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水中天然有机污染物作为致癌消毒副产物的已知前体物,会增强配水系统的生物活性,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本研究旨在提高澄清工艺处理水库原水的净化效能,降低中小型水厂出厂水中NOM的含量。试验首先考察了澄清工艺中上升流速对絮体层形成的影响,确定了工艺的最佳上升流速,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投加粉末活性炭对澄清工艺去除有机物的强化效能。研究结果表明,在3.60 m/h的上升流速下,悬浮泥渣澄清工艺可将原水浊度去除至0.37 NTU,此工况对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57.92%和50.53%。在投加粉末活性炭后,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明显提高,其中在投加量为15.0 mg/L时对UV254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8.69%和63.38%。分子量分级实验结果表明,水库水中小分子量有机物含量最多,其中小于3 kDa的有机物占比59%,经沉淀工艺和澄清工艺处理后,此部分有机物含量分别降低了30.71%和38.80%,在投加活性炭后沉淀工艺和澄清工艺去除率分别提升了26.38%和19.07%。三维荧光光谱表明...  相似文献   

2.
应用分形理论研究分析PFASSi及与PAM复合处理废水时生成的絮体的形成、生长和不规则程度,生成的絮体分形维数为1.53~1.65或1.55~1.73;解释了混凝过程的吸附架桥、沉淀网捕作用机理和气浮过程的凝聚、絮粒与气泡粘附及上浮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3.
曝气生物滤池中生物膜的活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中,使用球形陶粒作填料,对城市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研究了在生物滤池中滤料上生物膜及滤料间生物絮体的活性.实验表明,滤料间生物絮体对有机物的去除和生物膜具有类似作用,曝气生物滤池对污水的处理是生物膜和生物絮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为曝气生物滤池运行机理及反冲洗时间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保温絮料中纤维形态及聚集方式与其隔热性能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太空棉”类保温絮料的结构和性能问题,提出利用高收缩和低收缩合成纤维混配、结合热处理生产新型高膨松絮料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某钢厂高碳钢小方坯浸入式水口的絮流物堵塞问题,对现场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絮流物是铝镁尖晶石类的Mg和Al复合物.针对此情况排查工艺分析,采取严控使用含Al大罐、延长LF弱吹氩时间及适当减少转炉炉后硅铁的使用量来防止合金大量带Al等措施,使高碳钢小方坯的絮流情况消失,浇铸顺利,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电场处理污泥分离短程化.通过实验考察了污泥沉降效果受污泥浓度MLSS、电极入水深度L和电压U等因素的影响.由正交实验确定了污泥沉降效率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MLSS=3.7g/L、L=15cm、U=53V时,所得到的污泥沉降效果较好,沉降效率η=46.2%,促沉效果随MLSS的增大而变差,L为量筒液面总高度50%左右时促沉效果较好,浓度不同对应的最佳沉降时的电压也不同.经过电场处理后的出水水质比未经处理的要好,且活菌数量较未处理时要多一些.  相似文献   

7.
低压静电对活性污泥絮体物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静电处理技术以改善活性污泥絮体的物理特性,以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和脱水性。结果表明静电场对污泥颗粒的电位有明显的降低作用;随着静电场电流的增加,污泥颗粒的电位降低,电流100mA为稳定转化点。当电流为100mA时,生物絮体的物理特性最佳,这些结果对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的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锃 《科技信息》2012,(35):129-129,221
针对日照铜铁第二炼钢厂7#板坯连铸机2012年1月至6月Q235B钢的絮流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了导致絮流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解决絮流问题的办法,通过实践验证,有效的降低了絮流次数,减少了折包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9.
活性污泥絮体的微环境被认为是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SND)发生的机理之一,而适宜的絮体尺寸有利于SND的发生。以人工调配的低碳氮比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SBR反应器,研究了其对活性污泥絮体尺寸分布的影响,分析了絮体尺寸分布与SND效率之间的关系。低COD/N条件(1.05、1.98、2.95和3.94)分别通过控制进水水质组成实现。结果表明,大于10μm的絮体大小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函数的粒度分布。整体看来,低COD/N比进水与污泥絮体粒径分布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但是,在COD/N 1.98~3.94范围内,絮体尺寸随着COD/N增加,从117.04μm升高到181.35μm;相应地,SND效率从40.84%上升至94.72%。与COD/N比1.05相比,絮体粒径的分布更加的稳定,有更小的标准偏差,具有更加一致的log-normal分布函数形状。  相似文献   

