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通过静态和疲劳试验验证了复合材料双面胶接修理边缘裂纹铝合金厚板的效果。采用无损探伤方法考察了疲劳试验过程中铝合金结构裂纹长度与补片脱粘分布的关系。建立修理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胶层应力分布以及裂纹长度、补片脱粘情况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修理提高了破坏强度和疲劳寿命,降低了裂纹处应力水平及裂纹扩展速率;胶接面剪应力分布与疲劳试验检测脱粘扩展相匹配,成抛物线形;结构胶的粘接性能是影响修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在裂纹附近胶接面不脱粘的情况下,裂纹扩展速率较低,实际修理可通过控制脱粘范围的方法,将裂纹扩展速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提高修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SEM断口形貌分析了现役航空刹车用C/C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界面结合状况,探讨了其断裂机理,分析了化学气相沉积炭的沉积机理.结果表明:C/C复合材料的断裂以"弱界面断裂"为主.裂纹优先在基体炭、炭布层间或长纤维束和短纤维间的弱界面等薄弱环节处产生.当裂纹尖端扩展到基体炭中的微裂纹处时,裂纹扩展转向;当裂纹扩展到纤维时,取道纤维与基体炭间弱界面层向前扩展,纤维经历与基体炭脱粘、弯曲、拔出、断裂等过程,导致整个材料断裂.航空刹车用C/C复合材料中的CVD炭以粗糙层状结构为主,CVD过程包括碳氢气体热解、成核、炭化、沉积生长等过程,其中,成核以物理成核为主.图2,表1,参16.  相似文献   

3.
界面脱粘是钢筋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主要失效形式之一.基于剪切筒模型和常用疲劳加载方式,首先建立了循环荷载作用下钢筋与混凝土界面脱粘应力的计算模型;然后根据断裂脱粘准则,借助描述疲劳裂纹扩展的Paris公式,得到了脱粘界面疲劳裂纹扩展速率、扩展长度以及脱粘界面上摩擦系数与循环加载次数的关系;最后对处于循环荷载作用下的钢筋与混凝土界面进行裂纹扩展的模拟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系数的衰减程度是影响界面脱粘应力大小及裂纹扩展快慢的主要因素,而且材料的尺寸效应对界面疲劳特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复合材料层合板中层间裂纹的扩展不遵守自相似规律,而是受复合材料中纤维与基体间界面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裂纹面上形成“锯齿”状基体材料块。因此,从理论的角度,应用断裂力学的方法,着重研究了这些“锯齿”状材料块对裂纹扩展的屏蔽作用。  相似文献   

5.
单纤维段试验中载荷传递机理的微观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新的、单纤维段埋入法(SFFM)试验中载荷传递机理的微观力学模型。当纤维/树脂界面所受到的剪切应力超过了界面的粘结剪切强度后,界面将发生脱粘,并且脱粘裂纹将沿着界面扩展。以Weibull模型来模拟纤维轴向拉伸强度的统计分布。讨论了纤维轴向拉伸强度以及界面粘结剪切强度对复合材料各组分内部应力分布的影响。认为在给定复合材料各相的弹性常数和几何参数后,根据不同的纤维轴向拉伸强度以及界面性能(包括界面粘结剪切强度、界面的摩擦系数和基体的径向压力),可以将单纤维段试验中纤维/树脂界面的状态清楚地分为三类:1)完全粘结界面;2)部分粘结界面;3)完全摩擦界面。给出了单纤维段试验过程中界面处于上述三种状态下时,所必须满足的一些条件。最后,还给出了极限纤维段长度的一个合理的定义,并说明该长度是由粘结纤维长度和脱粘纤维段长度所构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金属杆连铸结晶轮表面在热冲击与热疲劳条件下裂纹生成与扩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热交变条件下裂纹前端应力模型,并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晶轮特性及纤维对表面裂纹扩展的阻碍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于杰  罗筑 《贵州科学》1996,14(1):14-17,13
本文时纳总结了第二相的加入使材料韧性提高的几种经二相吸收能量,第十相诱发微裂纹,第二促进基体塑性变形界面脱粘与裂纹尖端作用而阻碍裂纹扩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硼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中纤维断裂后的影响区域,在裂纹扩展统计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得到了1种合理的简化模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1根纤维断裂后引起的应力再分布和应力集中明显影响其邻近的未断裂纤维。伴随着贯穿纤维的原始裂纹逐步扩展,其影响区域(即纤维的影响长度区域)亦逐步扩大,当增强纤维的体积分数较小时,金属基体的加工硬化也影响纤维和复合材料的破坏过程。  相似文献   

