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诸政权林立,形成各自为政的格局.由于统治集团之间火并激烈,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各地方割据政权为了加强统治区域内的行政管理,大都以苛法酷刑维持紊乱的局势,其行政法主要沿袭《唐六典》,具体表现为惩治贪官污吏,打击擅权、失职、违法乱纪等行为.但诸政权的统治者在立法的同时,又常常毁法,导致整个社会无法恢复正常秩序.  相似文献   

2.
魏晋作为中原重要政权,其畜牧业与同为汉族的汉唐政权相较大为逊色,这主要是与魏晋政权对牧场的设置有关。魏晋官营牧场分布于黄河下游两岸。这里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区,其畜牧条件远逊于汉唐在凉州的这一天然畜牧场所。但魏晋官营牧场的布局却是受时代因素——军事部置、人口锐减、少数民族内涉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因素制约下的必然选择。这种布局虽然影响魏晋畜牧业的规模,但却能满足国家对畜牧业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西南民族史所涉及民族众多、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历史变迁缤纷多样,因此西南民族史研究中难点颇多,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也很大。全文仅选择秦汉“西南夷”藏缅语族诸民族的族源、滇国与夜郎国民族关系、南诏政权后期对唐用兵原因诸问题进行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唐中叶,在诸多因缘的影响下,以乌蛮为主的南诏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并灭五诏,定都洱海,东平诸爨,进而促使了云南行政中心的新变迁;随着南诏、大理民族政权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对其疆域进行长达500余年的经营,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元代云南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马援政治才能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铁靖 《河池师专学报》2003,23(1):72-75,87
本文运用充足的史实,客观地论述了东汉名将马援在镇抚西北诸羌和交趾骆越的过程中,表现其突出的政治才能以及他为东汉政权的巩固和统一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及其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地主政权,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了极大的干预。这种干预,持续时间之长,深入领域之广,以及影响之深远,从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少见的,可说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个突出特点。中国封建地主政权,是适应地主经济的需要而出现的。反转过来,它忠实地为地主经济服务,对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干预。这种干预集中表现在下列诸方面:在生产领  相似文献   

7.
列宁曾说过「每一个厨子,必须学习管理政府」.(Every Cookmust learn to govern the state)这是很对的.因为民治政体的施行,不难在人人有政权,而难在人人有操纵政权的知识.庶联曾于一九二六,一九二七,一九二九,一九三一诸年开过全国国民代表大会今年已是第七次了.在去年冬季,他们就开始筹备到处有标语,有演讲,有游行,凡是年满十八岁的,不问性别,没有种界,除了几种例外,如褫夺公权的人或是富农之类,了都鼓励出来参与  相似文献   

8.
<正> 在古朴时代的希腊诸邦中,曾经兴起并广泛流行着一种新的政权形式,即僭主政治.当时,一批崛起于工商业发达城邦的强权人物,相继以武力夺取了政权,并建立起个人的专制统治。与此同时,在东方的中国,正处于春秋中晚期的各诸侯国中,也出现了一种新的政治现象。其时,一些势力强大的卿大夫们,也通过武力逐渐操纵了各诸侯国的政治,将国君变成傀儡,形成“政在私门”之势,并最终夺取了政权。史称“大夫专政”。僭主政治与大夫专政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在许多方面显示了共同的特征,并对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二者的对比研究,在充分展示其共同的形成方式、同样的表现特征及相似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努力揭示这种以“僭越与专制”为特征的政权形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必然性及对社会变革与发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蒋介石以苏制共政策述评①陶炎武蒋介石一直视社会主义的苏联是中国的潜在敌人,中国共产党为其心腹之患,长期奉行反苏反共政策,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学术界的论述颇多,然而关于蒋介石如何以苏制共的论述还很少见诸报刊。抗战时期蒋介石为抵抗日本侵略保住其政权,曾被迫采...  相似文献   

