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卢彭 《科技信息》2007,(18):26-27
法治的缘起是人性的冲突和缺陷,包括人的属性结构和人性的样态结构中的冲突和缺陷。随着人性结构及其内部冲突和缺陷的变化发展,道德的力量日益显得苍白,法及其发展的目标与高级阶段——法治就应然而生,成为调整人性冲突和优化人性结构必不可少的,也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人性化内涵有着深层的逻辑根据.人性化是人的属性结构的优化和人的各种属性的全面生成与和谐发展,是人性样态结构的优化和人性各样态的全面实现与和谐发展.只有揭示人性化内涵的逻辑根据,领悟人性化概念从何提出和人性化的内涵从何得出的问题,才能准确地把握和运用人性化概念.  相似文献   

3.
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为人"性是道德的应有之义。从道德自身角度来讲,道德的为人性在本质上应利于人的自由而又全面发展,在历史维度上表现为为类性、为群体性、为个体性和人的三重属性和谐并存的四种表现样态,在群体基础上必须满足道德主体的多层次道德需要。具体来说,道德要能够满足人的三重属性的不同需求,而最终达到人的三重属性的和谐统一,这既是人性完善的要求,也是伦理道德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文学表现的对象,离开了对具体人性的反映,文学就没有生命。因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重点反映人的精神活动;文学是作家情感的表现;从欣赏角度说,没有情感的共鸣就没有文学欣赏。而人的情感和人的精神活动是人特有的本质,是人性的表现。人性是个具有多层次的,多因素的,具体的发展变化的概念。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它的基本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性又表现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社会意识则处于最高层次。人性中有"共同人性"和"差异性",这是由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带来的。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人性的表现是和他在社会中的地位相联系的。要真实地、准确地表现人性,必须深入生活,把握社会生活中各种人的特点,塑造出栩栩如生、感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5.
西方人主张利用和依循人性,中国人更多地主张改造人性。现代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研究似乎更支持依循和利用人性的主张。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依循人性、利用人性显然成本更低、效果更好。西方人主张顺应和利用人性具有更多的实用色彩,中国人主张改造人性更具有理想色彩。人性有其局限性,我们不能放弃对人性的改造。但塑造和改造人性,也要尊重基本的人性,不能超越人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人性是统一的,人性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人性的体现,法律只是从规范社会行为的角度对人性进行制度设计上的彰示,法律与人性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需要。"法律人性化"的呼声是对法律体现人性这一客观判断的强调和重申。  相似文献   

7.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类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冲突总会以某种默契的方式结束。从海丝特人性冲突的演变来看,她一生是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挣扎,最终选择将自我融入他者。由此可见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会逐渐被社会所同化,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社会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实中自然力量无法战胜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8.
荀子强调人性的二重性,即人性的自然生理属性和社会道德属性。他认为人性之恶的真正来源是人的自然生理属性。克服人性中自然属性的恶而发扬社会道德之性的善是荀子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在其驱恶扬善的众多教育良方中,化性起伪是不可更改的药剂,隆礼、师是配合此药剂的独特药引。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10.
《人性》一文认为人性是超阶级、超社会的天生的本性,而且其内容是“神性、兽性、魔性的统一”,充满神秘主义唯心主义臆想,与该文宣称要“科学地认知人性”背道而驰。这样的人性论,不但奇特,而且可怕。文中充斥逻辑矛盾,说明作者思维混乱。研究人性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或哲学的方法,但不应该用神学的方法;在哲学地认知人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开创了正确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利工作的新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水利工作的根本性质、中国水利建设的类型和发展历程指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水利工作中最为本质的问题.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水利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应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探索水利工作前进的方向,并从4个方面进行论述.在阐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不同认识时指出两种极端认识,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作为中国水利工作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特征表现为价值理性。人文教育规律表现为:教学过程的引导性;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学习方法的内省性、体验性;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必须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具有人文精神和素质的教师队伍,构建"一个渠道,两方渗透,三项活动,四种氛围"的全方位人文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3.
人性问题,从来就是东西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伦理学的角度考察了东西方对于人性的传统认知,阐述了各种不同人性认识的分歧,说明了传统人性论所存在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社会生物学是科学的人性认知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善恶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呈现出优劣.正是有了社会,人性才有善恶之分.人性善恶论是伦理学最基本问题之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之一.要正视人性弱点,善待人性,给予人性正常自然的发展空间,使人类社会自然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5.
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人性恶的提出却似乎是性之发用,而非人性之本身。即如此,如何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呢?该文试图剖析看似悖论的问题及何以形成隆礼重法之思想。  相似文献   

16.
锁定学科意义上的人性学,必先锁定人性的本体论,锁定人性的核心与基点、人性的内层结构,进而锁定人性与文化及生命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17.
指出系统、正确、深刻地认识人性假设及其管理理论,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图书馆管理中,是成功管理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对中外几种比较有名的人性假设的比较,阐述了人性假设理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孟子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不同的人性论假设,孟子认为人本性善,而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结构性的人性论思想,这两种不同的道德哲学理论的产生有其内在的根由。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模式的不同走向会影响人们对人性论思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刘飒 《长春大学学报》2001,11(2):81-82,86
人的本性包括实然与应然两方面,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引导人性的健康发展,这就决定了教育也应包括实然与应然两方面,同时,教育对经济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的经济负面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必须进行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主流,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学史,能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促成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