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育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哲学问题,而且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深入揭示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才能深刻地理解审美活动的奥秘,本文通过对审美心理各要素的探讨,来揭示体育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各种心理因素及它们之问的心理综合活动,这对体育审美和体育美学的研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高瑞民 《科技信息》2006,(7):285-286
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说,在审美活动中是存在的,只是需要科学地解释它;审美心理距离实质是意志调节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对现实的审美态度的一种现象;意志在审美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否认意志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是讲不通的。  相似文献   

3.
许珂 《科技信息》2011,(17):249-249,220
品尝美食是一种审美。在这种常见的审美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各样的心理活动的参与。饮食中的心理效应,是构成饮食审美的重要环节。品尝美食产生的愉悦感,与饮食中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心理效应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下面就烹饪饮食审美中的心理效应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张珺 《科技信息》2009,(25):99-100,116
美与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体育美学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与美学的统一。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适时适量地渗透美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体育与美育结合。  相似文献   

5.
性审美与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其发生发展都会受到审美心理结构及其内在动力的影响。研究大学生性审美心理结构及内其内在动力的特点,能使大学生性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及超越性。性审美心理结构由性审美心理倾向、性审美认知、性审美情感构成,其中性审美需要是性审美活动的内在的动力,对人的性审美活动起着决定作用。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大学生性审美动力表现出追求视觉快感、性别美塑造及追求审美自由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浅析体育中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德平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Z1):224-225
体育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因素.体育与美学共处于人类的生活当中,相互包容,相互促进.通过对体育与审美关系的分析,指出体育是审美创作的"生活源泉"和取材领域,同时,体育也要借助美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美学渗入体育,给体育运动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使体育具有审美价值.审美心理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审美心理素质、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思维.  相似文献   

7.
审美意象是作家审美活动的内在表现;或者说,是作家的心灵与“不在场”的事物进行接触并赋予这“不在场”的事物以心理的呈现或心理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的意向活动。作家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是在一个预在的意向指导下的构造过程。正是这种预在的意向性构造过程,决定了作家的感受方式和感受向度。如果说,审美活动最终是要营造一个意象,那么,离开审美主体的意向性构造,这个意向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之所以不是一个实在物,就因为它是一种意向性的产物。审美意向的“意”,离不…  相似文献   

8.
对审美活动心理的研究,是个相当复杂的命题。审美心理,表现为文艺创作和接受活动中的心理机制。艺术接受以认识活动为前提,又包含自己独特的心理规律。接受者认识活动中的"心"是求真,鉴赏者在审美活动中的"心"是求美。"心"智向"心"境的提升必须依赖一定的境域性生成。  相似文献   

9.
杨新华 《科技资讯》2014,12(20):202-202
美术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是现代人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的主要方式.初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对初中生进行美术欣赏教育可以帮助提高审美意识和能力,而这离不开美术课堂上的教师引导.鉴于此,本文对初中美术课堂的审美引导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美育的作用是通过审美活动发展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重要的是寓美育于体育之中,既重视学生身体锻炼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又要培养道德品质和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运用马克思的科学整体观方法,从产生审美心境的意识基础——审美意识和产生审美心境的内驱力两个方面来透视庄子的审美心境。庄子的审美心境是一种带有消极心理倾向的审美心理状态,是为了满足庄子自身心理不平衡的一种精神境界,是处于一种对人生绝望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草根”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根”一词是时代的产物,该词折射出当代的中国国情,反映了国人的精神面貌和审美心理的转向,是新生的、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关键词。本文首先着手于“草根”的词源考,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审美本质,进而对“草根”进行审美解读,最后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空间中的自然因素,对人群健康具有潜在促进效应,通过研究公园绿地特征和人群使用公园方式,探讨城市公园绿地对人群身心健康的影响效应。【方法】 选取合肥市逍遥津公园为研究地点,以人群使用公园时段为分层原则对公园使用者进行分层抽样调查。公园使用者个人特征信息和使用公园方式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获取,身心健康状况采用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进行评估,公园绿地特征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调查问卷进行评价,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生理健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每次使用公园时长(变量非标准化系数b=0.922, P<0.01)、每周使用公园频率(b=0.770, P<0.05)、公园生态特征(b=1.353, P<0.01)、服务特征(b=2.057, P<0.01)和美学特征(b=0.375, P<0.05)与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公园服务特征(标准化后的偏回归系数b'=0.437, P<0.01)对使用者生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高于生态特征(b'=0.276, P<0.01)和美学特征(b'=0.081, P<0.05)。心理健康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每次使用公园时长(b=1.402, P<0.01)、公园生态特征(b=1.763, P<0.01)、服务特征(b=0.791, P<0.05)和美学特征(b=3.398, P<0.01)与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呈正相关,公园美学特征(b'=0.453, P<0.01)对使用者心理健康状况得分的贡献高于生态特征(b'=0.139, P<0.05)和服务特征(b'=0.077, P<0.01)。【结论】 公园绿地对改善人群身心健康状况具有积极效应,绿地特征质量越高,对人群身心健康的促进效应越高,而个人所获得的健康效益因使用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性。提高使用公园频率和适当增加使用时间有利于改善人群生理健康状况;增加使用公园频率对改善人群心理健康无明显作用,适当增加使用公园时间和选择9:00—12:00之间使用公园更有利于人群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文艺审美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我国大学文艺审美教育发展的总体框架是"一根红线,两对关系",并一直行进在人本轨迹上。当下大学生文艺审美教育的认识不到位是问题根本,我们应在认识、体系、协同及其发展趋势等方面对其进行全盘考虑,使之获得更加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舞蹈艺术具有动作性、音乐性、时空性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审美具有增强身体素质、健全心理素质、提高文化素质的作用,展现了人们对世界、对人生、对美的新的体验和认识,能在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上给人以影响;对舞蹈艺术不断熟悉和欣赏,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才能较好地进行舞蹈艺术的审美。  相似文献   

16.
对于艺术接受活动中的思维现象,将其规范为形式逻辑的思维,或将其划入非理性的情感,都失之于各执一端的偏颇。试从文化心理的层面,论述了艺术接受活动中认知心理的能动机制、价值属性、以及诗意温馨与理智光辉有机统一的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沈阳城区61~69岁老年女性参与户外健身锻炼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这一年龄段老年女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特点,包括自我健康状况评价、参加体育活动态度和目的、锻炼项目和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其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针对老年女性身心特点提出进行适宜体育健身活动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代农民同样有审美的需要和接受审美文化的能力。通过美化乡村环境、组织民俗比赛、表演、宣传活动等群体性审美活动,培养农民审美文化,提高农民综合文明修养,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必要内容。农民审美文化的培养是建设和谐、审美的新农村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审美变形是指人类运用其以想象力为核心的主体审美创造能力,通过激活和塑造人类精神活动所获得的意识形态材料,使它们摆脱认识属性与伦理属性的功利性束缚,从而使人类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得以表达出来。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是由于审美变形活动生产出来的,审美变形是艺术美实现最根本的基础,也是实现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必要手段。尽管不同艺术家的审美变形手段具有无法描述的多样性,但它们的基本特征却是相同的。具体说来,审美变形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即艺术主体的“陌生化”原理,艺术对象的“审美外观”创造,它们本质上都是对于日常感觉模式与日常形式结构的审美突破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论夸张修辞格的心理学视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雅娟 《孝感学院学报》2003,23(1):32-35,85
修辞离不开题旨、情境、语体等外在条件,更离不开联想、想象、情感等内在的心理因素。夸张修辞格的运用当然也与人们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文章着重论述夸张修辞格与心理学中的“想象”这一视点的关系,并以实例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