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垂直管内载气强化二元混合物沸腾传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垂直管内二元混合的流动沸腾传热过程中,引入空气作为载气,改变其传热机理从而强化其传热性能。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乙醇水溶液,在不同操作压力,液体流速和载气流速条件下,其平均传热膜系数和壁面过热度的变化规律。分析讨论了载气引入强化沸腾传热各因素的影响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计算。结果表明,关联式能较好的反映各因素的影响,其偏差在-23%-+20%之间,平均偏差为8.314。  相似文献   

2.
利用有效介质理论导出了二元无规混合物的有效介电常数的普适计算公式。并且从二元无规混合物的两种拓扑结构出发,用自洽的方法改进了该二元无规混合物的有效介电常数计算公式。用该理论分析了金属微粒-绝缘介质的远红外吸收和油水现两元混合物的有效介电常数,与实验结果比较符合。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矩形激波管内采用布鲁塞顿法测定了丁烷、石脑油、戊烯、乙烯、JC5等碳氢燃料与挖混合物形成爆轰时所需的临界起爆能,并根据所测定的监蚧起爆能的大小,分析比较了这几种碳氢燃料的相对爆聂敏感度及相应的安全性能,最后讨论了分子量,分子中键的饱和度和分子结构等因素对碳氢燃料监蚧起爆能及相应的安全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微细通道相变传热的动力学特性,通过引入气-液-固三相分子间产生的不连续压力及Lie对称性,获得了描述气-液接触界面的微分动力系统,并对0.6 mm×2.0 mm的矩形微槽进行了实验,获得了压力时间序列.对该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在7.39 Hz以上的频段,系统出现了混沌,表明微通道的高效传热性能与系统的混沌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利用所得微分动力系统对实验中的混沌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得了奇异吸引子相图,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对煤油和空气的混合流体在水平管(φ19mm*2.5mm)内加热时的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范围:空气质量分数为3%-50%;混合流体的质量流量为127-1000kg/h;入口压力为0.135-0.35MPa;采用分相模型对高含气率时的环状流动进行理论分析,得到了在高含气率的水平管内,煤油不产生相时两相流动传热和阻力计算的半经验,半理论的准则方程,所得到的结果为加氢换热器的设计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微细通道相变传热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微细通道相变传热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汽液固三相分子间产生的不连续压力及Lie对称性分析获得了描述汽液接触界面的微分动力系统,并对0.6mm2mm的矩形微槽进行了实验,获得了压力时间序列,对该序列的功率谱分析表明,在7.39Hz以上的频段,系统出现了混沌,从而表明微通道的高效传热性能与系统的混沌特征有一定的关系。利用所得微分动力系统对本实验的混沌特征进行了模拟,获得了奇异吸引子相图,所得结论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环已烷为分散相、水为连续相进行了不互溶二元液体混合物的流动传热实验:分析了传热机理;关联了实验数据。对于伴随相变化的不互溶二元液体混合物的流动传热过程。从传热机理上可将其分为四个不同的传热区域。即:液—液、汽—液—液、无相变汽—液和汽—液沸腾四个区域。在汽—液—液区域内,分散相液滴的相变化仅仅起到对连续相加剧湍动的作用,而相变化本身对多相流与壁面的传热无影响.在对单一液滴在另一与之不互溶的连续相中的流体力学及相变过程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对汽—液—液和无相变汽—液区域内的传热系数进行了无因次数群关联.经验关联式的计算值能够与实验值较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8.
9.
建立了适用于链烷烃类系统的过热极限的动力学计算方法。采用发展的动态液滴技术,测定了正戊烷与正庚烷,正辛烷、正壬烷二元混合物的过热极限温度。实验结果表明,过热极限温度随外压的增加而升高,且过热极限温度与外压基本呈线性关系,与组分的摩尔分数也基本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用元胞动力系统(CDS)格子气方法研究二组分混合化样演化若干特性。主要结果是:(1)元胞自身演化映射f的四种不同选取尽管:宏花样”(“黑白花样”)拓扑结构相似,但“微花样”(“灰度花样”)有明显差异,f2和f4所对应的花样在纯黑与纯白区域都存在更加精细的鱼鳞状结构;(2)双嵌段共聚物二组分不对称(即r≠0.5),在0.4≤r≤0.45范围内出现文献中尚未报道过的“颗粒-条状杂交花样”;(3)首次实施了六方格CDS模型,特别是“叠代过程用六方格,涂色用四方格”,结果表明方六格的确具有各向同性性好,稳定性好等优点;(4)Laplace平均算子《》的不同选取对相变花样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
推荐了窄缝隙通道内双组分混合物流动沸腾传热系数计算式- 初步探讨了强化传热的途径, 研究还发现混合物沸腾的两相流不稳定性较纯组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含油废水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特性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针对传统的处理方法不能有效地去除油田开采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缺点,引入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含油废水的深度处理技术,研究了含油废水在超临界水中的氧化降解过程,并用自由基反应机理解释了超临界水氧化反应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超临界水氧化法是一种高效快速的有机废物处理技术,COD的去除率近90%;反应温度、停留时间是影响废水COD去除率的主要因素,随着反应温度、停留时间的增加,废水COD去除率显著增大;氧化反应对废水的反应级数为1.62,对氧为0.22,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分别为(92.2±9.9)kJ.mol-1和(3.53±3.33)×103,所建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与实验结果的偏差在±10%之内.此外,在分析综述基础上指出了超临界水氧化处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用热重法研究AlCl3与二水合草酸混合物的非等温热分解动力学,在AlCl3与二水合草酸摩尔比不同的情况下,分解过程及分解产物也有所不同,第一步分解:样品(3:100)分解产物的一水合草酸,样品(6:100;9:100:12:100)分解产物为草酸酐,样品(3:100)和样品(6:100;9:100;12:100)的机理函数均为8号机理,动力学方程为dα/dr=Ae^-Ea/Rr(3/2)(1-α)[-ln(1-α)]^1/3。但样品(3:100)比样品(6:100;9:100;12:100)的活化能要高些,第二步分解:样品(3:100)对应10号机理,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a/Rt3(1-α)[-ln(1-α)]^2/3,而样品(6:100;9:100;12:100)对应9号机理,动力学方程为dα/dt=Ae^-Ea/Rt2(1-α)[-ln(1-α)]^1/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3种管子与4种管子(N=1,2,3,4)及10种管排间距的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试件在燃气水加热器中的换热特性。在该类型换热器常用的雷诺数(Re=180-400)范围内,考虑了包括翅片间距,翅片高度,管排横纵向间距等因素对于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影响。给出了平直翅片管换热器在该类水加热器中应用的可靠率在95%以上的换热关联式。得出Re,翅片间距,管排数对换热的影响规律。在Re=180-400,Nu与Re基本呈线性关系;在N>3后,管束的换热性能差异较小,为这种换热器的设计,选型及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状态下流体状态介于液态和气态之间,其扩散性更接近气体,密度依然为液体量级,这种特殊的性质导致超临界压力下流体流动换热特性与亚临界压力下有很大不同.本文以超临界压力条件下水、二氧化碳和碳氢燃料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了超临界流体在管内的换热规律,系统总结了浮升力、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压力、进口温度、流道形状等因素对流动换热特性的影响.其中,浮升力、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速影响作用较大,在较高热流密度条件下,浮升力会导致传热恶化发生;在较低热流密度下,流体临界点附近会发生传热强化;质量流速增加能够使管内换热效果显著增强.传热强化和传热恶化现象的发生与临界点附近流体物性的剧烈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293.15~343.15 K和常压下对手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乳酸盐的密度和表面张力进行了测定,并根据密度和表面张力对其体积性质和表面性质进行了计算;在298.15~318.15 K和常压下,对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乳酸盐与水二元混合物的密度和表面张力在全摩尔浓度范围内进行了测定。在此基础上,对二元混合体系的过量摩尔体积进行了计算,根据Redlich-Kister方程对其进行了拟合,并对体系的热膨胀系数、偏摩尔体积、过量偏摩尔体积以及离子液体和水的表观摩尔体积进行了讨论,对二元混合物的表面性质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7.
内螺纹管临界压力区内水的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垂直上升的内螺纹管临界压力区内水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分别在亚临界部分和超临界部分进行了传热机理分析,得到了垂直上升内螺纹管对流沸腾传热随压力、质量流速及热负荷变化的复杂关系,总结了发生传热恶化时的条件,给出了恶化趋势预报,并给出了能用于工程实际的传热试验关联式,结果表明:虽然在临界压力区内内螺纹管改善传热的特性有所减弱,CHF情况有时在过冷区就发生,但是与光管相比,内螺纹管在临界压力区内仍然能够很好地改善传热,降低壁温。  相似文献   