10.
两汉之际及东汉建武初期的隗嚣政权具有鲜明的士族化性质,扶风士人集团在其政权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两者在政权正统性、政权归属等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扶风士人集团投向光武政权,成为隗嚣政权兴起和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乡镇级政权的权威支持问题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巩固的核心问题.乡镇级政权的权威支持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上级政权组织的支持,乡镇级政权组织自身的支持,村级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两汉之际及东汉建武初期的隗嚣政权具有鲜明的土族化性质,扶风士人集团在其政权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两者在政权正统性、政权归属等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最终导致扶风士人集团投向光武政权,成为隗嚣政权兴起和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由于民主基础十分薄弱,中国社会从专制向民主过渡的政权是新权威主义政权。然而,这种政治体制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张力,并会由于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发展为结构危机,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本文解剖袁世凯新权威主义政权与各政治派别以及民众的关系,从结构张力的角度论述袁世凯政权走向灭亡的原因。给袁世凯政权灭亡的原因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平民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1923年"三大"期间提出的政权主张的新提法,之后一直出现与二、三十年代中共中央的文件、宣言、报告、决议中。这一口号,既延续了"二大"所提出的"由一个或数个革命的党派共同执政"的政权观点,也为稍后中国共产党"革命民众联合政权"、"建立一个工农小资产阶级独裁制"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方案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在中国上世纪20年代复杂多变的历史背景下,它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文章追寻这一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轨迹,为进一步研究中共早期政权思想提供更为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乡镇级政权的权威支持问题是我国农村基层政权巩固的核心问题.乡镇级政权的权威支持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上级政权组织的支持,乡镇级政权组织自身的支持,村级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敦煌张氏归义军政权的第三代统治者张承奉,在唐朝已经灭亡、外患方殷的形势下,在原地方政权基础上于910年建立起具有高度独立性的西汉金山国政权,使原来一直奉唐正朔的张氏政权由此蜕变为割据性独立政权。其立国之举虽不乏民众基础,但加剧了与周边政权特别是甘州回鹘政权关系的紧张。此举道义上的欠缺和策略上的失误,暴露出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离心倾向,但不能完全否认其自存自保的现实意义,而上层及民众中普遍存在的中原情结,表露出敦煌地方与中原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这正是汉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张力和国家统一必然性的反映,也是西汉金山国政权特殊性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7.
宗法文化在安多藏区亦有全面表现,涉及政权、教权、血缘传递、婚姻缔结、生养死葬等诸多方面。教权强化了政权和族权,政权保障了教权和族权,族权则延续了教权和政权。安多藏区的宗法文化体现出边缘性及混融性两个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8.
宜昌商会在清末民初的政权更迭中,不断"顺应时势",选择与先后当政宜昌地方的革命党政权、袁世凯政权、王占元集团合作。而其"合作"处境则经历了从扬眉吐气到感恩戴德再到含恨忍痛的渐次变化。宜昌商会在强权面前越来越显柔懦的心态与行为变化,浸透着宜昌商会对政治权力庇佑的强烈渴望,深切反映着宜昌社会力量的发育成长始终受制于国家政权力量的现实,折射出借国家政权自上而下催生出来的幼弱的新型民间社团商会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始终难以离开国家襁褓的历史定律。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公司和工人成为非洲本地势力向政府施压的"筹码",洞悉当地部落文化变得越来越必要。一年前,埃及境内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导致政权更迭。此后,处于过渡政权领导下的埃及社会也并非风平浪静。究其原因,既有积压已久的经济、民生因素和政权体制诟病,也有  相似文献   

20.
前凉为十六国之一,疆域极盛时涵盖今甘肃、新疆及内蒙古、青海各一部分。前凉政权孕育于张轨时期,脱胎于西晋地方政府---凉州。前凉张氏政权对晋中央王朝的微妙关系,以西晋亡国前后而大相径庭。西晋存国之时,张氏政权极力拥护中央政权。西晋灭亡后,又鉴于领边复杂的民族关系,左右逢源其间,对东晋采取若即若离的策略。纵观前后之异,盖出于凉州本位性和自身利益性的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