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白族与铜鼓     
铜鼓是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灿烂的青铜文化之一。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冶金史、经济史、文化史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做好铜鼓的研究工作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过去在讨论铜鼓的族属时,对于白族是否是古代铜鼓的铸造者和使用者提及甚少,甚至有的学者专家认为白族地区发现的铜鼓是从别的少数民族地区流传进去的,也就是说白族不是我国古代铸造铜鼓的民族。我们认为这一结论是十分勉强的,有必要重新  相似文献   

2.
铜鼓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根据调查资料可知,目前我国使用铜鼓的民族有壮、布依、水、侗、苗、瑶、彝、佤等民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南方各省(自治区)共有一千多而铜鼓,主要集中在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广东、贵州、湖南次之。这些铜鼓大多数是从少数民族地区收集的。解放后,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发掘了一批铜鼓。这不仅是我们研究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政治、经济、历史的宝  相似文献   

3.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众多民族的文化瑰宝,已有两千七百余年的历史。铜鼓是权力与财富象征的重器,是沟通人神的祭器,类似于古代中原的铜鼎。铜鼓又是娱神娱人的乐器,还是指挥军阵的响器……可以说,铜鼓是名副其实的"大器"。20世纪后半叶,植根于农耕文化的铜鼓日渐式微。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始复兴,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问题也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种背景下,该书的作者万辅彬以"铜鼓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立项。  相似文献   

4.
铜鼓是我国西南和岭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珍贵的文化遗物。铜鼓是代表壮族铜器冶铸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学术界目前对其起源问题尚众说纷纭。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发现各式各样铜鼓已五百多面,为兄弟省区之冠。使用时间之长,已是公认的客观事实。史料中有关岭南地区铸造和使用铜鼓的情况,记载不绝。《后汉书》卷五十四马援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往交趾,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唐章怀太子注引裴氏  相似文献   

5.
铜鼓文化是古代中国长江以南到东南亚的广阔地区少数民族的一种典型文化代表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存。与壮族铜鼓文化相比,布依族铜鼓文化虽在起源、社会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分布地域、铜鼓类型、铜鼓名称以及铜鼓"十二则"鼓谱等多方面却又表现出了独特的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经教育部社科司同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总评委评定,《大理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大理学院学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大理学院学报》编辑部袁登学老师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栏目创立于1998年,作为《大理学院学报》前身之一、创办于1980年的《大理师专学报》,即把“注意突出本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等地区特色论文的刊用”作为办刊宗旨之一。先后刊登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百余篇,其中的优秀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编印中心、《全国高校…  相似文献   

7.
经教育部科司同意,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总评委评定,《大理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质量进步社科学报,《大理学院学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大理学院学报》编辑部袁登学老师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编辑。“南诏·大理历史文化研究”栏目创立于1998年,作为《大理学院学报》前身之一、创办于1980年的《大理师专学报》,即把“注意突出本地区民族、历史、文化等地区特色论文的刊用”作为办刊宗旨之一。先后刊登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论文百余篇,其中的优秀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编印中心、《全国…  相似文献   

8.
《新唐书·艺文志》较《旧唐书·经籍志》不仅著录更富,分合归类亦更科学,理应获得较高评价。美中不足者,其书名作者著录时有疏误,且偶有条目重出,前者已有董文武先生《点校本<新唐书·艺文志 >校勘拾遗》(《河北师院学报》1990.1)一文条辨纠正,后者尚无人论及。今摭拾于此,供研究者参考,有关文字校勘亦附及之。 1、乙部史录正史类(第1457页)徐坚《晋书》一百一十卷 按两唐书本传不言坚作《晋书》,旧志亦不载此书,疑新志徐坚名下脱“注”字,盖注臧荣绪《晋书)一百一十卷也。新志次此书于李善《汉书辨惑》二十卷后、高希峤《注晋书》一百三十卷(房玄龄等撰)之前,亦可见其类矣。 2、乙部史录编年类(第1459页)梁祚《魏国书纪》十卷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铜鼓,数量很大,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外收藏达一千四百件之多。这种铜鼓自春秋时期产生以来,绵延二千余年,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四川诸省,为各族人民爱好和使用。它全为铜铸,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通体皆饰有花纹,造型与中原地区的铜鼓迥然不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与中原地区古代文化究竟有着什么关系,这是目前铜鼓研究中受到大家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拟从古代西南铜鼓的发生与发展来探讨一个它与中原古代文化的关系,供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0.
信息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简化著录作者信息鉴于著录作者信息的性别、出生年、民族等对判断文章的水平没有实际价值 ,国家标准对此也未有相关规范 ,有关论文的统计与分析也不再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 ,为保护属于作者的个人隐私 ,避免著录作者信息过多带来的负面影响 ,减少编辑部为使作者信息齐全常常多花的时间和精力。经与有关专家讨论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决定按照《编辑学报》的处理办法 ,简化著录作者信息 ,只著录作者的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所在城市、职称、研究方向。为便于编辑部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详细情况 ,发现并扶持培养年轻作者 ,加强…  相似文献   