18.
孙静 《科技资讯》2007,(35):218-219
本文介绍了精馏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对二元连续精馏流程模式和节能进行研究和研讨.  相似文献   

19.
污泥的超临界水氧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间歇式反应器中研究了城市污泥的超临界水氧化反应,反应温度为400~450℃、压力为24~28MPa、反应时间为40~515s.结果表明:污泥的有机物去除率可达99 9%以上;在420℃、反应时间为155s时,污泥氧化后残余固体物的体积仅为脱水污泥的4%,反应后剩余收集液的COD小于10mg·L-1.以幂函数方程描述了氧化剂过量时污泥超临界水氧化的反应动力学规律,污泥和氧化剂的反应级数分别为1和0;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公式,随反应时间增加、温度升高,有机物的去除率显著增加;速率常数随压力升高而增加,但速率常数的增幅随压力的升高而减小,反应活化体积不是常数.在24MPa时,反应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分别为(39 11±2 216)kJ·mol-1和(45 2±17 2)s-1,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的误差在±8%以内.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超(超)临界锅炉机组内螺纹管螺旋管圈型水冷壁的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在外径35mm、壁厚7.75mm的六头内螺纹管中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参数为压力22.5~28MPa,热流密度300~500kW/m2,质量流速600~1 000kg/(m2·s),内螺纹管倾斜角度5°~45°。研究了倾斜角度和质量流速对超临界压力下水的传热和流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用5个传热关联式对传热实验数据进行了评估,拟合了超临界水的对流传热和摩擦阻力系数实验关联式。结果表明:内螺纹管内壁面温度和水的传热系数几乎不随倾斜角度的变化而改变;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内壁面温度减小,传热系数增大;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水的摩擦阻力系数和摩擦阻力压力降均显著增大;随着质量流速的增加,摩擦阻力系数减小,不同压力下摩擦阻力压力降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拟合的传热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95.8%的拟合值与实验值偏差在±20%之内;拟合的摩擦阻力系数关联式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拟临界点前后分别有84.2%和88.2%的拟合值与实验值偏差在±20%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