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放牧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甘肃省玛曲县)四个放牧梯度下土壤微生物特征的比较,分析了该类草甸土壤微生物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结果显示:与其他处理桕比,中牧处理下的土壤有较高的微生物量及微生物熵,这表明在研究区域,适度的放牧可以增加士壤有效性碳、氮库;微生物代谢熵(qCO2)在禁牧、轻牧和中牧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承牧处理下的qCO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的,说明高频度的放牧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不同放牧处理下的w(Cmic)/w(Nmic)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放牧强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不存在显著影响,在研究区域内细菌在微生物群落中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内蒙古锡林郭勒草甸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样区的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草甸草原土壤中各类群微生物的数量关系为细菌>自生固氮菌>放线菌>真菌(主要为霉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重牧区的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与对照区、轻牧区差异极显著(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N2O和CH4排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密闭箱法原位观测了不同放牧强度时草原生态系统N2O(N2O-N)和CH4(CH4-C)的排放通量,研究了以轮牧为放牧方式低度放牧率、中度放牧率和重度放禾率对草原生态系统N2O和CH4排放通量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的影响,得出放牧强度对于草原生态系统N2O和CH4的排放有一定影响,不放牧率的影响结果各不相同。低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以及对 场N2O通量季节变化范围1.64 ̄9.69、0.07 ̄18  相似文献   

4.
放牧干扰对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9年在中国东北中部的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研究了放牧对土壤生境,植物种群,生活型,群落结构和生物担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PH逐渐增加,特别是重度放牧后,增加显著,但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却随放扩强度增加而逐渐下降,重度放牧阶段,土壤水分和有机质含量比轻度放牧阶段分别下降了22.3%和43.2%。  相似文献   

5.
国立草地研究所位于日本中部的西那须地区,在其所辖人工草地的放牧试验区内,进行了以下实验:(1)研究不同放牧压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1974-1981年),(2)研究不同施肥水准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1982-1989年).在与上述相同的放牧样地内,除去了放牧条件的差异(以相同的放牧压和施肥水准),继续进行了5年的放牧试验(1990-1994).结果表明地下生物量(包括新鲜的根和地下茎)的季节和年度变化较大,呈现出随着放牧年限增加而年年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放牧压力下高寒草甸夏秋草场潜在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优控制理论研究矮嵩草草甸能量动态分室模型的潜在生产力,通过放牧强度随时间的最优变化,使作为目标函数的累积采食量最大。结果指出:夏秋的高寒草甸在常放牧压力下,采食地上生活部分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0kJ/(m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3.268MJ/m2。采食地上生物量的最优放牧强度为25.94kJ/(m2d),其最大累积采食量为3.631MJ/m2。在变放牧压力下,最优放牧强度的最大累积采食量为8.749MJ/m2。是常放牧压力下的2.5倍。  相似文献   

7.
放牧系统中,在管理决策方面牲畜的摄入和牧草的选择是很重要的.按照牲畜的摄取行为,来决定植物种的选择和放牧方法是成功的农场管理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冷蒿种群在不同放牧干扰下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体内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大.在生长末期,叶绿素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较小.在不同的放牧梯度上生长初期和盛期,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变化不显著.在生长末期,可溶性糖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从光合色素、光合产物的变化趋势看,放牧干扰并未影响冷蒿的光合作用,相反放牧延长了光合时间.这是冷蒿种群耐牧,再生能力强,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取代羊草、大针茅等植物优势地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极端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极端微生物通常分为五个类群: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为了适应生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结构和生理机能,以适应环境.因此,研究适应机理并利用其特殊生理机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极端微生物能产生多种极端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极端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放牧强度对土壤养分及质地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高寒草甸植被下,通过在放牧强度依次为每公顷8只、4只、2只、0只藏羊的条件下对土壤养分状况影响的试验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由对照的11.217%降低到重度放牧的8.632%;而速效氮含量增加,速效钾的含量减少,但均低于对照;速效磷含量及pH基本保持不变,土壤质地也无明显变化。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交换性Ca、Mg含量逐渐降低,而交换性№略有上升。  相似文献   

