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关于民族概念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概念问题是中国民族理论学界的基础理论研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歇过。综述了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以来各家学者对民族概念的观点,认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构成民族的要素、民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三个问题上。认为“共同血统因素”也应作为民族构成的因素之一,赞同“民族问题只能发生在民族与民族的交往过程中”这一观点。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定义的新见解也可称为“七要素说”。除非民族消亡了,人们对民族概念的探讨才会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2.
达斡尔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关于其族名“达斡尔”的词源词义在学界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无定论。主要有契丹“大贺氏”说、索伦语“耕田者”说、蒙古说、“大胡人”音转说、契丹“大辽”说等几种说法。对各种观点、见解进行了简要的考辨,认为“达斡尔”一词来源于姓氏,即源于地域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3.
问难“族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近年来的“族群话语”,我们发现了以下缺点:(1)由于诸家在使用学术概念时不注意词义、词源和词用,也不注意同一个词汇在不同文化和国度的变异,且较少联系中国历史,尤其较少联系中国“民族”和“族群”话语的近代演变史,更缺乏足够的个案和国内少数民族表述的支持,结果,以印刷文字出现的讨论,大多成为西方话语或者西方话语的汉语代言。(2)缺少辩证和历时的观点,沉湎于“宏大叙事”,束缚于功能论,受制于原生说,不能认识“民族”和“族群”的翻译话语,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史,处在一个前后不同的、开放的变化过程。(3)由于学术上的急躁,有的作者对中外相关著述咀嚼不细,乃至误读、误用、误译、误批。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民族心理素质”同“民族心理特点”两个概念的区别和关系,认为民族心理素质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它表现在民族成员的脑的机能上而不是表现在民族文化上.本文关于民族心理素质的辨析,对《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和《辞海》民族分开上的同一概念的辞条提出了异议  相似文献   

5.
“骑士文学”这一在我国学界长期通行的术语近年来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或摈弃.文章考察了西方学界的相关研究,追溯了“骑士文学”在我国学界产生和流传的历史,力图维护“骑士文学”的合理性;同时对前人的成果进行修正,尝试给予“骑士文学”一个较严密而更具可操作性的界定,即骑士文学盛行于中世纪中后期的西欧,是骑士制度兴盛时期的产物,它以骑士为主人公,表现骑士精神或发抒骑士情愫;主要包括三种样式,即骑士抒情诗、骑士叙事诗和骑士小说.  相似文献   

6.
谢剑先生《试论中国大陆的民族识别工作及其问题》一文值得商榷。“何谓民族”之争是中外学术界的普遍现象;范文澜、费孝通等的有关论点与毛泽东思想息息相通,并非所谓马列主义的“异端”。中国民族识别的指导思想不是“斯大林的标准”而是毛泽东民族观。这项工作的过程并不那么“草率”或“独断”,而是相当谨慎且民主的。谢先生所议诸问题并非民族识别所引发。认真分析却能证明民族识别的成功。中国民族识别在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科学内涵的全新观念指导下,通过民族学界与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理顺了千百年间未理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识别的成功经验是中国民族学界的共同财富。  相似文献   

7.
字形、字义本是文字学、词汇学的研究对象。近年来,许多美学研究者希望从“美”字的起源探讨审美意识的起源、发展的情况,把一个单纯的字源问题引入了美学领域。古今对“美”字的字形起源和字的本义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羊大为美”说。此说以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代表,其核心在于认为“美”字的本义是味美,美即甘。这种观点在美学界得到了朱光潜先生的赞同。  相似文献   

8.
“民族协和”与“王道统治”是日本殖民者侵略中国东北的政治策略与手段。通过分析认为,日本殖民者以“民族协和”为招牌笼络民心,盗用中国儒家王道思想进行“王道统治”,最终是为了渗透其侵略思想与政治策略,以达到在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9.
还是使用“跨国民族”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对居住于不同国家的同一民族其称呼还是使用“跨国民族”好。  相似文献   

10.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民族精神教育是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界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广泛地讨论。本文在吸收借鉴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拟围绕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导向和方式方法等三个方面做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李晓峰和刘大先所著《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一书是学界对创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认为该著作不仅深化了以往对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学理探讨、理论建设,更关注到了之前容易被学界忽视的很多前沿问题,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如何“走出”狭窄视域、陈旧观念、空泛理论和单一民族文学研究,从而真正“融入”国家知识体系,汇入前沿文学批评潮流、关注具体文本和族际文学关系等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展望,同时亦对重写中国文学史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作为中国民俗学的建设方向,包括了“民族民俗学”这一分支。云南民俗学界的学科实践是民族民俗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3.
梁庭望先生是著名的壮学家、民族文学研究专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壮学、壮侗语族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等。他的壮学研究成果推动了壮族文化发展,他用自己所学为壮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提出的“中华文化板块结构”理论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促进了民族文学理论研究。五十多年来,他在这些领域辛勤耕耘,不断开拓,为我国民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由大连民族学院文法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承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高校中文学科及相关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二次会议,于2010年8月22日至25日在大连民族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全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刘尧汉先生在《中国文明源头新探》中找出的“生龙活虎是中华民族各成员共同的精神面貌,民族性格和民族自我意识”,是彝族祖灵葫芦里的龙女娲和虎伏羲的“合体”即”熔炉”陶冶出来的观点提出商榷,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源于各民族长期共同的社会实践,是单指在中华民族思想意识中属于好的、优秀的、精华成份。指出刘尧汉先生的观点是神造说和本能论学术思想理论观点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对“文化大革命”分期问题的探讨是对“文革”进行史学研究的基础,三十年来,间或有学者对此发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对“文革”下限的阐释上。从当前学界和党中央的有关精神来看,两年“徘徊”时期似应划归“文革”时期。  相似文献   

17.
“新清史”自美国兴起后引起中国学者思考与讨论。以强调满洲民族意识与清朝帝国性质为中心的“新清史”,否认明清之际中国历史的延续性,冲击了传统清史认识中的“汉化”观。对此,国内学者大都持相反观点,因文化背景、思考角度不同,回应“新清史”的侧重点不同。对“新清史”的回应,不仅仅是简单的“捍卫汉化”,更是反思过去清史研究路径,思考民族、国家等观念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山田孝雄等一代学者的奠基下,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词汇进行了大量细致入微的研究,尤其是结合实证研究,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从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的研究历程以及“汉字音读词”词汇研究的倾向.探讨日本学界对“汉字音读词”研究的整体规律特点,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20.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本民族既崇尚虽小不弱的“扩大”,又追求精微细致的“缩小”,并形成了在“缩小”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扩大”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