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植物繁育系统是影响生殖后代遗传组成和适合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优势短命植物-倒披针叶虫实(C.lehmannianum)为材料,研究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等探究其交配系统,揭示该物种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布的原因。结果表明:倒披针叶虫实的花粉-胚珠比、杂交指数和结实率所分别对应的交配系统结果不完全一致。花粉-胚珠比表明该物种为兼性异交;而OCI值表明为兼性自交。授粉试验发现其自交率极其罕见的高达54.75%,自交作用大于异交,即兼性自交。开花期为5-6月,花序开放自下而上。1 d中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在09:30-10:30出现重叠的高峰期。除了常见的1-3枚雄蕊,还发现具有4枚雄蕊的小花。综合研究表明,该物种为适应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流动活化沙丘等特殊环境,拥有较高自交结实率;另一方面产生更多花粉,提高了异交的机率,达到更高结实率的同时,提高了个体间遗传多样性,以适应沙漠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2.
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而植物的性状特征又决定其对不同生境的适应能力。为探究不同的生境条件下功能性状的分布特征,本研究对桂林市蒋家坝丘陵不同坡位灌丛5 368株植物的生长型、物候型、光习性、基径、树高、叶质、果实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生长型类型种数呈坡底坡中坡顶;物候型、光习性类型种数呈坡底坡中坡顶;基径、树高平均值呈坡底坡顶坡中;叶质类型种数呈坡底坡中坡顶;果实类型种数呈坡底坡中坡顶。本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局域生态学过程及桂林丘陵地区植物功能性状对不同环境的适应特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内蒙古草地植物的6个功能性状在种间、种内不同种群间和同一种群内不同个体间的变异.结果表明,除株高外其余5个功能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种间,但种内变异占总体变异的比例不能被忽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的程度和来源不同,说明不同物种、不同性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不同.因此利用功能性状进行各种研究时,应该充分考虑种内变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种群内的个体表型变异是种群适应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种群分化的基本材料,但目前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通常用种群表型特征平均值表示,忽视了适应与进化意义。通过对在同质园内种植来自阿尔泰山和天山的12个种群443个单株植株,对比分析两个地区之间和两地区内各6个种群之间10个表型性状的变异情况。结果显示,除基分枝数外,其余9个表型性状在两地区之间都有显著差异,产生了显著的表型遗传分化,但在地区内不同种群之间差异各异。分析认为天山与阿尔泰山种群表型分化与生境变化有极大关系,随着环境变化不同特征均具有变异性,但不同特征变异大小不同,其中单株果实数、单角果种子数、单株种子总数等特征受土壤微生境波动影响极大,而开花时间等特征在遮阴、多雨等大环境统一条件下,更受日照长短大环境变化的影响。综合对比特征间变化来看,基分枝数等特征变异能力高的表型更容易在地区间产生遗传分化。由此可知,通过对种群内和种群间表型特征的研究,我们对拟南芥表型的变异原因有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全面调查滇西地区滇橄榄自然分布区的基础上,对9个自然居群的滇橄榄果实、种子、子代幼苗等12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居群间和居群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滇橄榄种实和子代幼苗表型性状在居群间与居群内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12个性状在居群间、居群内均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其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0.31%,居群内变异(50.81%)远高于居群间(12.67%),说明居群内变异是滇橄榄变异的主要来源.种子和幼苗性状与居群地理、环境因子及母树生长大多相关显著,而果实性状则与之相关不显著(P≥0.05);居群间表型性状的欧式距离与地理距离相关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滇橄榄良种选育工作奠定基础,亦为制定持续健康的产业发展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形态分化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重庆市特有的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chloranthoidesYang)形态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测量的22个营养器官性状中有8个性状的变异达显著水平,6个达极显著水平;所测量的15个生殖器官性状的变异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个体之间在形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个体水平上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种群的个体大多混聚在一起,同时也有一些大的表征群不出现某些种群的个体,说明部分种群间有一定的分化;种群水平上的聚类结果表明东温泉的2个种群与其它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与它们之间的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7.
荆州碘泡虫寄生部位种群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荆州碘泡虫(Myxobolus kingchowensis)寄生于同种宿主不同寄生部位的种群分化及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对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形态和它们18SrDNA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AT碱基比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荆州碘泡虫重庆胆囊种群、武汉肌肉种群和武汉肾脏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各种群18SrDNA序列相似度为98.8%~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9,变异位点数为3~12个,AT碱基比(53.29%)高于GC碱基比(46.71%)。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枝,孢子前端平滑且钝圆的的物种聚为一枝,孢子前端较尖的物种聚为了另一枝;鳃寄生的碘泡虫整体处于该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上不同器官部位的荆州碘泡虫已出现种群分化;孢子形态上相似的碘泡虫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较之于肌肉、肾脏、胆囊、骨骼肌、鳔和肠寄生的碘泡虫而言,鳃寄生碘泡虫分化较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荆 州 碘 泡 虫(Myxobolus kingchowensis)寄 生 于 同 种 宿 主 不 同 寄 生 部 位 的 种 群 分 化 及 系 统 发 育 关 系。【方法】对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形态和它们18Sr DNA 序列的变异位点、相似度、遗传距离、AT 碱基比进行比较,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荆州碘泡虫重庆胆囊种群、武汉肌肉种群和武汉肾脏种群的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各种群18Sr DNA 序列相似度为98.8%~100.0%,遗传距离为0.000~0.009,变异位点数为3~12个,AT 碱基比(53.29%)高于 GC碱基比(46.71%)。荆州碘泡虫不同种群及相似物种的系统发育树分为两大枝,孢子前端平滑且钝圆的的物种聚为一枝,孢子前端较尖的物种聚为了另一枝;鳃寄生的碘泡虫整体处于该系统发育树的基部。【结论】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 gibelio)上不同器官部位的荆州碘泡虫已出现种群分化;孢子形态上相似的碘泡虫物种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较之于肌肉、肾脏、胆囊、骨骼肌、鳔和肠寄生的碘泡虫而言,鳃寄生碘泡虫分化较早。
  相似文献   

