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锅大观中国台湾火锅台湾最早是以沙茶火锅为主,但是不同于汕头那种以沙茶为汤底的台式沙茶火锅,台湾火锅在沙茶沾酱中加入生蛋黄,类似日本人的吃法,以蛋黄缓和火锅料的烫舌度,也可以使涮的肉片口感更滑嫩。除了沙茶火锅外,其他像姜母鸭、烧酒鸡、羊肉炉等中药火锅的火锅料理,  相似文献   

2.
在庞大的火锅家族中,"青海土火锅"却鲜为人知,对于为数众多的火锅爱好者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据考证,青海土火锅大约在西汉时期传入,当时仅由少数上层人士享用,至明、清时才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青海人又把火锅称为"锅子",逢年过节、亲友聚会、款待宾客时,往往会装一只"锅子"来为宴席增色,显示对客  相似文献   

3.
寒风呼啸,大地一片萧瑟。热腾腾的火锅便成了餐桌上最受人们欢迎的一道菜。但是,当您与亲朋好友围坐在火锅旁,尽情享受那热烘烘的美味时,您是否知道吃火锅还有许多讲究呢。第一,火锅菜应当熟了就吃,如果炖煮过久就会损失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4.
说到火锅,乌拉满族火锅可谓首屈一指。乌拉满族火锅是东北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美食,因兴盛于吉林乌拉城而得名。"吉林乌拉"是满语音译,据《吉林通志》记载:"吉林谓沿,乌拉谓江。"吉林乌拉意为沿江,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下令统称吉林。如果在冬季来到美丽的吉林市,有"一观一品"之说,"一观"即欣赏天下奇观雾凇美景,"一品"就是品尝美味的乌拉满族火锅。乌拉满族火锅的起源有很多个版本,比较常见的说法有三种。一说起源于辽金时代,一于多年前生活在东北地区的  相似文献   

5.
火锅起源 火锅既是一种传统饮食方法,必然有它的“鼻祖”。有些人认为东汉的“鐎斗”是它的“雏形”。据《中国陶瓷史》介绍鐎斗“常与形状如钵、胎壁较厚、口缘安有对称的半环形双鼻的大火盆共存”,说明鐎斗被搁置火盆之中,盆中加放炭火即可用来温食,应当是当时“暖锅”的模仿。”还有些人认为“铜爨”也可谓之“火锅祖先”。北齐时魏收写过一部《后魏书》,其中《獠传》言“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獠”当指湖北与四川交界一带。就是说,这一带居民在南北朝时已吃火锅了。  相似文献   

6.
笑天 《科学之友》2005,(1):60-60
又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天,也到了火锅盛行的时候,人们围炉小坐、开怀畅饮的同时,往往会将由吃火锅而引起的疾病抛至脑后,如寄生虫病、口腔黏膜损害等。痛风病也随着火锅盛行而“倚疯作邪”。  相似文献   

7.
<正>对那些嗜火锅如命的食客来说,能豪吃一顿麻辣鲜香的火锅真是人生乐事。不过最近一些报道可能让吃货们在心里打起了小九九:火锅这么好吃,是因为有不良商家加了罂粟壳!你看,我们就在火锅里吃到了奇怪的果子。这东西真的是罂粟吗?都是外形惹的祸其实,只要在家里炖过肉,就会知道有种黑褐色、椭圆形、表面凹凸不平的家伙,它只是厨房中常见的调料草果而已。尽管确实有不良商家违法添加罂粟成分,但如果把草果认成罂粟可是冤枉了它。把罂粟壳和草果弄混,绝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  相似文献   

8.
《科学之友》2005,(1):61-61
进补火锅【用料】莲子、牛油各100g,牛毛肚750g,猪肾、鸭肠200g,鸡肫、鸡翅各5个,莴笋叶、水发香菇各200g,水发海白菜、水发木耳、黄豆芽各150g,老姜30g、葱25g,味精5g,大蒜20g,鲜汤3000ml,胡椒粉3g,花椒5g。【制作方法】1、将莲子拣去杂质,入温水中泡一下,去心,洗净,沥干水;将  相似文献   

9.
重庆人喜欢吃火锅,觉得那种浑身通泰的感觉特像读透《红楼梦》的感觉。重庆火锅源于上世纪40年代初,至今已有60年历史。重庆地处两江环抱,船工、力夫甚多,冬季河边寒冷,传说,为了驱寒,一老者备一挑担,一边装炉灶及锅,另一边则备用辣椒、花椒、姜、大蒜等调料,还有肉类及时蔬,挑至码头将锅架于灶上,众船工、力夫围炉而坐,边煮边吃,全身寒气顿消,十分爽快。老者生意日渐兴隆,闹市众商家纷纷效仿,一时间火锅遍及山城。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火锅已成了独具风格、深受人们喜爱的特色美食。曾有人言,重庆为什么美女如云?除了天赐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最重要的就是饮食习惯。论巴渝饮食,得麻辣者,得天下。巴渝人三餐不离辣,三天必向火炉。鲜毛肚,鲜鸭肠,脆鱼肚、红腰花、金凤脯,无论走兽飞禽,江湖水族,海味山珍,皆是锅中宠物,汤中无食不鲜,无味不精,无品不补,汇世上之佳肴,锅翻四海潮,红透两江岸,万里争传,千伙同煮,这就是重庆火锅的壮观场面。  相似文献   

