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复叶耳蕨属中的具芒复叶耳蕨及其近缘种类刺头复叶耳蕨和缩羽复叶耳蕨进行分类订正研究.确认具芒复叶耳蕨Arachniodes aristata(Forster)Tindale、刺头复叶耳蕨A.exilis(Hance)Ching和缩羽复叶耳蕨A.reducta Y.T.Hsieh et Y.P.Wu分别为3个独立的种.作者列出分种检索表,指出每种的主要分类特征.还列出每种的文献引证和地理分布并附有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2.
采用铝盐显色分光光度法研究了5种鳞毛蕨科植物的总黄酮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鳞毛蕨科植物的总黄酮含量在5%~8%;狭顶鳞毛蕨的总黄酮含量最多(8.24%),其次是半岛鳞毛蕨(6.53%)和戟叶耳蕨(5.2%),变异鳞毛蕨(5.01%)和暗鳞鳞毛蕨(5.01%)的总黄酮含量最低;5种鳞毛蕨科植物的黄酮提取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添加量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与其抗氧化活性(铁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清除活性)呈正相关.为鳞毛蕨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基生鳞毛蕨Dryopteris basisora H.Christ及其混淆种类进行分类订正研究.承认基生鳞毛蕨D.basisora H.Christ、硕果鳞毛蕨D.fructuosa(H.Christ) C.Chr.和脉纹鳞毛蕨D.lachoongensis (Beddome) B.K.Nayar S.Kaur为独立的种,将D.pseudovaria (H.Christ) C.Chr.作为硕果鳞毛蕨D.fructuosa (H.Christ) C.Chr.的异名处理.文中附有这3个物种的分类检索表、分类特征照片、文献引证和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上海分布新记录的四种鳞毛蕨属植物,即假红盖鳞毛蕨、桃花岛鳞毛蕨、轴鳞鳞毛蕨和高鳞毛蕨,并附有新记录种的特征照片;对新记录种及其近缘种的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补充.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馆(NPA).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湖北省新分布的蕨类植物9种,隶属于7科9属,分别为西南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esquirolii(Christ.)Ching、针毛鳞盖蕨Microlepia trapeziformis(Roxb.)Kuhn、康定铁角蕨Asplenium kangdingense ChingH.S.Kung、贯众叶溪边蕨Stegnogramma cyrtomioides(C.Chr.)Ching、阔鳞轴鳞蕨Dryopsis maximowicziana(Miq.)HolttumP.J.Edwards、华东膜蕨Hymenophyllum barbatum(v.d.B.)HKBak.、薄叶双盖蕨Diplazium pinfaense Ching、曲边线蕨Leptochilus ellipticus var.flexilobus(Christ)X.C.Zhang、戟叶盾蕨Neolepisorus ovatus(Bedd.)Ching f.deltoidea(Baker)Ching.引证标本均存于中南民族大学植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上海分布新记录的四种鳞毛蕨属植物,即假红盖鳞毛蕨、桃花岛鳞毛蕨、轴鳞鳞毛蕨和高鳞毛蕨,并附有新记录种的特征照片;对新记录种及其近缘种的分类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新记录种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补充.凭证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标本馆(NPA).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大暗鳞鳞毛蕨Dryopteris gamblei (Hope)C.Chr.和狭鳞鳞毛蕨D.stenolepis(Bak.)C.Chr.进行分类订正研究.在《A monograph of Dryopteris in the Indian subcontinent》、《中国植物志》和《云南植物志》等专著中,均未承认D.gamblei (Hope)C.Chr.为独立的物种,而是作为狭鳞鳞毛蕨D.stenolepis(Bak.)C.Chr.的异名处理.作者确认大暗鳞鳞毛蕨与狭鳞鳞毛蕨分别为2个独立的物种.文中附有这2个物种的分类检索表、分类特征照片、文献引证和地理分布等.  相似文献   

8.
采用铝盐显色分光光度法研究了5种鳞毛蕨科植物的总黄酮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鳞毛蕨科植物的总黄酮含量在5 - 8%;狭顶鳞毛蕨的总黄酮含量最多(8.24%),暗鳞鳞毛蕨的总黄酮含量最低(5.01%);5种鳞毛蕨科植物的黄酮提取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添加量在实验剂量范围内与其抗氧化活性(铁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ABTS 清除活性)呈正相关. 为鳞毛蕨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广东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19种和1变种:双沟卷柏、楔基莲座蕨、广南蹄盖蕨、大叶双盖蕨、疏裂双盖蕨、单叉对囊蕨、南亚鳞毛蕨、陈氏耳蕨、华北耳蕨、红秆凤尾蕨、紫杆凤了蕨、无毛凤了蕨、金粉背蕨、阔叶鳞盖蕨、林下凸轴蕨、翠绿针毛蕨、滇越金星蕨、羽叶新月蕨、小叶茯蕨和星鳞瓦韦。本文对这些类群的生境和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地理分布区进行了补充。引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尤溪县农药药源蕨类植物资源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具有农药活性的野生蕨类植物共有24种,分属18科23属.含有2种及以上的科有水龙骨科、鳞毛蕨科、风尾蕨科、乌毛蕨科、金星蕨科.具有较大商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种类有半边旗、海金沙、蕨、狗脊蕨、蜈蚣草、紫萁、乌毛蕨、阔鳞鳞毛蕨等.该文列出了每种农药药源蕨类植物的中名、科名、学名、习性、活性部位和功能分类,对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该区的农药药源蕨类植物资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国亚热带东部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完整的典型地区九连山的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补充该区域维管植物区系新资料。【方法】以南岭山地东段九连山为研究区域,通过植物摄影、标本采集、参考有关文献和资料,对该区植物区系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它们的地理区系和濒危状况。【结果】与以往记录对照,新增10个江西省维管植物新记录种(含2个变种),即无盖耳蕨(Polystichum gymnocarpium Ching ex W. M. Chu&Z. R. He)、倒卵伏石蕨[Lemmaphyllum microphyllum var.obovatum(Harr.) C. Chr.]、广西长筒蕨[Abrodictyum obscurum var.siamense(Christ) K. Iwats.]、剑叶石斛(Dendrobium spatellaRchb.f.)、圆叶匙唇兰[Schoenorchis tixieri(Guillaumin) Seidenf.]、红秆凤尾蕨(Pteris amoena Blume)、高鳞毛蕨[Dryopteris simasakii(H. It8) Kurata]、美...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广西蕨类植物新纪录6种:包括鳞毛蕨科的半岛鳞毛蕨Dryopteris peninsulae、同形鳞毛蕨D.uniformis和观光鳞毛蕨D.tsoongii,中国蕨科的黑足金粉蕨Onychium contiguum、金星蕨科的星毛紫柄蕨Pseudophegopteris levingei以及叉蕨科的截头肋毛蕨Ctenitis truncata。引用的标本均存放于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3.
假冷蕨属叶表皮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假冷蕨属植物叶表皮特征进行观察,并与亲缘关系较近的冷蕨属、蹄盖蕨属植物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假冷蕨属和蹄盖蕨属植物上表皮细胞的垂周壁都有加厚,且多为波浪状;下表皮细胞的气孔密度和气孔器类型也很接近.结合分子系统学的相关结论,我们建议把假冷蕨属归并到蹄盖蕨属中.  相似文献   