9.
濒危鱼类中华青鳉(Oryzias sinensis)种群因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的广泛入侵而严重下降,它的任何新种群被发现均具有重要意义。云南国际重要湿地纳帕海中华青鳉种群2016年6月13~17日被首次发现,由于该地为中华青鳉已知海拔最高(约3 260 m)的栖息区域,该地种群具有特殊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价值。为确定其是否为中华青鳉物种及其性状是否发生区域性特化,对该种群进行了分类形态的检视及描述;并将之与模式标本产地种群的可数及可量性状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群在可数性状基本相似,而在部分可量形态性状上出现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显示两种群形态性状重叠明显,揭示它们在分类性状上的差异可能是种内不同地理种群适应不同栖息生境所产生分化差异所致,可以确认纳帕海种群为中华青鳉地理种群之一;而形态形状的差异是否暗示纳帕海种群已经发生了适应高原高寒环境的变异则尚待分子遗传学方面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揭示湿地松人工林针叶功能性状间的关系,探讨针叶功能性状对磷添加的响应及对环境养分的适应策略。方法 以12年生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磷元素梯度(P1为25 kg/hm2, P2为50 kg/hm2, P3为100 kg/hm2)和不施磷为对照(CK)共4个处理,分析不同处理下叶长、叶面积和比叶面积等9个形态指标与针叶全氮、全磷和有机碳等养分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叶形态指标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①各处理下湿地松针叶各功能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62%~19.77%,其中叶鞘长和比叶面积的变异系数大,均高于19%,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仅为6.61%。②与CK相比,随着施磷浓度的增加,除针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外(P<0.05),针叶叶面积、比叶面积及养分含量等指标均上升。③湿地松针叶的叶面积和比叶面积与全钾和全磷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达0.597以上,而针叶干物质含量与全磷、全钾和有机碳含量间表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840、-0.639和-0.530。结论①湿地松针叶功能性状均属较弱变异,在特定环境中湿地松针叶功能性状具有较强的内稳性;②磷添加可以影响湿地松针叶的形态特征和养分储量,高浓度磷添加(P3)的效果最明显。③湿地松针叶形态建成与其养分含量相关,养分含量高促进针叶生长代谢、叶面积增加,同时加快干物质含量向其他器官转运,使针叶干物质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第一作者在荷兰鸟支大学系统植物学研究所进修期间完成的番茄枝科杜氏木属(Duguetia)中糠秕鳞杜氏木群及近缘种专著修订的第三部分.文中给出了属于糠秕鳞杜氏木群的下列四种:鳞斑杜氏木(D.lepidota)、芳香杜氏木(D.odorata)、光叶杜氏木(D.glabriuscula)、及披针叶杜氏木(D.lanceolata)的详尽形态描述、分类定界、地理分布、地方名、应用价值及相互亲缘关系.小叶披针叶杜氏木(D.lanceolata)var.parvifolia)被认为是披针叶杜氏木的极端变异,其分类等级不能被承认,芳香杜氏木不象R.E.Fries(1934.1959)认为那样与糠秕鳞杜氏木有直接亲缘,而是与鳞斑杜氏木亲缘关系极近.  相似文献   

12.
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自然荒漠区、自然人工交错带、人工种植区等3种不同生境类型下的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C.A.Mey.)Bge)和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db)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3种保护酶活性,研究不同生境下梭梭和柽柳的生理生态特性,为准噶尔盆地南缘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自然荒漠区和人工种植区的柽柳和梭梭丙二醛含量较多,保护酶活性较高。而自然人工交错带上的植株相对于上述2种样地,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都较低。结合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表明梭梭比柽柳具有更强的耐旱性。  相似文献   