9.
基体裂纹的垂直强化筋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原理,钢筋的作有力远大于混凝土裂纹端部的粘聚力作用,提出基体裂纹处存在与其相垂直的强化筋力学分析模型,采用断裂力学的分析方法,按筋相对于裂纹类端距离的远近分两种情况研究:一种情况是当筋位于裂纹端部时,进行筋与基体裂纹附近介质之间的作用力分析;第二种情况是当非线性材料筋距离裂纹尖点比较远时,考虑筋桥接裂纹处与基体间存在脱粘段的存在,分析其筋的受力和变形等各量与载荷以及脱粘筋段长度之间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显微脱粘法测定了 Nicalon SiC/7740玻璃复合材料中纤维/基体的脱粘力;用有限元SAP5程序在Siemens 7570C计算机上计算了复合材料纤维轴向、径向的界面抗拉强度和界面剪切强度在试样厚度内沿纤维轴向的分布;对照文献报道的类似工作,从组元膨胀系数差异出发对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对其性能和破坏模型具有重要作用。选择了5种典型微结构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弹性、弹塑性性能和三轴张力和三轴张力,定量地分析了复合材料微结构与宏观性能及破坏模型之间的依赖关系。所得结构对材料的力学原理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ABAQUS软件分析了不同纤维端部形状下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纤维端部应力分布。考虑的纤维端部形状包括平面、半椭球面、楔形面。结果表明:当长径比≥0.75时,半椭球面纤维端部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优于平面和楔形纤维端部复合材料。进一步研究了界面相厚度、界面相弹性模量对纤维端部轴向应力和剪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轴向应力σB随界面相弹性模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界面相弹性模量较小时(E≤4 GPa左右),剪应力τD随着界面相弹性模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此后τD基本保持不变;当E≥3 GPa左右时,轴向应力σB随界面相厚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在所研究的界面相厚度(0.1、0.2、0.3μm)范围内,τD基本不随界面相厚度的变化而改变。所以界面相弹性模量应尽可能小于并接近于树脂基体的弹性模量(4 GPa),并适当增加界面相厚度有利于抑制界面脱粘破坏。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包含任意层同轴圆柱壳体模型,并得到了热载荷作用下的空间轴对称控制方程.利用局部/总刚度矩阵方程方法,在假定材料的性质与温度无关的情形下获得了具有任意涂层正交各向异性单向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热弹性解析解.相比于经典的弹性力学方法--根据界面应力和位移连续联立方程组求解,所用方法极大地减少了未知量的个数,便于计算机编程.最后,针对具体的算例,给出了多涂层单向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热载荷作用下的位移场和应力场,分析了纤维体积含量Vf对复合材料位移和应力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短纤维预制件强度对铝基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GF砂型抗压强度测试仪测量了短纤维预制件压溃时的抗压强度,研究了氧化铝短纤维体积分数和黏结剂质量分数对预制件抗压强度的影响,使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预制件强度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铝短纤维预制件的抗压强度随着纤维体积分数的升高而升高,随着黏结剂质量分数的提高而升高,黏结剂浓度过低的预制件强度较低,在压力渗流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导致复合材料组织不均匀;预制件黏结剂质量分数过高,复合材料中可能出现网状组织,甚至空洞。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preparation,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ng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LFT) and short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SFT).Both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or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ong glass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 pellets(LGFRT) have been enhanced better than that of short glass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 pellets(SGFRT) manufactured by molding procession.After regulation of the relative humidity by 50%,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0%(weight percent) short glass fiber content in SFT(SFT-PA6-SGF30) are similar to that of 40%long glass fiber content in LFT.However, the density of the latter is about 17%low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Thus,the corresponding weight of products is reduced by 13%;output rate is increased by 21%,and the cost is therefore significantly lowered.And it ha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impact strength is increased by 87%;the proportion is reduced by 20%;molding cycle is shortened by 10%;materials cost is saved by 20%~ 30%and the final total cost is saved by 30%~ 40%.So LFT (LFT-PP-LGF40 ) can replace SFT(SFT-PA6-SGF30) with the similar bas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 or 160℃lower.  相似文献   