10.
在羰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性聚合物的参与下,难以看到在水泥浆中常常发生的吸附或搭接现象,此时了一种可逆的絮凝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少量的表面活性剂SN-2不但可以取代吸附在水泥粒子表面的水溶性聚合物,从而导致解絮,而且可同步地缩聚浆体中的可溶性聚合物,一种在水泥粒子和水溶性聚合物之间的交错镶嵌型机理显得非常适用于所实验的体系,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各类工程中产生了大量的高含水率废弃泥浆,过滤分离技术逐渐应用于泥浆的快速减量化中。为明确泥浆过滤的微观过程及堵塞机理,建立并验证了利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离散单元法(Lattice Boltzmann method-discrete element method, LBM-DEM)模拟泥浆过滤。采用LBM-DEM方法模拟了多类条件下泥浆的过滤,包括不同泥浆含水率、过滤介质孔径、过滤压力及絮团性质。实验结果表明:泥浆在过滤过程中,过滤介质先作为主要的过滤单元,颗粒(或絮团)不断堵塞在过滤介质中或发生流失,当过滤介质完全堵塞后,颗粒(或絮团)不再发生流失,逐渐堆积在过滤介质表面,随着过滤的进行,泥皮逐渐累积增厚;堵塞完成的过滤介质及不断增厚的泥皮的组合体成为新的过滤系统。泥皮的渗透系数决定了新过滤系统的渗透能力,是影响泥浆过滤脱水的主要因素。LBM-DEM新方法的建立为研究及优化泥浆过滤效率提供了借鉴以及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应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黏性泥沙三维分形絮团在明渠水流中的沉降、破裂过程,揭示了絮团在水流剪切作用下的破裂机理.结果表明,水流流速较小时,絮团将不发生破裂而沉积到海床;在水流流速较大的情况下,强度较小的絮团将在水流剪切作用下发生破裂,破裂后的单个泥沙颗粒或小絮团随水流一起运动,不会沉降到床面,而强度较大的絮团在经受近底剪切变形后仍可沉降到床面.絮团沉降破裂过程的格子Boltzmann模拟结果与已有的直观认识一致.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絮凝剂中痕量镉的测定新方法并探讨了显色反应机理。新方法是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聚合氯化铝中痕量镉。它是在聚乙烯醇 (PVA)存在下 ,镉和碘化钾及罗丹明B进行显色反应。显色反应灵敏度高 ,其最大吸收波长为 6 0 6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3 0 4× 10 5L·mol- 1·cm- 1。桑德尔灵敏度为 3 7× 10 - 4μgCd(Ⅱ ) /cm2 。镉含量在 0~ 0 6 μg/ 1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操作简便 ,不需要萃取分离 ,可在水相中直接测定 ,故大大简化了操作手续。将本法用于了聚合氯化铝絮凝剂中痕量镉测定 ,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氯化铁和硫酸铝作为混凝剂,分别研究了不同形态结构的铜绿微囊藻、针杆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混凝效果及絮体特性。结果表明:在铁盐、铝盐混凝剂不同投加量下,铁盐对3种藻的混凝去除效果优于铝盐;3种藻在铁盐和铝盐各自达到最佳混凝效果时的混凝剂投加量:铁盐>铝盐。铜绿微囊藻的整体混凝效果最差,针杆藻的最好。相比于铝盐,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值更大;针杆藻絮体的整体分形维数最大(最大值:1.72),铜绿微囊藻的最小(最大值:1.17),表明藻种形态对混凝絮体结构的影响。3种藻在采用铁盐混凝时的絮体粒径(d50)均大于铝盐絮体,絮体强度和恢复因子小于铝盐絮体的对应值。当采用铁盐混凝剂时,铜绿微囊藻絮体d50的最大值(632μm)小于针杆藻(765μm)和水华鱼腥藻(777μm);针杆藻絮体的恢复因子最大(26.54%),水华鱼腥藻的恢复因子最小(11.04%)。3种藻絮体到达等电点的铁盐投加量大于铝盐投加量,藻絮体Zeta电位可用于分析藻类混凝时最佳去除率对应的投加量。铜绿微囊藻以电性中和混凝机制为主,吸附架桥和网捕卷扫机制则可能对水华鱼腥藻和针杆藻的絮凝作用更重要。  相似文献   

15.
以钛白粉生产中的副产物硫酸亚铁和废硫酸为原料,采用氧化法制备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运用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镜法及红外光谱法对制得的聚合硫酸铁进行了表征.通过混凝试验,利用絮体颗粒的生长比较样品PFS、市售PFS和FeSO4去除水中悬浮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PFS为颗粒大小及形状不均匀的片状物,而且是羟基桥连的...  相似文献   

16.
絮体的形态学研究是当今热点,本文便对近些年混凝过程的分形理论研究进行了概述.由于混凝中絮体的形成是一个随机碰撞——结合过程,由初时粒子碰撞结合逐步长大,决定了它在一定范围内是具有分形的两个重要特征:自相似性和标度不变性,也就是说絮体也是一个分形结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自制不同混合比的毛/涤混合絮的压缩性能及保温性能测试分析后,认为毛/涤混合絮的保温性能略优于纯毛絮,从保温角度看可以使用毛/涤混合絮取代纯毛絮,以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不同种类及不同排列的絮填纤维集合体的透气性能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集合体体积密度变化与透气性能间的关系.实验证明:因纤维间形态结构的差异造成各种纤维集合体具有不同的透气特征,同时可以将Kozeny公式近似为有关集合体两端气压差与集合体体积密度间的二次多项式表达形式,K值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验证K值与纤维的排列状态有关,并当孔隙率ε控制在一定范围时,K值可保持常数.  相似文献   

19.
采用乳剂和溶液的聚合技术制备了不同电荷密度和胶体性质的阳离子微粒聚合物(CPMP)。论文探讨了阳离子微粒聚合物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研究表明用阳离子或阴离子的聚合物与阳离子微粒聚合物联合使用可以改善纸张的匀度和留着率。其机理可能是由干阳离子微粒聚合物的加入产生了更有效的架桥絮聚。另外阳离子微粒聚合物也是一种良好的施胶剂,研究结果表明施胶效果与聚合物添加量.电荷密度和微粒尺寸有关。通过施胶张可以获得更好的光学和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膨润土在高水材料凝固硬化中的机理。由于膨润土在水中易分散为大量极微小的薄片,与棱柱状水化产物AFt一起构成絮凝结构网,封闭自由水,促使浆体凝固。絮凝结构形成后,膨润土因防碍晶体连生而对强度发展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