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Ⅱ优多系1号(600 ̄700)kg/667m^2资料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通径分析,表明667m^2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分别在平均水平下各自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3因素对产量贡献大小的顺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667m^2有效穗〉结实率,从而认为,在(6-- ̄700)kg/667m^2水平条件下,Ⅱ优多系1号产量构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确定最适的总粒数,同时,因三者之间既相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增产途径,在潭香稻谷专业合作社对甬优2640和佳辐占两品种的双季产量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甬优2640矮秆抗倒,穗大粒密,双季产量分别为(10 598±1 433)和(10 126±1 527)kg/hm2;佳辐占熟期短,适应闽北安全生长期短的气候生态,双季产量分别为(7 006±1 399)和(6 443±1 357)kg/hm2.再生稻产量由单位面积(m2)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4个因素构成.2个品种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变异小,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变异大,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且由此二者组成的单位面积总粒数的变异更大,与产量的相关性更高,对增产的贡献率0.97,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而单位面积总粒数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头季与单位面积穗数的相关度更高,再生季与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的相关度差距不大.因此,提高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的产量主攻方向是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而扩增单位面积总粒数必先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其中头季侧重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再生季兼顾扩增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方式对粳型巨胚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巨胚1号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淹水、旱种、垄畦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垄畦栽培方式下,西巨胚1号产量比淹水栽培下增产24.33%,产量构成较合理,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都显著提高;旱种下产量各构成因素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导致减产显著。有效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千粒重、每穗粒数与千粒重呈较弱的负相关,因此,生产上巨胚稻栽培建议采用垄畦栽培方式更有利于其产量形成,在制定巨胚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有效穗数和每德粒数。  相似文献   

4.
本文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天优998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以探索该品种的每亩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等三个因素分别对产量的影响,拟定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对转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水稻的32个品系在不同盐浓度胁迫下的分蘖成穗率、单株有效穗数、主茎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7个产量构成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0.0,3.0,5.0g/L的NaCl胁迫下,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3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而其它4个产量因素与单株籽粒产量的偏回归关系则未达到显著。7个产量构成因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直接效应大小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云南省1999-2001年田麦良种区域试验资料,对临麦6号丰产稳产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麦6号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产量构成三要素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7.
超级杂交稻培杂泰丰特征特性与高产抛栽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龙  刘镜辉  侯志玉 《科技信息》2009,(23):379-379
培杂泰丰是华南农业大学选育的感温型两系超级杂交稻新组合,梅州市于2003年开始引进试种,经过多点试种。表现株叶形态好、穗大粒多、米质优、适应性强和后期转色好等优点,一般每667m2产量在550kg,高的产量达每667m2产量670kg。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遗传背景相同的籼粳中间型重组自交系(RIL)9个品系与5个籼、偏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杂交的F1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个农艺性状均表现为正向超亲优势,以单株产量、穗实粒数、株高和穗总粒数表现的优势较强,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表现的优势较弱;F1单株产量仅与父本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F1单株产量的超亲优势与父本单株产量、有效穗数、结实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父本抽穗天数和千粒重却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杂种的抽穗天数、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亚种间杂交稻超高产的获得关键在于要协调好产量目标、亲本产量构成因素和其杂种优势三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在我县的适应性、抗逆性、产量及品质,为我县大面积发展优质稻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菲优多系1号单产546.7kg/667m^2居第一,新香优63单503.3kg/667m^2居第二,金优多系1号单产496.7kg/667m^2。居第三,D优527单产483.3kg/667m^2居第四,D优5号单产456.7kg/667m^2居第五,产量最低的是。D优68,单产430kg/667m^2。经方差分析,参试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以籼粳杂交晚稻甬优9号为对象,从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方面,比较研究了超秧龄移栽条件下,增施氮、钾肥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适宜移栽秧龄为35 d左右,最晚不宜超过40 d.在35 d秧龄移栽时产量最高,可达8910 kg.hm-2,且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甬优9号在施纯氮(N):210.0 kg.hm-2、钾肥(K2O5):112.5 kg.hm-2时,已能满足生长需求.超秧龄条件下增施氮、钾肥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但每穗实粒数下降,产量仍表现为减产.  相似文献   

