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Mo(W)S4^2-与金属M(M=Cu、Fe、Zn、Ag、Ni、Sn)表面发生配位化学反应,得到不溶性且具有装饰效果的Mo(W)-S彩色簇合物膜。随着反应时间或加热时间的变化,膜呈现不同的具有金属光泽的颜色。这种膜层属于功能性修饰层,不仅赋予金属表面以美观的外表,而且提高表面的光洁度和清洁度,增强金属'一的抗腐蚀性能。本文采用加速腐蚀实验、LSV、CV、FT-IR、FT—Raman、XPS和AES研究了Mo(W)S4^2-在金属表面的成键特征和波谱变化,探讨了簇合物膜的组成、性能、结构、化学状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膜层中存在桥基Mo(W)-S—M键、端基Mo(W)-S和Mo(W)-O键。膜为多分子层组成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锌表面获得多种具有金属光泽的不溶性Mo(W)-S彩色簇合物膜.膜层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装饰效果,加热处理后其颜色发生变化,加速腐蚀试验结果表明,金黄色膜耐蚀性最佳.FT-IR、FT-Raman、XPS和AES分析表明,该膜层厚度约为60mm,钼在膜表面的价态为 6,而在膜内层则以 6、 4价共存.从AES深度分布曲线可知其组成为:Zn 32.5%,Mo 19.3%,S 39.4%,O 8.5%,膜为多分子层组成的复杂体系,其颜色是各组分统计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用两种不同的合成路线制备了标题化合物单晶,该化合物晶体为P2_1/c空间群,α=1.4256(5)nm,b=3.6007(9)nm,c=1.8075(4)nm,β=99.15(2)°,Z=8,对结构精修得到最后的一致性因子R=0.069,在[W_2FeS_6(SCH_2CH_2S)_2]~(3-)中存在端基双键S、端基单键螯合配位S和桥μ_2—S。Fe通过桥S分别与两个W相连,构成双齿非线型的W—Fe—W硫桥式结构。用EHMO方法对簇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得到了与结构研究一致的规律。对簇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电化学研究,并与所合成的其它化合物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4.
以簇合物[Mo3O2(CH3COO)6(H2O)3]Br2·2H2O和联苯二胺为原料,在乙醇溶剂中通过置换反应合成出新的三角三核钼簇合物,经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谱分析、元素分析确定该簇合物的组成为[Mo3O2(CH3COO)6(H2O)(NHC6H4C6H4NH2·2H+)2]Br4·10H2O,并确定了该簇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5.
采用LanL2DZ基组 ,对簇合物 [M6S8(PEt3) 6]n 模型 [M6S8(PH3) 6]n(M =Cr,Mo ,W ;n=- 1,0 , 1)进行从头计算研究 ,探讨该类簇合物的电子结构特征及其与性质的关系 ,研究不同金属原子对该类簇合物结构的影响、各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对形成簇骼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6.
在锌镀层表面,磷钼矾和铈硅钨三元杂多酸(盐)具有较好的配位成膜能力,获得多种具有金属光泽的不溶性彩色配合物膜,膜层有良好的耐蚀性能和装饰效果。加速腐蚀试验结果表明,Na6(PMo9V30Oo)xHzO和K15[Ce(HSiW9O34)2].xH2O与锌镀层反应时,形成两种新型的杂多酸盐金黄色配合物膜耐蚀性最佳。XPS和AES分析表明,Na6[(PMo9V3O40].xH2O膜层中钼在膜表面的价态为 6,而在膜内层则以 6、 4价共存,其它元素的价态分别为:Zn( 2)、P( 5)、V( 5),从其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的组成为:Zn 19.7%,Mo 29.3%,V21.2%,P16.1%,O 13.5%,膜层的厚度为160nm。K15[Ce(HSiW9O34)2],xH2O膜层中元素的价态分别为:Zn( 2)、Ce( 4)、Si( 4)、w( 6),组成为:Zn11.3%,Ce13.7%,Si 21.5%,W 26.9%,O 28.8%,膜厚230nm。  相似文献   

7.
双取代簇合物NEt4RuCo3(CO)10(PPh3)2与固体(PPh3Ay)Cl和TlPF6反应,生成了双取代簇合物AuPPh3RuCo3(CO)10(PPh3)2·CH2Cl2 Ⅰ后,双取代簇合物Ⅰ又逐渐转变为单取代簇合物AuPPh3RuCo3(CO)11(PPh3)Ⅱ.它们的组成和结构已通过元素分析、IR、31PNMR、59 Co NMR及有关反应验证.双取代簇合物Ⅰ中的两个取代基位置与反应物NEt4RuCo3(CO)10(PPh3)2中两个取代基的位置相同,即两个取代基中,一个占据与钴结合的位置(Co-P),而另一个占据与钌结合的位置(Ru-P).单取代簇合物Ⅱ中的一个取代基占据与钌结合的位置(Ru-P).  相似文献   