10.
正不知不觉间,街头巷尾的小吃格局慢慢发生了改变,除了老霸主"沙县小吃"和"兰州国际""黄焖鸡米饭"之外,"过桥米线"也成功升舱加入了"豪华午餐"阵营。云南人不能一日无米线,过桥米线盛名在外,也不过是云南米线家族的一个小分支。此外还有煮、凉拌、烫、卤、炒等烹饪方式,焖肉、猪皮、肠旺、酥肉、杂酱、牛肉、鸡鸭羊鱼等"帽子戏法",小锅、豆花、过手、蘸水、包烧等花式吃法,可以连吃一百碗都不带重  相似文献   

11.
什锦铜火锅     
对于火锅,大家肯定不陌生,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独特的饮食文化.在山西大同,最正宗的火锅还属什锦铜火锅.它爽而不腻,鲜美可口,是大同人最喜爱的美食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有诗云:"山中鲜果海中鳞,落索瓜茄次第陈。佳品尽为吴地有,一年四季卖时新。"苏州人对饮食格外讲究,恪守"不时不食",每个季节都有时令的好味道。春天,苏州人的家里总是少不了一道汤白汁浓的腌笃鲜,江南味十足;夏天,一碗清爽的夏令面,一盘鲜亮的响油鳝糊,便是经典的苏州吃法;秋天,满城桂花飘香,怎  相似文献   

13.
在这样一个与以往并无二致的春天,空气里除了花粉的味道、青草滋长的味道、树木萌芽的味道,还多了另外一种异样的味道,一种令人们谈之色变的味道——  相似文献   

14.
隆冬时节,正是火锅盛行之时。鱼头锅、海鲜锅、猪肉锅、牛肉锅、羊肉锅、麻辣锅、石头火锅、家常火锅等等这一热气腾腾的传统美食受到人们的青睐,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口味需求。虽说火锅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热量,可帮助人体抵御寒风的侵袭。然而, 世上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两重性。俗话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火锅亦然。有关专家告诫说,火锅虽好,也要趋利避害,应以健康为原则。  相似文献   

15.
《科学之友》2020,(4):72-75
正有人说北京是"美食荒漠,根本没有美食"。这样的说法也被广泛流传,甚至有点人云亦云。虽然远不及一些知名美食城市,不过北京也确实有独属于北京人的京味儿。北京是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这里的美食品种繁多,制作精细、讲究。单拿焦脆甜口的烤鸭、麻酱搭配炭火铜锅的涮肉来说,出了北京就很难找到那味儿了。还有外人难以体会的豆汁儿、炒肝儿、卤煮,味道浓郁的酱肘子、炸灌肠,甚至是卖到全  相似文献   

16.
医生在门诊看病时,经常听到有些病人述说自己口里有味道,或苦或酸或辣或臭等,这就是口腔异味。正常人口中没有什么味道,如果有了不正常的味道,往往是某些疾病的早期信号,应该引起患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六味斋生产的一款熟肉酱制品,名曰"酱肘花"。它是以猪之前肘为原料,以古之传统工艺为技术,缠卷捆镇压,精心炮制,形奇味美,省城尽人皆知。20世纪80年代初,即荣膺国家商业部授予的"优质产品"称号。时下,随着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小作坊变成大企业,"酱肘花"也以其古貌新颜及"瘦而不柴,肥而不腻"之特色,出省进京,遍及汾河桑水,落户尧国禹甸。为什么六味斋生产的酱猪肘,取名"酱肘花"呢?叫作"酱肘子"不是更浅白吗?且住!这可不仅是"花"与"子"一字之差,个中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8.
福寿螺又名苹果螺、大瓶螺,是原产南美洲的一种淡水食用螺,在当地被称作Amazoniansnail。在南美洲,由于独特的环境条件,螺肉不仅蛋白质含量丰富,并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而且松硬适当,香脆可口,故食者众多。20世纪80年代,有好事者将福寿螺带到我国的台湾和广东等地,并开始较大规模的进行人工养殖,以期获利,但事与愿违,人工养殖的福寿螺肉质松软,味道不及当地螺那样香脆鲜美,结果食者甚少,最终大批福寿螺或被丢弃在路旁、草丛中,或被倒在池塘、小河甚至阴沟中。但万万没有想到,被随便丢弃的福寿螺不仅没有因此死去,而且…  相似文献   

19.
时尚调味品     
沙茶酱 沙茶酱在广东又称沙爹酱、沙嗲酱,一般在超市里都能买到,原产于东南亚一带,以花生仁、白芝麻、鱼虾、椰丝、大蒜等为主要原料制成,气味芳香、口感微辣、别有风味.沙茶酱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20.
正火锅,又名火碗、暖锅,兼顾北方气候严寒与炙烤的饮食习俗改良而生,既有典雅含蓄之静,又不失炽热奔放的自然野趣,是制作佳肴的上等炊具。植根晋北乡土的大同火锅,从岁月的严寒中锤打出绵延古今的生命火种。火锅的材质虽有砂、瓷、铜、景泰蓝等数种,铜火锅却因其可繁可简、亦华亦朴的随和品质,普适各方,最为常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