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魏晋时期的文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魏晋时期的文体论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对涉及文体论的诸家之说进行简述并进行分析,初步形成了史的规模;通过对魏晋时期文体论发生发展的考察,描述了文体论的出现与文学自觉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历程.  相似文献   

2.
李旭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15-17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开始独立,具体表现在文笔说的变迁、对文体特征进行探讨、文体分类趋细和永明声律论的创建这几个方面。文体独立的原因与魏晋时期审美意识的变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和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开始独立,具体表现在文笔说的变迁、对文体特征进行探讨、文体分类趋细 和永明声律论的创建这几个方面。文体独立的原因与魏晋时期审美意识的变化息息相关,具体表现在审美心理 结构的变化和审美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有关中国小说史以及对古典旧籍的整理、校对工作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6.
~~在虚实之间:以《搜神记》为例谈六朝志怪小说的文体特征@周昌梅$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000~~~~[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2]张庆民.论蜕变中的魏晋南北朝小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4). [3]徐公持.魏晋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  相似文献   

7.
《声无哀乐论》是魏晋时期反映其"声无哀乐"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著。过去对《声无哀乐论》的讨论,往往是以"东野主人"即嵇康的言论为中心进行的。然而作为嵇康的假想敌"秦客",它的言论却并非假想而来。在它的言论中存在着大量的音乐美学思想,而且这种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汇集了当时存在的各种关于音乐美的论述与见解。因此对于《声无哀乐论》中"秦客"的言论的讨论,就相当于是对魏晋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讨论,它从一个侧面让我们了解到,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到魏晋时期所取得的成果与所展现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俳谐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发展到三国魏晋时期,已经基本成熟,并且普及到全社会,作者辈出,评论纷起,名作众多,嘲讽所指越来越深入,形式越来越完善,成为俳谐文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9.
鲁迅与魏晋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继承者 ,他对中国小说史以及中国古籍的整理、校对工作 ,都显示了他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修养和成就。魏晋是一个文学自觉、思想解放的时代 ,鲁迅对魏晋时期的名士和他们的文学创作以及魏晋风度 ,都表现出格外的推崇和欣赏。  相似文献   

10.
傅玄是魏晋时期少数未习染玄风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人性论承袭告子;教化论综合儒、法;规范论则以儒为主,兼及法、道、墨。傅玄的伦理思想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更有某些独特的见解,是魏晋时期思想多元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人格与艺术的相生相济成就了魏晋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文主要对陶渊明人格范型与文本模式的相似性进行了探讨.在文本模式的考察中,结合此前对"南山人格"特质的归纳总结,从文本的哲学内质(结构模式、审美意蕴、句式节奏)与外在形态两个方面证明了它与"南山人格"的同构对应关系,正是在艺术形式的生命性这一点上,陶诗显示了高出时人的深度和恒久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尹伟 《西藏大学学报》2009,24(3):131-135
刘勰的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和萧统的作品集《文选》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理论标准来表达自己的文体分类思想。文章从两书各自专列文体入手,具体辨析两书文体分类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并从中管窥两书作者的文体观。  相似文献   

13.
作为语言学模式的一种,叙事学和文体学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的一种新趋势,主要着眼于叙事文体学的视角转换在翻译中的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结合叙事文体学中的叙事视角,分析海明威《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的中译本,正确把握视角转换对等,实现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14.
用功能文体学构建出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的一个模式和方法,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证明此模式应用于风格翻译的必要性和有效性。理论上,功能文体学的文体观非常全面(风格是前景化;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次和各个突出的功能当中;篇章是风格分析的单位等等),这有利于文学作品翻译者获得对原文风格更为充分的识别和理解,并通过在译文中做到功能对等而达到完美的风格对等。因此功能文体学是文学作品风格翻译研究的更为全面和有效的理论基础,并能为风格分析和翻译提供一个实际可行的模式。三个例子是对理论分析的证明。  相似文献   

15.
公众演讲就总体而言属劝谏性语篇,是文体学中的一种特殊变体,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有其独树一帜的文体本质。研究从文体学的角度,在音位、词汇、句法、语篇、修辞等多个层面,对历届英语演讲比赛演讲辞予以分析,揭示其文体特征及潜在的语言魅力,以利于更好地欣赏公众演讲艺术,更有效地掌握公众演讲技巧。  相似文献   

16.
论英语幽默语言的构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幽默与修辞、语体等方面探讨了幽默语言的产生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天安门诗抄》的出现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图从“民间”这一理论视域对此加以考察。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探讨文本的民间立场;着重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两种民间文学模式;兼论与文本紧密相关的人物即周恩来的民间形象。  相似文献   

18.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时《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