11.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的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典型草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轻、中、重三种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旨在为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及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降低(P<0.01); 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均显著降低(P<0.05),而对脱氢酶和磷酸酶无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密切相关, 放牧干扰条件下土壤中有效磷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磷酸酶粒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我国北方温带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择我国北方温带草原中的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3种类型共13个样点进行调查,对土壤微生物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s,PLFAs)进行测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进行无量度多维标定排序(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排序后的样点空间异质性显示3种草原类型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结合10种环境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进行冗余分析,解释率达到79.87%。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土壤总碳和土壤总氮影响草甸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主要受到土壤轻组碳和土壤轻组氮的调节;影响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因素为年均温和土壤p H值。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鲁伦河流域克氏针茅草原为研究区域,通过对不同放牧强度下羊草微斑块样方调查,采集优势植物和土壤,分析Fe、Mn、Cu、Zn四种微量元素变化,探讨放牧对羊草斑块优势植物和土壤中Fe、Mn、Cu、Zn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共有优势种羊草中Fe含量最高,其次为Mn、Zn,Cu含量最低。微斑块土壤中Fe、Mn、Cu、Zn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差异极显著,羊草中四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属于中等水平或低含量范围。土壤中Fe、Mn、Cu、Zn四种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内外正常土壤平均含量。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研究放牧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在内蒙古荒漠草原上开展了不同绵羊载畜率放牧试验.试验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个不同载畜率处理,3次重复.4个处理分别是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相应的载畜率分别是0,0.15,0.30和0.45只羊/(公顷·月).放牧时间为每年6月-11月.从2004年到2006年的放牧期间,每月测定一次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容重,土壤紧实度和机械组成每年秋季测定一次.通过对测定数据的分析表明,土壤表层(0-10cm)的含水量从对照到轻度放牧显著(p<0.05)增加,然后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明显(p<0.05)降低.土壤容重在不同载畜率条件下没有明显变化(p>0.05),但土壤紧实度随载畜率的增加显著(p<0.05)增大.中度和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土壤黏粒的含量(p<0.05).重度放牧加快了草地土壤水分的损失,进而增加了土壤的紧实度,使草地土壤发生退化.载畜率和土壤水分是影响荒漠草原可持续管理的关键因子,轻度载畜率是实现草地的可持续发展的最适宜载畜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境、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集内蒙古高原不同生境下的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差异是由土壤营养、气候以及受气候决定的植被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6.
对内蒙古典型草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和分析.典型草原不同生态分布类型的土壤微生物量大小有显著不同,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生物量的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且与土壤有机质的分布相关联.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在96.4~422.6mg/kg干土之间,占土壤有机碳的1.62%~4.82%.除沙地稀树草原土壤表层外,微生物垂直分布有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趋势.过度放牧将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下降.通过测定羊草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动态变化,对微生物的通量和周转进行了分析,一个牧草生长季内微生物生物量碳的通量为52.69g/m2a,周转时间约为1.25年.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草原区选取94个样点,涵盖耕地、退耕地、人工林和草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根据土壤质地将草原细分为沙质草原和非沙质草原。通过对这些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全氮密度(TND)的研究,发现在内蒙古草原区,SOCD主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黏粒(〈2gm)、粉砂(2~16μm)和细粉砂(16~63μm)的含量越高,SOCD越高。而TND同时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分布在非沙质土壤的草原具有最高的TND。耕作不会导致SOCD显著降低,但是会造成TND降低。人工林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相反,由于人工林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很大,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此外,草原区温度越高,土壤养分越低,这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这一地区的土壤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源。植被退化越严重,土壤养分越低,因此保护草原区的植被免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草原区选取94个样点, 涵盖耕地、退耕地、人工林和草原4种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土壤质地将草原细分为沙质草原和非沙质草原。 通过对这些样点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和全氮密度(TND)的研究, 发现在内蒙古草原区, SOCD主要受到土壤质地的影响, 黏粒(<2m)、粉砂(2~16m)和细粉砂(16~63 m)的含量越高, SOCD越高。而TND同时受到土壤质地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分布在非沙质土壤的草原具有最高的TND。耕作不会导致SOCD显著降低, 但是会造成TND降低。人工林不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 相反, 由于人工林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很大, 可能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此外, 草原区温度越高, 土壤养分越低, 这预示着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这一地区的土壤可能成为重要的碳源。植被退化越严重, 土壤养分越低, 因此保护草原区的植被免受过度放牧的影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峰值出现在夏季,轻度退化样地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在各个季节均高于重度退化样地,表明草地退化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对青藏高原四种不同放牧强度(围栏封育、轻牧、中牧和重牧)高寒草甸的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放牧强度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及植被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士壤养分和植被群落特征有较大差异.土壤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速效氮质量分数及地上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围栏封育>轻牧>中牧>重牧,然而脲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正好与之相反,表现为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地下生物量变化一致,表现为轻牧>围栏封育>中牧>重牧.经分析,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密切相关,其中土壤淀粉酶和脲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和植被特征的相关性最好,因此这两种酶活性可以作为评价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质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