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苍坡村是楠溪江流域的一个著名文化旅游古村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保护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村中标志性的古建筑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但古民居的保护情况不尽人意。近年来苍坡村新式民居日益增多,苍坡古村原来独特的庙宇、宗祠、古宅院等整体村落风貌严重受损,村民普遍失去在古民居的居住热情,村民拆除古民居兴建新式民宅和政府强行拆除村民新建民居的事件屡有发生。苍坡古村保护工作出现些许发人深思的现象。从婚姻、养老、人口的变迁角度来看,古村落保护工作应以民众为保护主体,正视并协调好古村落保护规约和民众实际的居住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中,急功近利的更新改造,打着旅游开发的名义随意破坏古建筑,已经使我国不少古村落、古民居遭到极大破坏,令人痛心.随着这些铭刻着一代代当地人成长记忆的古建筑、古村落的减少,古老的记忆正在消失,地域文化的基础日益削弱.如何有效保护古民居、古村落,延续中华文明的文脉,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古村落是中国几千年来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后沟古村落是山西古村落文化的代表,是山西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通过对后沟古村现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分析,并结合当地的环境、建筑因素,提出了后沟古村保护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浮梁古村落是浮梁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在全国各地的迅速推进,古村落及其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相关人士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阐述了浮梁古村落现状,探讨了古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浮梁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5.
良渚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著名的考古学文化之一,理应受到重视和保护。但是,遗址保护区的建立与城镇化进程之间却产生了悖论:一是遗址保护政策对农民生产生活的负面影响,如限制建房是保护区内村民的一大心病,同时,保护区产业发展受限,经济收入增长缓慢;二是遗址保护区内村民对遗址保护的对立情绪,既有对“限制”措施本身的抵触,也有对沟通诉求渠道缺乏的不满。城镇化与文化遗址保护契合点的寻找,需要从相关制度的建立健全,具体措施的不断完善这两个方面去努力。  相似文献   

6.
吴静  王玉婷  罗楚楚 《科技资讯》2012,(32):161-162
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是中国围龙屋之乡,其中侨乡村是当地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之一。尽管该村拥有丰富的围龙屋资源,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但在围屋的保育和旅游开发上还存在所有权与开发权矛盾、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等问题。带着相关问题调研团队访问香港,发现香港在古建筑保育开发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运用以地换地、创意开发、与社会组织合作和文化品牌传播等经验能为解决古围屋村落的保护开发问题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7.
徽州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之林独树一帜。皖南古村落的规划特征明显且极具艺术性。探寻其成因渊源,论证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融入了风水文化、儒商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出徽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和乡村的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打着旅游开发的名义对一些文物古迹进行急功近利的更新改造,使我国不少古村落、古民居遭到极大的破坏,古老的文化记忆正在逐渐消失。如何守护鲜活的文化记忆,有效保护好古民居、古建筑、古村落,延续中华文明和地区文化的文脉,已经成为摆在当下有识之士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东莞古村落基本情况的分析,认为古村的保护与发展,不能脱离其历史文化传统,要充分利用古村现有的社会、民俗与人文因素,尤其是传统社会的整合与运行机制。作者认为,宗族及宗族文化是古村保护的积极力量,是重要的社会资源,也是古村文化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村落是一种独特而又脆弱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科学价值,已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悠久的历史,璀璨的地域文化,是历史的微缩景观,在历史、艺术、美学、建筑、科考、人类学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一种珍贵的历史遗存,所以历年来它一直成为旅游开发中的重要角色。适度的开发是必要的,但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以破坏古村落的珍贵遗存为代价换取经济效益。本文将从保护的角度探讨中国古村落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逐渐全面开展的广州139个城中村大范围改造过程中,城中村内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能否得到妥善保护成为一道严峻的命题。本文从历史文化保护的角度出发,论及广州城中村古建筑的存在价值与对其保护的重要意义,对目前改造实例中以城中村祠堂为主的传统古建筑保护现状进行分析与反思,提出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改造古建筑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古村落保护必然牵涉到居住空间的认同,若村落主体对居住空间不能形成某种认同,古村落保护注定无功而返。旧房子与新房子并存的现实逼迫保护者或研究者要正视其背后的情感认同错位,以及错位产生的历史情境。传统民居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可以相携而行的。对古村落历史感的创造性重构若能尊重村落历史文化和村落主体,所谓旅游式开发不失为一种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13.
当前,乡镇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煤矿安全监察的"老大难".由于乡镇煤矿地理位置上位于乡村、小镇一带,矿工大多来自本地农民工.因此,解构转型期乡土法律文化,从另一视角研究乡镇煤矿安全法制,对我国乡镇煤矿立法不无裨益.转型期村民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其特殊性,当前关于乡镇煤矿的法律制度不完备,乡村维权机构与设施不合理,针对以...  相似文献   

14.
由于目前对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溯源没有系统梳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生态设计思想的挖掘与利用。在对徽州古村落案例及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文化观、生态设计观和生态造物观3个方面论述了徽州古村落的生态设计思想源头。结果表明:徽州古村落的生态文化观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追求阴阳平衡、天人合一、人与人及自然和谐;生态设计观受当地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上采取因地制宜、因材施用;生态造物观受传统造物观和实践经验的影响,体现绿色、环保、节约资源,并逐渐程序化、规范化、有效化。徽州古村落生态设计思想将为本土生态设计理论体系的架构、地域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城市规划、美好乡村建设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许多传统村落得不到财政资金来进行保护建设的问题普遍存在,而以村-民联合体作为融资主体,通过向社会进行融资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但是,村落村民在融资过程中与投资方的经济利益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双方信息的不完美、不完全,会给融资带来诸多的问题.运用博弈论中不完全并且不完美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讨论双方发生融资行为的内在机理,即阻碍村-民联合体进行融资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传统村落的产出收益信息的私人属性.给出三个建议:克服信息不对称、完善规范传统村落建设行为、提升保障福利消除村民负效益,以期为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中如何融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通过闽西连城县培田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客家古村落的个案研究,分析古村落在保护和发展过程中村民的满意度、参与情况以及参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参与意识低下、形式单一、参与效果差等,进而提出发展地方经济、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地方政府公信度以及健全参与渠道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保存着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沿袭着绚丽的民族文化基因,承造了丰富的传统体育文化.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古村落传统体育陷入保护困境.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出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研究认为,在古村落传统体育保护的过程中,应秉承原真生态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多方协调原则、创新保护原则、资本运作原则、活态保护原则和数字化保护原则等.  相似文献   

18.
山西省古村落遗存数量多,空间分布地域特色显著,对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山西省古村落空间分布及其形成背景要素的分析,阐明古村落空间分布特征,揭示不同区域古村落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为充分开发利用古村落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地实施古村落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依据,促进古村落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如何活化利用传统村落的优秀地方文化资源,平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文、人居环境和产业经济4个方面筛选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组合权重,构建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的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评估体系,并筛选27个云南省第一、二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进行了评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水平较高,村落资源保护成效较为理想,活化利用情况有待改善。(2)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状况普遍较好,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高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人居环境整体保护良好,村落之间评分差异小,社会治理、产业经济的评分差异较大。(3)根据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评估体系的评分结果,可将村落分为双向优效型、保护优效型、综合显效型、利用显效型和双向滞缓型5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