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钢丝帘线和橡胶组成的子午线轮胎带束层是属于一种特殊的复合材料。此复合材料中的钢丝帘线与橡胶两者的弹性模量相差十分悬殊,两者的刚度比很大,测定此类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较为困难。本文叙述了用激光散斑法测定子午线轮胎带束层部位的材料弹性模量的原理、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变形、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单根纤维帘线的大位移(0~2.5 mm)拔出为例,对橡胶-纤维复合材料不同温度下的界面力学性能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到了相应的应力场分布和拔出载荷的变化.模拟结果表明,在纤维拔出时,橡胶-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的端部出现剪应力集中,并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拔出载荷与试验结果对比,在中、低温度区域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拉伸条件下帘线/橡胶复合材料的失效准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橡胶复合材料单向单层板的失效模式,提出了一个新的复合材料的失效准则,并通过尼龙6-帘线/橡胶复合材料单向单层板的双向拉伸试验数据,对失效准则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失效准则完全可以用来预测帘线/橡胶复合材料单层板的拉伸失效.  相似文献   

4.
以单向帘线增强橡胶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二维计算模型.在周期性载荷作用下,对帘线断裂和帘线脱粘滑移引起的橡胶复合材料滞后生热的瞬态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了帘线脱粘滑移摩擦对滞后生热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帘线断裂数目的增加,温度升高明显;脱粘摩擦生热对温升影响较小;帘线断裂引起的局部应力集中导致的大...  相似文献   

5.
考虑轮胎的几何非线性、橡胶材料的不可压缩性、帘线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以及轮胎接触非线性,建立了9.00R20规格全钢丝载重子午线轮胎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分析了带束层角度对充气和垂直载荷两种工况下的带束层钢丝帘线第一主应力的影响;得出不同工况及不同角度改变方案下的带束层上最大应力节点的S1变化趋势,可为实际工程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3D打印仿贝壳珍珠层复合材料在准静态压缩情况下的力学性能,探索3D打印贝壳珍珠层复合材料细部尺寸变化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光固化3D打印成型的制备方法,应用刚性不透明塑料Vero Blue作为硬质砖块,软质橡胶Tango Black作为软质胶层,制备了不同砖块长宽比和不同软胶层厚度的仿贝壳珍珠层复合材料试样。运用准静态压缩的力学测试方法,同时结合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的验证,考察了仿贝壳珍珠层复合材料的压缩力学性能。实验和数值分析结果清晰表明,3D打印仿贝壳珍珠层复合材料的主要破坏形式是软质胶层开裂。数据结果显示:当软质胶层厚度不变,增加硬质砖块的长宽比可以提升整体材料的弹性模量22%~48%;而硬质砖块长宽比保持不变时,软质胶层厚度的减少则能提升断裂能量190%~253%.另外分析了试样在压缩应变为0.05时的压缩应力,结果显示有限元分析与实验结果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纤维体积含量是决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项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的参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就纤维体积含量与聚酰胺6(锦纶)帘线/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纤维体积含量的理论下界极限和上界极限以及许用的上界极限。实验结果提供了有关参数和影响因素,这将对聚酰胺6帘线/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纤维体积含量是决定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各项力学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就纤维体积含量与聚酰胺6(锦纶)帘线/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纤维体积含量的理论下界极限和上界极限以及许用的上界极限.实验结果提供了有关参数和影响因素,这将对聚酰胺6帘线/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轮胎的材料非线性、几何非线性、轮胎与地面接触的非线性情况下,建立轮胎稳态滚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轮胎静态加载过程、加速过程、自由滚动过程,得到不同工况下胎圈和胎冠部位的应力云图以及帘线的等效Von mises应力,并进一步得出轮胎复合材料中帘线和橡胶之间的相时位移,发现在胎圈部位帘线和橡胶出现剥离现象,为进一步研究轮胎动态特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环境温度对飞机复合材料结构的力学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掌握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变化情况,以W-3021FF/LY 1564 SPT/XB 3487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在湿法成型工艺下,分别在-54℃、25℃(室温)、71℃温度环境下进行拉伸、压缩力学性能试验,并利用扫描电镜显微镜(SEM)对力学性能试样断口进行扫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与室温环境相比,低温环境下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黏合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拉伸与压缩强度提高;而高温环境碳纤维与环氧树脂基结合弱化,复合材料试样的拉伸与压缩强度均降低。  相似文献   

