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5年11月4日,一个举世震惊的消息从特拉维夫传来: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在特拉维夫国王广场的和平集会上遇刺身亡。这是一起犹太极端分子制造的悲剧,凶手伊加尔·阿米尔当场被擒。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以色列在耶路撒冷赫茨尔山公墓为拉宾举行盛大国葬。有100多万以色列人参加葬礼;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等8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沉痛地为这位中东和平进程的功臣送葬;他昔日的对手——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首脑也满怀敬意第一次来到耶路撒冷向他告别……  相似文献   

2.
<正>时间过得太快,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辞世已经20年了。他遇刺前后,笔者正在以色列访学,曾在研究所聆听过他"土地换和平"的讲演,在血淋淋的公交车爆炸现场目睹过对他的愤怒抗议,和几十万以色列民众一起彻夜列队向他的遗体告别,也不止一次到他堆满鲜花的墓前拜祭。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想起了拉宾和拉宾的葬礼》,记述了自己在那段时间的经历和感受,议论了以巴和平进程兴衰的原因。转瞬间,又过去了十年。拉宾之  相似文献   

3.
机不可失,佩雷斯需要先『正名』;结果难料,以色列政权的基本格局难变,和平方向难变。举行大选是以色列今年的大事,人们一直在揣测大选何时举行。去年11月拉宾遇刺后,尽管继任总理佩雷斯多次声称无意改变  相似文献   

4.
<正>1994年9月,一位美国记者曾向当时的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写了一封信,毫不忌讳地预言拉宾将被人刺杀。此信通过一位以色列诗人交到了拉宾手里,但被这位老将军不屑一顾地扔进了废纸篓。一年多后,1995年11月4日,拉宾果然在一次和平集会上倒在了犹太极端分子的枪口下。这位美国记者叫迈克尔·德罗斯宁。他自称破译了希伯莱文《圣经》旧约中所隐藏的密码信息,并据预测到了拉宾的遇害。  相似文献   

5.
“金钱换和平”、“‘结构’换和平”都非良策;土地换和平才是谈判基本原则。随着工党领袖巴拉克出任以色列总理,中东和平进程也出现了转机。去年9月,在美国、埃及等国的协助下,以色列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签定了《沙姆沙伊赫协议》;11月初,克林顿又借在挪威纪念拉宾遇刺逝世四周年之际同巴拉克和阿拉法特举行了首脑会谈,确定要在今年2月达成关于永久地位问题的框架协议,9月签署巴以永久和平协定。现在,巴以达成框架协议的期限已经临近,巴以关于永久地位的谈判问题日渐凸显。那么,巴以关于永久地位的谈判结果会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土地换和平”,是否会出现其他和平手段,如以“金钱换和平”、“‘结构’换和平”?成为人们  相似文献   

6.
16年前.笔者曾在复旦大学接待过以色列已故总理拉宾。在介绍自己的国家时,拉宾自豪地说:“以色列只有550万人口,领土60%是沙漠,90%是旱地,但我们是农业强国、高科技强国。”笔者问他:“是什么因素使以色列如此强大?”他的回答是:“以色列有7所一流大学。”  相似文献   

7.
战固难,和亦难。化干戈为玉帛,唯大英雄能做到。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举世震惊。我在震惊之余却也不觉得太意外。因为最初在电视新闻中见到拉宾与阿拉法特签署初步和平协议,握手言和时,曾闪过一个念头,不知双方的极端分子会有何动作,曾走出中东和平第一步的埃及总统萨达特的悲剧会不会落到他们之中一个的头上。后来两位领导人双双获诺贝尔和平奖时这个不祥的念头又在脑海中出现。不知怎地,原来更多足为阿拉法特担心——我常觉得,他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8.
由势不两立,到共谋和平——对于拉宾被刺,阿拉伯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正是这位拉宾,曾经和他们打了几十年的仗。拉宾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担任以军总参谋长,率军队侵占了耶路撒冷旧城、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加沙及西奈的大片阿拉伯土地。这场战争致使成千上万的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沦为难民。阿拉伯人仇视他是有充分理由的。但还是这位拉宾,执政三年多来,克服种种困难,为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作了不屈不挠的努力。拉宾不仅同巴勒斯坦和约旦签订了一系列和平协议,使巴勒斯坦  相似文献   

9.
最强硬的对手深思熟虑,从沉默到作出积极反应。阿拉伯世界对拉宾之死深表震惊。阿拉伯舆论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对今后中东和平进程的疑虑,寄期望予佩雷斯。在以色列公众眼里,拉宾最值得信赖,因为他曾在同阿拉伯人作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他与阿拉伯人和谈不会损害以色列的安全利益。但是,阿拉伯人则倾向于认为,拉宾的接班人佩雷斯是个更容易打交道的人。只要佩雷斯能渡过明年大选这一关,继续保住工党的执  相似文献   

10.
利益攸关,巴以双方不愿放弃各自的目标;先原则后细节,实施起来谈何容易; 最近一段时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领导人之间的论战已经公开化。巴以之间的冲突也一个接着一个。巴解组织执委会主席阿拉法特2月18日在巴黎指责以色列违反巴以自治原则宣言的精神,对巴勒斯坦人实行集体惩罚的政策,并且强调“和平进程正处于危险和棘手的阶段”。翌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反驳  相似文献   

