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中国的国家形象标志,前一时期,最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热点莫过于对"中华龙"的讨论。事件缘起于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长吴友富教授领衔,发起开展的重新建构和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课题研究。  相似文献   

2.
宋烨  潘茹 《科技信息》2013,(21):199-199,253
本文通过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对当代美国电视剧作品进行梳理和解读,研究媒体语篇、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分析得知美剧中"中国人"形象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被塑造"的中国国民形象,并提出了改善"中国人"形象的相应措施,以重建中国话语权,提高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的今天,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引发"丰田危机"的严重性被成倍地放大,演化成一个全球性的公共事件,影响了日本的国家形象,再次否定了以前甚为流行的跨国公司"超国家属性",并凸显了跨国企业在国家形象建构中的应有地位。中国应从中认真反思,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建构国家形象结合起来,从国家营销的高度有所作为,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国家的急剧转型与意识形态的重构需要,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其中国化的代表人物均遭到了不同程度地"清算式批判",而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与经验则被"一边倒"地系统引入,出现了共和国基础教育改革由"仿美"到"学苏"的方向转移.反思这一特定历史的复杂变迁及其利弊得失,对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理性建构和"中国教育学"的本土成长,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福柯的"话语"超越了语言文字本身,被看作是一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层次的建构,"话语"的范畴得到了放大,并发展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文化要素。通过对比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的奥运话语,阐释了话语背后的深层意义,分析了二者的奥运话语建构与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探求如何通过奥运话语建构达到国家形象建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普及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需要,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多样与一元统一、内容与形式结合等方面的原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理论建构要注重"三个贴近"、制度安排要注重规约、惯例和秩序、教育宣传方式要注重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紧密相连的。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决定了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方向,贯穿于文化软实力建构过程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着重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层面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存在的负面刻板印象亟待匡正,科幻题材电影既吻合西方受众对科学精神的推崇,又有通过适度淡化社会背景,表现人类共同命运、共通情感的优势,据此线索对电影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特别是跨文化传播,提供新的空间与可能.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了几部在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影样本,通过绘制格雷马斯方阵,对样本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建构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的科幻电影已初步实现了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建构.未来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应继续自觉承载国家形象建构与传播的历史使命,积极探求更多与世界对话的渠道,继续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梳理中国形象传播途径及效果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形象学、翻译学等理论,分析研究当代中国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开端及重要载体——20世纪初中国人自主创办的英文杂志《天下》月刊。研究发现,《天下》月刊所刊发的现代文学英译作品描绘中国形象的途径主要分为四种:觉醒的中国、诗意的中国、不屈的中国、变革的中国。通过分析该期刊所呈现的最终效果得出结论,《天下》月刊英译本所塑造的中国形象并未达到预期,其根源在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时代特征与翻译方法的制约。以史为鉴,国内学者应当时刻警惕和反思当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方式,时刻准备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遇到的话语困境。  相似文献   

10.
以2013年9月21—22日中国地理学会世界地理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为背景,在深入探讨反思会议上争论的主要政治地理热点问题的基础上,概括出目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4个政治地理热点问题:(1)从"综合国家竞争力"到"国家地理竞争力";(2)从世界经济"一体化"到"奥林匹克地缘政治经济运动会";(3)从中国古代"三国之争"方略到世界现代"三个大国博弈"的战略;(4)从国外的地缘战略论到重新发现毛泽东的地缘战略思想.以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为指导,构建了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总体战略和具体战略,认为构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必须有新政治地理观念、思维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