的成功,而专业人士通过语言的力量影响着外国电影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电影本体论讨论一方面从本质论视角提出电影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观点;另一方面从形式主义视角提出电影性的艺术形式本体论观点,分别从两个端点阐发电影性质或本质的本体论意义,但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因此,需要清理和辨析各自存在问题与不足,应该在属性论和构成论视角中,在电影内容与形式统一、审美意识形态性与艺术形式性统一的基础上,把握电影本体论及其电影性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左翼电影与其说是着力于单纯的意识形态解读和政治宣传,其实还不如说是同时迎合、满足了电影市场及其观众对新理念、新思想和新人物的渴望和需求。譬如《母性之光》实际上是将刚刚兴起的阶级、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观念与行为意识,套用旧市民电影常用的家庭婚姻叙事模式予以个案重演和主题置换,结果自然是标新立异、具有新鲜的时代气息:它的演绎未必符合历史真实,但却收到思想传播和电影市场一石二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电影不仅是一个产业,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好莱坞电影人不啻会遵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资本与利润原则,也可能集体无意识地推销隐匿于影片之中的美国支配性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不同脉络中分析这些大片的意识形态背景,在以中产阶级为主要受众的电影中,民族主义和全球化以相互纠缠的复杂形态呈现了以民族主义和强权崇拜来遮蔽权力之下的全球化危机,从而建构出中产阶级稳定的主流想象,同时,又在“底层”的想象中将全球化抛向他者,将危机他者化。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相似文献   

20.
在 2 0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 ,自 80年代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 ,以其负载主流意识形态精神话语的内容特点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样式”特征 ,构成了一种创作潮流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走向 ,成为我们审视 2 0世纪最后 2 0年中国电影发展时不可回避的历史现象。本文以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宏观发展历史为背景 ,勾勒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自萌芽、初步定型到发展成为一股较为成熟的创作潮流的历程 ,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