16.
纤维网片复合方式对纤维增强水泥基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渍浆纤维混凝土(SIFCON)和渍浆网片混凝土(SIMCON)各自优缺点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性质乱向短纤维和定向纤维网片复合及不同性质网片组合方式对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纤维体积分数下定向网片与乱向短纤维复合增强混凝土各项性能明显优于单用乱向短钢纤维增强混凝土;当纤维总体积分数为8%时,由2层细孔编织钢丝网和3层细孔玻纤网组合网片型式B(网片体积分数为0.7%)与乱向短纤维(体积分数为7.3%)复合增强混凝土,其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弯曲韧性(I5)比短切钢纤维增强混凝土(SIFCON)分别提高了45%,25%和46%,从而揭示了高弹模与低弹模纤维复合、乱向纤维与定向纤维网复合,优化纤维分布和取向,使其在材料层次和结构层次协同作用的优势得以发挥,并以较低的成本和较方便的施工工艺制备了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钢筋混凝土十字形短柱的抗震性能,将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用于十字形短柱底部。通过对混掺高延性纤维混凝土组合十字形短柱(R/ECC)和普通钢筋混凝土十字形对比柱(RC)进行拟静力试验,分析其裂缝开展模式、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延性、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等,研究混掺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对十字形短柱抗震性能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在十字形短柱底部采用混掺高延性纤维混凝土,可有效控制裂缝的开展,减小裂缝宽度,改善柱底混凝土的压溃剥落状态;短柱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明显提高,刚度退化缓慢,承载力有一定提高。相比RC柱,R/ECC柱位移延性系数、峰值点和极限点时累积滞回耗能分别提高7.3%、225.5%和44.6%,受剪承载力提高9.5%。  相似文献   

18.
刘宏亮  高树国  孙路  田源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5):15631-15640
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器(FBG)最重要的应用之一是在结构表面进行应变测量。为研究变压器绕组在短路冲击过程中的绕组受力情况,本文通过COMSOL软件建立试验变压器的短路冲击有限元模型,仿真得到理论电磁力,通过公式计算得到理论应变;进行了110kV真型变压器短路冲击试验,利用FBG传感器对绕组状态进行监测,观察其中心波长变化量,并通过光-力理论转换方程计算得到实际应变。将实际应变、理论应变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误差在5%以内,验证了可采用布拉格光纤传感法用于变压器绕组短路冲击应变检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通过本次研究表明FBG传感器测量精准,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对变压器绕组变形进行测量,具有较大的实际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用偶联剂KH550、KH560、KH570、NXT和H3PO4刻蚀对尼龙短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将改性后的尼龙短纤维与天然橡胶制成母炼胶,然后用母炼胶制备尼龙短纤维-天然橡胶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以及RPA检测等手段,分析不同偶联剂和H3PO4刻蚀改性尼龙短纤维对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发现用偶联剂KH570处理尼龙短纤维是改善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较好的方法。在偶联剂KH570处理的尼龙短纤维基础之上添加不同相溶剂制备复合材料,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分析不同相溶剂对综合性能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SEM)对复合材料断口形貌进行观察和分析,发现添加进口相溶剂能有效提高偶联剂KH570处理的尼龙短纤维在天然橡胶中的分散性,同时也能减少复合材料表面的孔洞即提高了尼龙短纤维与天然橡胶之间的界面粘结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碱氧-浴法短流程工艺对弧麻短纤维进行前处理,分析了氢氧化钠和双氧水浓度对纤维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将煮练与漂白两道工序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改善亚麻短纤维的可纺性,同时缩短前处理工艺流程,节省能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