11.
南诏是唐朝云南的地方政权,是白、彝等民族聚居的地区,有二百五十三年的历史。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有较大的发展,以白族为代表的南诏文化进入了繁荣阶段,有丰富的史料。在历史上曾有文献名邦之称。但由于长期来白族文献的整理不被重视,加之古代记载洱海地区的史书很少完整地流传下来。今见存研究白族历史的史料很少。仅见的有综合了许多唐人著作和案牍的《蛮书》等,绝大多数散载于群书之中。且有一书几名称的,如魏完的《南中志》和《南中八郡志》中。也有几书一名称的,如《白古通记》和《玄峰年运志》。同时也有书的性质、内容、作者和著述年代不详等问题存在。往往造成在研究白族历史中难以利用。为了充分利用散载于群书中的南诏史料,必须对南诏史料进行辑佚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2.
生活于萧梁北周之际的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以下简称《荆》书),是一部描述岁时风物的专书,为研究我国南方荆楚地区的历史和民俗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原书早佚,今所见者,为后人所辑。兹就原书卷帙及后世辑本略作考述,或可对整理是书者有所裨益。至于疏误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对于《荆》书,历代公私书目著录不多。据笔者对《隋书·经籍志》以下五十余种官私目录、史志题跋的查检,发现竟有一半以上未见记载。可见是书失之久远,流传不广。综观各家著录,其卷数有五说:一卷、二卷、四卷、六卷、十卷。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竹书纪年》、《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夷”、“西戎”、“蛮”、“狄”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的意义。周朝除夏族外,四方还有夷、狄、戎、蛮等民族集团,这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很多的。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结果列国内乱,诸侯  相似文献   

14.
关于泰山文明,我曾简单表述如下:泰山地区文化底蕴丰厚。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事业兴起的重要摇篮之一。考古表明,依托泰山兴起的新石器时期大汶口文化中,已有文字使用、已有人类文化教育事业存在。历经商、周、秦、汉迄至明、清,泰山地区又曾作为中国思想文化教育事业的最发达地区而几度辉煌。为展开上述观点,前几年曾草成《夏商周与泰山文明》和《泰山古代儒学简议》两文,重点讨论的是商代以后问题,先商一段阙如。今尝试将这一段作一简述。 国学大师章太炎本世纪初期曾指出,泰山地区是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心。此后,吕思勉、杨向奎、蒙文通等人不但倡此说,而且进一步认为泰山地区也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心。以上诸位所论  相似文献   

15.
民族关系无论在中国古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都是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明英宗正统至天顺年间是贵州地区历史上民族矛盾尖锐、民族冲突十分频繁的一段时期。文章以明朝郭子章所著《黔记》为窗口研究这一时期贵州地区民族关系的变化及其影响,进而为当前贵州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经济写作的起源与成熟我国的经济写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许多人们熟知的审美性文体的写作中,就包含了大量的经济写作内容。远如《诗经》中的《召南·羔羊》、《魏风·伐檀·硕鼠》、《幽风·七月》、《小雅·大田·无羊》、《周颂·臣工·良》等篇,...  相似文献   

17.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指风晓南越。”建元:武帝第一个年号,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年号的开始,建元六年当公元前135年。大行:《周礼·秋官》载有大行人,为接待宾客的朝官,汉初称典客,景帝中元元年改名大行,《汉书·百官公卿表》作大行令,至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名大鸿胪,为九卿之一。东越:我国古代东边少数民族与疆域的概称,地当今浙江省沿海大部。番阳:丁谦说“番阳,地理志作鄱阳,汉县名,属豫章,今为九江府”。案即今江西省九江市地。  相似文献   

18.
宋金时代,戏曲活动颇为兴盛而著录却甚寥寥,直至南宋末年才始见著录。至元代《录鬼簿》的出现才标志着学科意义的戏曲目录诞生。明代,戏曲进入综合目录系统,《太和正音谱》等曲谱也成为戏曲目录重要的组成。专科戏曲目录有了更大发展。《录鬼簿续编》、《曲品》、《远山堂曲品》、《远山堂剧品》、《南词叙录》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成果。清代,《曲海总目》标志戏曲目录的成熟,还出现了《今乐考证》、《曲录》等一批目录。民国期间,戏曲目录得到很好的补充,戏曲目录著录方式渐趋现代。而最突出的成就是,古代戏曲首次进入国家总书目、史志艺文志及善本书目,标志着古代戏曲目录地位的真正确立。  相似文献   

19.
正陕北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她的神奇之处在于绚烂多彩的文化!《陕北历史文化散论》是北方民族大学教授杨蕤近年来有关陕北历史文化成果的汇集,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有关宋夏时期陕北地区的史事考论,如《宋夏沿边人口考论》《宋夏疆界考论》等;二是对陕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如《陕北地区"牛碾子"调查》《党项文化:陕北文化资源中的一座富矿》;三是对陕北地区民族交融与区域文化的讨论,如《小区域、大历史:吴家沟历史断想》《党项民族与陕北文化》;四是与陕北文化有关的人物、杂谈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玉的国家,远在新石器时代,如河南裴李岗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内蒙古兴隆洼文化层中皆有玉制品出土,距今已有7000—8000年的历史。古国玉史启文明,中华民族文明伊始,便与“玉文化”结缘,正如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先生,在所著《宝石说》中指出的那样:“世人爱玉之风亦真如中国为甚,爱之者贵其德也,贵之斯比之。又推而行之以成民族之美德。由是,玉与吾民族愈相与团结而有不可分离之观。凡研究中国民族史者必兼详玉之始末,盖有由也。”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宝玉石传奇是和氏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部玉石传奇,半部中国历史”。和氏璧的发现,最早见于《徇子·大略》篇,其学生《韩非子·和氏》中记载甚详:“楚人和氏得玉璞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