8.
在室温无水无氧充氮条件下,以(NH4)2MoS4,Et4NBr和HSCH2CH2SH为原料,合成[Et4N]8[Mo2S(SCH2CH2S)2]4簇合物,用X射线衍射法测得其晶胞参数为:a=2.604 4 nm,b=1.986 6 nm,c=2.630 2 nm,V=13.585 81 nm3,Z=4,晶体属单斜晶系.晶体结构经块状矩阵最小二乘法修正后,最终偏离因子R=0.088 7.研究结果表明,[Mo2S4(SCH2CH2S)2]2-为含Mo-Mo金属健的双核阴离子;每个Mo原子被5个硫原子配位,构成近四棱锥配位的几何构型,2个四棱锥共1条底边,每个四棱锥的1个顶点被1个端基硫原子占有,形成环笼状结构.[Et4N]8[Mo2S4(SCH2CH2S)2]4簇合物红外光谱的主要特征波出现在渡数为510,460,430和340 cm-1处;紫外可见光谱在波长为305,380和435 nm处有吸收峰出现.  相似文献   

9.
用含Mo、P的着色液对镍镀层进行阴极着色处理,得到兰紫、金黄、绿色和草绿色等多种不溶性的彩色配合物着色膜,膜层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XPS和AES分析结果表明,膜层的厚度分别为300、175、80和120nm,膜层中Mo以 4、 6价共存,P为 5价.从其AEs深度剥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了金黄色膜层的组成为:Mo26.6%、P11.8%、Na5.3%、O56.3%。  相似文献   

10.
将新制的金刚烷胺缩邻香草醛Schiff碱(以下简称Schiff碱)与溶有等摩尔NaOH的甲醇溶液混合后,再滴入同等摩尔六水合氯化镍,回流6h,即得四核镍(Ⅱ)簇合物(以下简称簇合物).簇合物分子组成为[Ni_4L_4(μ3-OMe)4(MeOH)_4](L为去质子邻香草醛).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簇合物进行了表征.在外场1000Oe,温度范围2~300K的条件下测试了簇合物的变温磁化率.计算得到其居里常数为5.68cm~3Kmol~(-1),外斯常数为12.98K,表明簇合物中顺磁离子之间存在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四球机上研究了四异丙基硫代过氧二磷酸酯对二异丙基二硫代磷酸硫化氧钼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发现硫代过氧二磷酸酯(TPDP)对硫磷酸硫化氧钼(MoDDP)的抗磨减摩性能有协同作用。俄歇电子能谱(AES)分析的结果表明,TPDP的存在,能提高表面膜中Mo、S的含量,并给出一种可能的作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的方法在普通玻璃衬底上沉积Mo薄膜,研究了工作压强、溅射功率对Mo薄膜的电学性能、表面形貌的影响.实验表明,在我们所使用的压强范围内(O.2~2.O Pa),溅射压强低时,沉积速率较快,制备出的薄膜导电性能亦较好;O.4 Pa时达到最佳值,电阻率为1.22×10-4Ω·cm,且扫描电镜(SEM)图显示薄...  相似文献   

13.
用电化学测试和俄歇电子能谱分析研究了离子注入不同剂量的Mo、Ti对304L奥氏体不锈钢在H2SO4、NaCl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注入Mo、Ti可使不锈钢的耐水溶液腐蚀性能提高,并改善材料的钝性和耐小孔腐蚀能力;在腐蚀过程中,注入元素在膜中富集,膜中Cr/Fe比值提高,从而达到耐蚀性能改善之目的;在适当的注入剂量下,可获得最佳的耐蚀改性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硫酸铵存在下,乙醇水溶液能够分为醇/水两相,在分相过程中,C2H5OH+2与[Sn(SCN)5~6][(5~6)-4]-生成的[C2H5OH2]1~2[Sn(SCN)5~6]三元缔合物能被乙醇相萃取,使Sn(Ⅳ)与Mo(Ⅵ)、Ga(Ⅲ)、Ce(Ⅲ)和W(Ⅵ)离子分离.该方法在微量锡的分离和富集分析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用文题所述技术,在玻璃基板上制出了Zn及ZnO薄膜。用SEM、XRD、AES及SEELFS方法,分别研究了其表面形貌、组成、薄膜结构及表面精细结构,同时探讨了薄膜生长过程。结果表明:Zn薄膜为(002)面上择优生长的多晶膜,其生长过程为岛状生长:ZnO薄膜为无定形迷津网络结构,薄膜表面主要含有Zn、O两种组分,无其它杂质,Zn─O键长为0.203mm。  相似文献   

16.
钼钨纳米合金膜的制备及其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羰基金属气相沉积方法,在Al2O3陶瓷基片上,以Mo(CO)6 W(CO)6为源,制备了Mo-W纳米合金晶膜.采用XRD和SEM技术,并与相同条件制备的Mo膜比较,研究了Mo-W合金晶膜的微结构.结果表明:该法制备的薄膜是以纳米粒子状态存在、具有超微结构的多晶膜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