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纳米流体是一种新兴的具有高效传热性能的工质。本文以纳米颗粒Cu和H_2O基液作为研究对象,建立Cu/H_2O纳米流体模型,利用平衡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对纳米流体导热系数进行研究,观察纳米颗粒的添加对导热系数的影响,并改变体系温度,研究温度对纳米流体导热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径向分布函数,证实了纳米颗粒吸附层的存在,为分析纳米流体强化传热机理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2.
利用完全高精度紧致差分方法对三角形腔体内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问题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4种不同类型纳米流体的换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增加纳米颗粒的体积分数会使纳米流体的换热效率增强.在4种纳米流体中,Cu-水纳米流体的平均塞尔数最高,相同条件下纳米流体的换热效率按Cu,CuO,Al_2O_3,TiO_2顺序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3.
以Ag/MgO-水混合纳米流体、Ag-水和MgO-水纳米流体为工作流体,对它们在C形腔内的自然对流进行了数值研究。综合分析了3种不同类型的纳米流体、Ra数、纳米粒子总体积φ及腔体冷热壁面长度比AR对自然对流换热特性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当Ra数较大及φ一定时,Ag/MgO-水混合纳米流体的换热效果最好,Ag-水纳米流体次之,MgO-水纳米流体的换热效果最差。随着Ra数和φ的增大,3种纳米流体的平均Nu数均增大。随着AR的增大,平均Nu数也增大。  相似文献   

4.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L10相的CoPt和Ag掺杂CoPt磁性纳米颗粒,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了结构和磁性表征.XRD和TEM分析表明,700℃所制备的CoPt磁性纳米颗粒为面心四方(FCT)结构,而Ag掺杂CoPt磁性纳米颗粒的结构为面心立方(FCC)结构,说明Ag掺杂抑制了面心四方CoPt磁性纳米粒子的形成.磁性测试结果表明,L10相的CoPt纳米颗粒室温下具有铁磁性,其矫顽力为2954 Oe,而Ag掺杂CoPt磁性纳米颗粒的矫顽力只有1632 Oe.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限容积法对二维三角形腔体内CuO-机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重点分析研究了液体纳米层厚度对CuO-机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瑞利数Ra、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以及腔体高宽比AR对CuO-机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液体纳米层的存在使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增强,换热量增大;在相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下,随着Ra数的增大,自然对流换热强度显著增强,且Ra数较小时,换热量随着腔体高宽比AR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四种不同的粘度模型计算纳米流体粘度,对二维U型封闭腔内Al_2O_3-水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不同粘度模型、瑞利数Ra和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对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数值模拟时参数变化范围为:Ra=10~3~10~6,φ=0.02~0.08。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粘度模型时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效果相差较大,特别是在瑞利数Ra=10~5和Ra=10~6时,采用粘度模型Ⅱ和粘度模型Ⅲ计算得到的纳米流体平均Nu数变化趋势与采用粘度模型Ⅰ和粘度模型Ⅳ得到的平均Nu数变化趋势完全相反。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Fe2O3(CoO)/Al2O3纳米复合材料,在氢气气氛中还原得到FeCo/AlO3纳米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还原产物的成分、结构和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还原温度对于FeCo/Al2O3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磁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将Ti4 /Ce3 包覆组装在磁性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上,制备了磁性复合Ce/Ti-SiO2-Fe3O4纳米粒子,用XRD、TEM、UV-Vis和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苯酚的光降解反应表征了其催化性能.研究发现复合纳米粒子磁响应性好,可见光区表现出很强的MMCT吸收,在阳光下照射9h,苯酚降解率达到91.4%.  相似文献   