11.
WC/FY-1烧结锻造钢基复合材料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烧结锻造和合金化技术制备了WC/FY 1烧结锻造钢基复合材料,对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FY 1母合金的加入使FY 1烧结锻造钢的密度、强度、硬度及基体的耐磨性大幅度提高,冲击韧性下降·FY 1母合金在WC/FY 1钢的烧结过程中产生了部分液相,因而促进了致密化过程·WC的加入明显地提高了FY 1烧结锻造钢的耐磨性,其中15%WC/FY 1烧结锻造钢的磨损量仅为目前使用的导向辊材料W18Cr4V磨损量的1/5·所制备的WC/FY 1烧结锻造钢基复合材料达到高速线材轧机的导向辊用材的性能要求,因而有望在实际中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金属纤维增强ZA43复合材料的挤压铸渗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挤压铸渗工艺分别制备了不锈钢纤维、碳钢纤维和铜纤维增强的ZA43合金复合材料.并分析了影响工艺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通过挤压铸渗工艺可获得高性能的金属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其纤维与基体界面清洁,而且因纤维的冷却作用在纤维周围形成一层晶粒细小的组织,这对改善纤维与基体的结合和提高材料的性能是有利的.文中还对可能导致缺陷的“搭桥”现象及其预防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混杂钢纤维水泥基材料的力学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细钢纤维以及中等直径钢纤维混杂增强水泥基材料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在纤维体积分数一定的情况下,混杂钢纤维体系对水泥基材料抗折强度的改善作用可优于单一直径钢纤维,而且,不同直径钢纤维混杂还可显著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断裂能和弯曲韧性,普通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断裂破坏时裂缝为沿切口开展的单一贯穿裂缝,而混杂钢纤维增强的试件破坏时切口附近呈现多缝开裂的现象,采用适当体积比的两种尺度钢纤维混杂增强基体,制备出了综合力学性能优越的混杂钢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解析几何学方法研究测量网线的莫尔条纹方程,分析莫尔条纹的几何形状与特性,并且进一步讨论网线测量的理论依据,旨在深刻地揭示测量网线的莫尔条纹原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实时观测云纹干涉法 ,测试并研究了正交异性Ⅰ型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用三维云纹干涉仪和数字图像采集技术获得了清晰的反映试件裂尖附近全场位移的云纹图 ,进而推算出应力强度因子。并对贴片云纹干涉法和实时观测云纹干涉法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液相复合方法获得钢/锌基合金双金属型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界面的组织结构,力学性能,断口特征等方面做了分析,并初步探讨了不同制备工艺过程,工惨数对复合界面微观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TiC/316L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和力学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真空烧结法制备出TiC颗粒增强316L不锈钢复合材料.通过对试样进行光学显微分析并测定其相对密度和拉伸性能,研究了增强相含量和模压压力对复合材料的致密化和拉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断口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TiC颗粒有利于复合材料的烧结致密化;TiC颗粒的体积分数对复合材料的拉力学性能有较大影响,当TiC的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10%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从543MPa提高到655MPa,而断裂应变却从0.325减至0.052;在较低的模压压力下,提高模压压力有利于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抗拉强度的增加;但过高的模压压力会使试样在烧结后残余封闭孔隙,降低复合材料的塑性性能和抗拉强度.当模压压力为500MPa时,可得到相对密度高、组织致密、增强相颗粒分布均匀、拉伸性能良好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8.
探讨了一种和型莫尔偏折术.将两组周期相同的干涉条纹同时投射到接收面上,让光强相加而得到莫尔条纹.分析了其原理,并用计算机进行了模拟.  相似文献   

19.
用傅里叶频谱分析方法研究了横向莫尔条纹中一个光栅倍频时莫尔条纹的变化,论证了倍频光栅形成的莫尔条纹方向与等周期两RoncK光栅形成的莫尔条纹方向相同,其周期与两小周期光栅的莫尔条纹周期相同,其对比度随倍率的增加而减小的特点,呈现莫尔条纹效应的主要是等栅距光栅和二倍频光栅,介绍了产生倍频光栅的一些方法,如采用滤波的方法,消去光栅的0级衍射波,形成倍频光栅;采用球面波照明光栅,形成倍频的光栅的自成像等,举例说明了其应用,这些应用表明二倍频光栅莫尔条纹可使结构紧凑,测量简单,或使分辨率提高一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