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土地利用区划与可持续利用区域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选择13个资源环境因子进行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区划,将湖北省划分为平原区、丘陵区、山地区等3类区域;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的现状加以评价,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当前湖北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水旱灾害加重、水土流失与土地污染较严重、产出不太稳定、经济效益不高、土地利用结构太偏重种植业、耕地逐年减少等等,为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应从将区域土地利用作为一个大型复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根据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其关键是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区域特点, 依据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 从经济的可行性、环境的保护性和社会的可接受性三大子系统共29个单项指标构建了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三大子系统和29个单项指标的权重, 对重庆市近7年的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定量分析. 并在分析重庆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基础上, 对重庆市未来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过长垣县土地利用的调查,分析了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河故道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四川省南江县为研究区域,选取了19项评价指标,建立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然后通过综合指标评定法,得出2005—2008年南江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研究表明,2005—2008年南江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分值达到了09142,已经处于可持续利用阶段。  相似文献   

5.
由于我国正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土地利用规划呈现出与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展无法适应的态势.为了使土地高效、节约利用,关键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配置之间的关系,而依据现行的行政区划划分建立的土地资源配置体系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土地资源配置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才能建立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优化配置体系,协调运作各尺度下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昆明市、安宁市、太平镇为例,分别从市级、县级、乡级三种空间尺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多尺度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进行研究,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艳军  马欢  梅再美 《科技信息》2011,(1):380-380,412
罗甸县是贵州喀斯特分布面积较大、石漠化面积较大的区域。本文通过对罗甸县土地资源利用的特征分析,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途径,希望能为罗甸县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基于遥感和GIS的莆田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 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莆田市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 通过对土地利用的动态分析, 具体把握土地利用的现状, 反映区域内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劣势, 诊断土地利用合理与否, 为区域土地资源科学管理及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AHP层次模型构建两大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体系、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评价体系,结合2002—2011年的喀什市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利用TOPSIS法研究了喀什市在这10年内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2002—2011年整体呈上升趋势(增率为:0.021 4);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协调程度在相同的研究期内也呈整体上升趋势(增率为:0.035 4);土地集约利用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土地利用方式的集约有助于提高喀什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体系及环境承载力,其中环境承载力是提高喀什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区域发展协调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罗攀  朱红梅  张环宇 《科技信息》2011,(10):148-148,150
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研究热点。文章运用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以湖南省长沙县为研究区域,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陇东地区土地资源特点与可持续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晖 《甘肃科技》2005,21(11):20-22,10
在分析陇东黄土高原土地资源特点及利用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利用的途径: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1.
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实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定量的可持续管理评估是城市土地可持续管理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针对发达地区城市土地利用特征,建立系统化的社会统计学方法进行城市土地可持续管理评估实践研究:选取38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构建评估指标体系,选用模糊隶属函数和线性加权函数进行综合测算,评判出南京市城市土地可持续管理综合水平;引进“障碍度”概念,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定量的障碍诊断,并针对主要障碍因素提出南京市城市土地可持续管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PSR框架的甘肃省环县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退化区甘肃环县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方面选取20个评价指标,建立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耕地生态安全指数并划分安全等级,对2005-2016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变化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耕地生态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适用于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综合评价.②2005-2016年期间,环县耕地生态安全水平逐渐提高,生态功能有所改善,耕地生态安全经历了"恶化-敏感-安全"的演变过程.③单项指标的变化表明环县2005-2016年间人口密度、人均耕地面积、土地垦殖率、单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年降水量以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变化明显,是影响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今后在加强对耕地数量保护的同时,应采取休耕等耕地休养方式加强耕地质量和耕地生态建设与维护,致力于耕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促进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LUCC是很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地沿袭传统土地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必须寻求新的综合研究途径,发展新的研究方法.选择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建立都安喀斯特LUCC分类体系,利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和趋势指数及其数学模型来表征都安喀斯特LUCC的过程、趋势及区域差异,揭示区域LUCC的动力学机制,客观区分LUCC中自然与人文因素作用的份额,分析LUCC所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和灾害风险,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格局,建立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寻求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途经.总结出一套研究区域喀斯特土地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丰富了LUCC研究的理论体系内容,对区域喀斯特土地持续利用和生态安全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鄂中丘陵地区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分析了本区土地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持续土地利用的思想提出了本区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判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对土地承载力重新审视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重构土地承载力的理论框架,并以我国东部潜海地区为例,对区域土地承载力的评判指标体系进行了全新设计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是1个集丘陵低山贫困地区,老区为一体的特殊地区,耕地产出是区域经济的支柱,人增地减,各业争地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环境,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建立和完善保护制度,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银川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银川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学和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 CA)-Markov模型,定量研究了20年间银川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并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耕地、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小,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较为强烈,土地利用变化结构的主体为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但具有区域差异性特征;土地利用景观形状的复杂程度增加,城市空间不断扩张,整体景观都趋于平均,景观异质程度增强,景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趋势;CA-Markov模型能有效模拟银川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且具有较高精度,Kappa系数为0.828 5;2030年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与结构、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经济增长以及区域宏观政策是研究区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引入以区域平均产量为计算标准的区域生态足迹模型,计算广西地区2004年生态足迹,定量分析研究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广西2004年的生态足迹赤字达到0.654954hm2/人,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区域内土地的承载能力.建议对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做出调整,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合理地进行土地利用,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广西土地可持续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婺源县1988、2002和2016年3期遥感影像数据,分别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速度、区域差异、类型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婺源县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i)在这28年期间,婺源县土地利用总体规模并未发生较大变化,林草用地比例均在8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ii)从变化幅度上看,林草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面积最大.从速度上看,婺源县土地利用整体变化速度极缓慢,其中建设用地相对较快.从相对变化率上看,中心城区紫阳镇的土地利用变化最活跃.从类型转换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