13.
口腔碘泡虫宿主新纪录及种群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口腔碘泡虫(Myxobolus oralis)宿主新记录及种群分化。【方法】基于形态特征、18S r DNA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变异位点、系统发育以及18S rRNA序列V4区二级结构的预测,对口腔碘泡虫江西种群和湖北种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口腔碘泡虫江西种群与湖北种群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两种群18S r DNA序列相似度为99%,变异位点数为6个,遗传距离为0.003,18S rRNA序列V4区二级结构无差异;口腔碘泡虫湖北种群先于江西种群分化出来。【结论】口腔碘泡虫与宿主可能并未经历协同进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口腔碘泡虫可能先寄生于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然后少数个体偶然发生宿主转移事件而进入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体内并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寄生关系,最终形成新的种群或亚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口腔碘泡虫(Myxobolus oralis)宿主新记录及种群分化。【方法】基于形态特征、18Sr DNA序列相似度、遗传距离、变异位点、系统发育以及18Sr RNA序列V4区二级结构的预测,对口腔碘泡虫江西种群和湖北种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口腔碘泡虫江西种群与湖北种群形态学特征基本一致;两种群18Sr DNA序列相似度为99%,变异位点数为6个,遗传距离为0.003,18Sr RNA序列V4区二级结构无差异;口腔碘泡虫湖北种群先于江西种群分化出来。【结论】口腔碘泡虫与宿主可能并未经历协同进化的自然历史 过 程;口 腔 碘 泡 虫 可 能 先 寄 生 于 异 育 银 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然后少数个体偶然发生宿主转移事件而进入鲫(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体内并在长期的进化中逐渐适应这种新的寄生关系,最终形成新的种群或亚种。
  相似文献   

15.
种子萌发行为是种子植物生活史中最先表达的表型,对植物的各种萌发后性状的适应进化具有重要影响.种子萌发的生态位宽度与植物的生态位宽度或其地理分布范围之间存在一定关联,但这种关联的普遍性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同为豆科豇豆属的作物绿豆和赤豆种子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比两者的萌发及萌发后的幼苗生长特性,试分析它们之间的起源与进化(驯化)差异.结果表明,绿豆和赤豆种子的萌发性状及萌发后的幼苗生长性状对温度具有不同的适应策略.与赤豆相比,绿豆种子可萌发的温度范围及最适萌发温度范围更宽,在各培养温度下的萌发更迅速;绿豆幼苗的生长速率虽在适中温度条件下显著慢于赤豆幼苗,但在较低和较高温度条件下则显著快于赤豆幼苗;绿豆种子的萌发参数与其萌发后幼苗的各生长参数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这些差异或许暗示着绿豆和赤豆具有不同的起源或进化(驯化)历史.本研究为理解农作物进化(驯化)历史提供新的视角,并为今后的野生植物资源驯化及作物育种提供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6.
白头翁花部性状及花粉萌发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试验,对白头翁花部性状及花粉萌发特征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白头翁花期在20 d左右,单花花期约10d;其花部性状存在着差异,开放时花冠的直径约3~5 cm;雌蕊和雄蕊数目在不同植株间不同花内都存在着差异,雄蕊数目为240~350枚,雌蕊数目为164~340枚;同一朵花内雄蕊长度变化较大,越接近基部越短小,雌蕊长度变化不大;大部分花其基部存在着花药发育不正常的雄蕊,内含花粉量少,介于正常花药和退化花药之间;每个花药中的花粉数目约(2145±515)个;体外萌发试验表明,该种花粉萌发率在开花后24 h达到最高值,开花后50 h(第3 d)花粉仍维持4.8%左右的萌发率,由此推测白头翁花粉具有远距离传播的潜能;白头翁苞片形态变异很大,共发现9种不同式样.  相似文献   

17.
环境条件对冰草穗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形态学角度,对采自内蒙古自治区的14个冰草天然种群的共计280个个体的10个穗部性状(穗长、穗宽、每穗节数、穗轴第一节间长、小穗长、小穗宽、第一颖长、第二颖长、小穗小花数和第一小花外稃长)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4个种群在所有性状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且在穗长、每穗节数、穗轴第一节间长和小穗长等性状表现差异尤为明显.从而揭示了冰草种内不同种群间及种群内的不同个体间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8.
宁夏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宁夏盐池县试验区封育近10a的荒漠草原围栏内研究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样线取样法在坡面尺度上调查不同坡位上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与β多样性.结果表明,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H)、物种丰富度指数(Margalef指数,R)、优势度指数(Simpson指数,C)、均匀度指数(Pielou指数,E)在不同坡向与坡位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阳坡面上,R在上坡与下坡群落达到最大值;随坡位降低,H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阴坡面上,随坡位降低4种α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研究惠东黄蚜小蜂的方位动态,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中的不同坡位上、树冠不同方位上其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在树冠的不同层次上其平均密度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下层>中层>上层.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测定惠东黄蚜小蜂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块标准地惠东黄蚜小蜂聚集度指标均服从聚集分布.Iwao和Taylor幂法则回归方程分别为:M·=1.1447-x+1.7983和S2=2.90681-0.8501x,两个方程的相关系数较高,表明惠东黄蚜小蜂的种群分布在一切密度下都是聚集的,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疏松的个体群,这种种群聚集与其寄主害虫松突圆蚧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关.最后列出其最适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  相似文献   

20.
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南部和西部种源的果实和种子性状大小明显高于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种源。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毛红椿种实大小的主要因素。毛红椿的苗高和地径在不同种源间有显著差异,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毛红椿种源的地径生长与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源地径的变异模式为纬度渐变型。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可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