11.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关联度分析法,对通辽地区25个蓖麻杂交F1代12个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蓖麻杂交种产量构成各因素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一级分枝粒重>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穗长>生育期>百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一级分枝果穗数>主茎粒重>主茎蒴果数>主茎穗位,与单株产量密切相关的性状为单株粒数,一级分枝粒重,一级分枝蒴果数,门桩穗长和生育期。  相似文献   

12.
以稻田水位作为调控指标,对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进行受旱试验,根据试验资料分析水稻不同生育期受旱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表明:水稻分蘖期受旱,对有效穗数最为不利,反而复水后会使穗粒数、结实率有所增加,对千粒质量影响不大,如分蘖期严重受旱,将导致严重减产;拔节孕穗期对水分很敏感,受旱对穗粒数和结实率均产生不利影响,会严重降低产量,而对千粒质量影响并不显著;抽穗开花期受旱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均产生不利影响;乳熟期受旱主要对千粒质量产生不利影响。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得出水稻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贡献最大的为有效穗数。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投影寻踪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寻找出对水稻产量具有突出贡献的因子,采用投影寻踪技术,选择产量构成因素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了水稻产量构成因素投影寻踪评价方法,并用该方法对黑龙江6个试验站2004~2006年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灌溉条件下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的产量构成因素是穗粒数和结实率,控制灌溉条件下则为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  相似文献   

14.
通辽地区主要蓖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辽地区不同时期育成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的9个蓖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矮秆杂交种中aLmAB5/091078产量最高,为3289.97kg/hm^2;高秆杂交种中通蓖9号产量最高,为2526.03kg/hm^2;高秆常规种中哲蓖4号产量最高,为1877.90kg/hm^2.蓖麻产量构成因素为:株数、单株蒴果数、每果籽粒数、百粒重;蓖麻单株产量构成因素为:蒴果数、单果粒数、百粒重.经通径分析,蓖麻单株产量性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主茎果穗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贡献次之.  相似文献   

15.
2003年从广东源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优质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建优G2,在我市经过五造多点试种,表现株叶型好,产量高,抗病性强,生育期适中,适应性广,米质优等特点,一般每667m2产量在550kg,高的产量达每667m2产量650kg。  相似文献   

16.
吴清毅  陈卓 《遵义科技》2007,35(3):18-19
通过试验,结果表明,同一施肥水平,喷施神露2号可改善番茄经济性状,平均单果重增加5.2g,单株穗果数增加2.8个,产量增加786.5kg/667m62,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连作晚稻抛栽产量,是抛栽技术重要研究内容。目前宁波市大多用特早熟晚粳甫粳38、丙对一3对等品种作连晚抛秧,这类品种稳型小,分美力强,往往前期生长过旺,成穗率低,不易高产。甫粳18号中熟晚粳,具有穗粒兼顾,穗型偏大的特点,一般比宁波市当家中熟晚粳宁67多14粒,比特早熟晚粳甫粳38多19粒,产量潜力大。用于抛秧,适当增加基本苗,易获得较高产量。据lop年调查,宁波市江北区庄桥镇Zhm的宁甫粳18每667m2产460kg;4.3hm2宁67均产420kg/667m2;0.68hm2特早熟晚粳甬粳38为408kg/667m2,用雨粳18作抛秧比宁67增9.5%,比…  相似文献   

18.
应用微机分析了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1985~1987年水稻冀粳8号高产示范、试验田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亩穗数(X_1)、穗粒数(X_2)、空秕率(X_3)、千粒重(X_4)的关系,建立了产量数学模型:y=-264.5932-0.5743X_1~2+O.5257X_1X_2+1.2553X_1X_4-0.0365X_2~2并用通径分析法计算了各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结果表明,冀粳8号高产应以增加亩穗数为主。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亩产1400斤以上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进而提出“主攻穗数、兼顾大穗、争取粒重”的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不同种植密度紫苏产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每667 m29 400株、4 700株、3 800株、3 500株、2 800株、2 300株的密度进行紫苏栽培,分别测定产量,对紫苏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每667 m2产量分别为235.33,190.62,173.75,164.62和116.10 kg.考虑农事操作方便与栽种效率,紫苏最佳种植密度为每667 m24 700株.合理密植有利于高产.研究结果为紫苏产业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2001年浙江省“9410”联合品比试验温州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最高苗>生育期>穗粒数>株高>有效穗>穗率>结实率.为水稻育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