11.
正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科学家、核计划负责人法赫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近郊遇刺身亡。当前,无任何组织、个人宣称对此事负责,但伊朗认定以色列是幕后黑手。此前的7月,伊朗认定纳坦兹核设施离心机研发中心遭遇袭击也是以色列所为。2018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对法赫里扎德发出点名威胁。此次遇刺事件恰逢美国总统选举的时间节点,  相似文献   

12.
战争风云中果敢冷酷,和平进程中披荆斩棘。岁末的以色列沉浸在失去拉宾的巨大悲痛之中。连日来,耶路撒冷赫茨尔山公墓拉宾的墓前,前来瞻仰和哀悼的人群络绎不绝。在以色列,拉宾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传奇式人物。他的战争经历和丰富的从政经验使他在军队和国人中享有独一无二的声望。少年壮志  相似文献   

13.
王雷 《世界知识》2021,(1):52-53
2020年11月27日,伊朗核科学家、核计划负责人法赫里扎德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近郊遇刺身亡。当前,无任何组织、个人宣称对此事负责,但伊朗认定以色列是幕后黑手。此前的7月,伊朗认定纳坦兹核设施离心机研发中心遭遇袭击也是以色列所为。2018年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对法赫里扎德发出点名威胁。此次遇刺事件恰逢美国总统选举的时间节点,当选总统拜登曾明确表示美国将重返伊朗核协议。  相似文献   

14.
鹰鸽共舞     
沙龙,以色列总理,一向以强硬的鹰派著称。2000年,他闯入阿克萨清真寺,一度断送了中东和平进程。佩雷斯,以色列前总理,前工党主席,一向以温和的鸽派著称。1994年,他和阿拉法特的握手使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最近,这两位看起来水火不容的鹰和鸽却握起了手,以色列政坛出现了“鹰鸽共舞”的局面。11月30日,以色列前工党主席佩雷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退出工党,并将在2006年大选中支持沙龙的新党“前进党”。就像1973年,利库德集团的出现改变了以前工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一样,而此次的“鹰鸽配”,无疑是给以色列政坛投了一颗“重磅炸弹”,使原来工…  相似文献   

15.
16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发表国情咨文,提出今年俄面临的七项主要任务。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与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加沙和以色列的交界处埃雷兹会晤。以色列同意放宽对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封锁,允许1.5万名巴勒斯坦人进入以色列做工。索马里全国联盟领导人艾迪德和临时总统迈赫迪同意成立联合委员会,以便在联合国维和部队撤离后接管首都的海港和机场。22日双方在首都正式签署和平协议。28日美、意军队在摩加迪沙登陆,正式开始掩护联合国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拉宾遇刺以来的十年间,还不曾有哪个人物的生死去留会对以色列、对以巴和谈,甚至对整个中东的未来之路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沙龙的“退场”,改变了许多事情的轨迹。如果不是突如其来的疾病打倒了这位中东强人,一切也许会是另外一个结果。沙龙“退场”,留下了太多的问号。事物的发展依据的是自身的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不存在“假如”、“如果”之类的设定。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发生了的事不可能重新来过。当事情已经不可逆转时,人们总是习惯于去想:如果这事没发生,又会是怎样?今天,以色列总理沙龙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他可能会躺着离开病床,或者永远躺在那里。不管怎样,以色列乃至整个中东都将进入一个“后沙龙时代”。此时此刻,我们也不禁问起了“如果”:如果沙龙健康如昔,此后数年依然活跃在以色列政坛,一切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以色列没有了沙龙,又将是什么样子?——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7.
名人言论     
《科技潮》1999,(6)
"和平事业前程未卜,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此言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之口。马约尔是在1998年12月6日以色列前总理伊扎克·拉宾遇害3周年纪念会上说这番话的。以色列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阿维·舒克特在会上发言。他指出,怀城农庄协议表明以色列、阿拉伯两个民族在和平的道路上向前迈了一步。他说:"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事情,协议毕竟为这条漫长而又困难重重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个月来,埃及首都开罗成了中东外交的一个核心舞台。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以色列总理拉宾、以色列外长佩雷斯、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等数度往来于此,就巴以协议以及阿以和平进程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紧张的谈判。5月4日,在穆巴拉克总统的主持下,阿拉法特和拉宾在开罗签署了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巴以签署的这一最后协议意义重大,此中埃及功不可没,它为埃及外交增添了光彩的一笔,也使人们更加注意到了埃及外交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开创外交新局面  相似文献   

19.
中东和平进程发生了自马德里和会以来最严重的挫折,问题出在以色列。以色列新政府拒绝工党政府的“土地换和平”主张,推行内塔尼亚胡提出的“安全的和平”和以“以色列的安全为基础”的和平。几个月的事实表明,所谓的“安全的和平”,实际上是“三不”政策的和平,即:不许巴勒斯坦人建国,只许巴勒斯坦人自治,巴勒斯坦人没有控制土地与民族自决的权利;不许巴勒斯坦收复东耶路撒冷;不向叙利亚归还戈兰高地。显然,“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被抛弃了。此外,新政府还大力推行在所占阿拉伯领土上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的政策,主张控制约旦河西岸与戈兰高地的水资源,并且要以军在巴自治区有“自由行动”的权利。总之,  相似文献   

20.
<正>【美】《旗帜周刊》2017年2月27日2月15日访美的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受到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热情欢迎。在记者会上,特朗普表示巴以和平不限于"两国方案"(指"巴勒斯坦国"和"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和"一国方案"(指建立"多民族单一国家",由以色列政府统治所有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他希望找到的是能让巴以均满意且能实现长期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