14.
12种水龙骨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西产12种水龙骨科植物(即友水龙骨、盾蕨、瓦韦、伏石蕨、相异石韦、尾叶石韦、攀援星蕨、韩氏星蕨、亨利星蕨、矩圆线蕨、绿叶线蕨和褐叶线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2种水龙骨科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均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极细胞型、共环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和围绕型.不同属、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属及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目前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台湾、海南和云南的西双版纳,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本研究从七指蕨的孢子萌发特性和光合特性2方面入手,探讨七指蕨可能的濒危机制,为七指蕨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七指蕨孢子萌发率极低,是导致其自然更新较弱的原因之一;②七指蕨与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等其他蕨类植物相比,光补偿点(LCP)接近,但七指蕨的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果说明,七指蕨属于典型的阴生性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范围较窄,强光下碳同化能力有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光环境的改变,可能对七指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保护森林植被对于保护濒危植物七指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甘肃东南部植物分布新纪录4种,即五叶鸡爪茶(Rubus playfairianus Hemsl.ex Focke)、三裂飞蛾槭(Acer oblongum var.trilobum Henry)、西南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esquirolii(Christ)Ching)和华中铁角蕨(Asplenium sarelii Hook.),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7.
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自然》1999,(6)
二级保护物种蕨类植物观音座莲科法斗观音座莲(Angiopteris sparsisora)、二回原始观音座莲(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亨利原始观音座莲(A.henry-i)、铁角蕨科对开蕨(Phyllitisjaponica)乌毛蕨科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天星蕨科天星蕨(Christensenia assamica)桫椤科(所有种)(Cyatheaceae spp.)蚌壳蕨科(所有种)(Dicksoniaceae spp.)鳞毛蕨科单叶贯众(Cyrtomium hemionitis)七指蕨科七指蕨  相似文献   

18.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瘤足蕨科Plagiogyriaceae 9种及其近缘类群桫椤科Cyatheaceae 4种、蚌壳蕨科Dicksoniaceae 1种共14种植物,即瘤足蕨Plagiogyria adnata、耳形瘤足蕨P.stenoptera、镰羽瘤足蕨P.falcata、峨嵋瘤足蕨P.assurgens、密羽瘤足蕨P.pycnophylla、粉背瘤足蕨P.glauca、华东瘤足蕨P.japonica、华中瘤足蕨P.euphlebia、日本瘤足蕨P.matsumureana、白桫椤Sphaeropteris brunoniana、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西亚黑桫椤Gymnosphaera khasyana、滇南黑桫椤G.austro-yunnanensis和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4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都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深波状或波状;其中,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峨嵋瘤足蕨、粉背瘤足蕨、白桫椤和金毛狗的叶下表皮具有形态可见的蜡质晶体。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不规则四细胞型、不规则细胞型、横列型和围绕型。对瘤足蕨科植物的分类和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为其系统学研究提供叶表皮微形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贵州新纪录蕨类植物5种,隶属于4科5属,分别为:齿叶铁线蕨Adiantum dentatum A.H.Wang,F.G.Wang et F.W.Xing、三角叶凸轴蕨Metathelypteris deltoideofrons Ching ex W.M.ChuS.G.Lu、狭叶对囊蕨Deparia longipes (Ching)Shinohara、轴鳞鳞毛蕨Dryopteris lepidorachis C.Chr.和武陵山复叶耳蕨Arachniodes wulingshanensis S.F.Wu。此外,作者还结合形态学和野外观察,推测武陵山复叶耳蕨为一自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3科5属10种蕨类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1)它们的叶表皮细胞大多为不规则型,表皮细胞垂周壁均呈深波状;(2)气孔为下生型,多呈椭圆形;共观察到9种气孔器类型(不等细胞型、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放射状细胞型、聚合极细胞型、横列型、带状细胞型和围绕细胞型),每种植物具有2~6种不同类型的气孔器;(3)根据叶表皮特征,支持姬蕨科与碗蕨科合并,而凤尾蕨科与铁线蕨科单独成科.研究结果为姬蕨科、凤尾蕨科和铁线蕨科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分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