9.
采用局部非热平衡模型数值研究了波纹形多孔介质腔体内Cu-水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换热。腔体左侧及右侧波纹曲面的温度分别保持恒定的低温和高温,上、下壁面绝热。在曲线坐标中用有限容积法离散方程,纳米流体的流动采用达西模型来描述。在腔体波峰突起相对高度λ保持定值的情况下,研究了瑞利数Ra、达西数Da、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Nhs及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对腔体内Cu-水纳米流体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纳米流体相平均努赛尔数Nunf随瑞利数Ra、达西数Da的增加而增加,随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Nhs的增加而减小;低无量纲容积换热系数下,局部非热平衡效应影响明显;纳米流体相平均努赛尔数Nu_(nf)和固体骨架相平均努赛尔数Nus随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凹槽形腔体内TiO_2-水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Ra数、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和热源尺寸的变化对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纳米颗粒能够明显提高自然对流换热强度,在给定的Ra数下,随着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的增加,纳米流体的自然对流换热强度明显提高;在给定的纳米颗粒体积分数φ下,随着Ra数的增加,纳米流体的换热强度也同时增强;当Ra=105时,随着热源尺寸的增加,热壁面的平均Nu数也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由道森-希金森最小油膜公式可知,润滑剂用磁流体的摩擦磨损与磁流体的粘度有关.设计了一种测量磁流体粘度的流变仪来研究其变化.从实验结果可知,磁流体粘度随外磁场增大而增大,变化范围为1~10倍,粘度增加与磁场施加之间大约有5 s的滞后;同一磁场作用时,随着时间的改变,粘度也随之增加;磁场强度越大,变化率也越大;载液、磁性粒子和耦合剂也同样会引起磁流体粘度的改变.上述因素影响到油膜厚度,在实际工况中可以通过控制磁流体的粘度来控制油膜厚度,从而控制其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工业生产出发,对NLCT外磁式磁选机磁轭分别进行了展开下料、折弯制作、整体焊装等工业制作的工艺研究。此制作工艺不仅能保证NLCT外磁磁选机磁轭的圆度、垂直度、平行度,还能减少制作工艺及制作完成后的调整工序,为后续装配磁极组提供精度保障,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远程核磁共振测井中磁结构的设计以及对其进行改进的措施.这种磁结构在井眼周围产生环形磁场,利用 90°脉冲观测衰减信号, CMR则是 3条永久磁铁同向排列,在地层内形成“敏感区”利用一脉冲序列来观测回波信号.  相似文献   

14.
冯博  刘洋  杨景海 《松辽学刊》2010,31(2):33-35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前驱体,并在空气气氛中进行热处理,合成了具有六方纤锌矿结构的纯相ZnO及V掺杂ZnO纳米颗粒.分别用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磁学性质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 V掺杂使晶格常数明显变小,同时抑制了晶粒的生长,没有发现第二相的存在.经过分析,认为V掺杂ZnO基稀磁半导体的铁磁性是其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15.
为保障磁力传动同位器在核电站一体化卸料装置和燃料输送转换设备上使用的安全可靠性,依据参数要求对轴承材料进行分析选择,测试了钨镍钛合金材料特性,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抗辐照、自润滑性强的特点,解决了磁力传动同位器在特殊工况下轴承材料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在不同的运行工况下磁力驱动离心泵隔离套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并给出了隔离套的设计计算公式及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磁荷观点和分子电流观点讨论磁介质中的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强度的物理意义。其中尤其对和的环流与传导电流和磁化电流之间的关系作了定量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具有电荷、磁荷、磁矩、质量四极矩天体的引力频移效应 ,所得结果表明 :1)磁矩产生紫移 ,且与角度θ相关 :在θ =0和π时紫移最小 ,θ =π/ 2时最大 . 2 )电荷 ,磁荷与质量四极矩相互作用产生的频移是红移或是紫移由角θ而定 ,当θ =0 ,π时 ,紫移最大 ;当θ =π/ 2时 ,红移最大 ;当θ =arccos (1/ 3)时 ,频移为 0 .3)电荷 ,磁荷与磁矩相互作用产生的频移与荷的正负及角度θ有关 :当θ =0时 ,紫移最大 ;当θ =π时 ,红移最大 .当θ =π/ 2时 ,频移为 0 .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了Fe87-xCuxZr7B6(x=0,1)纳米晶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磁性能测试,研究了两种合金的结构、热稳定性及磁性能.结果表明:球磨40h后,Fe87Zr7B6和Fe86Cu1Zr7B6均形成单相bcc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相比之下,Fe86Cu1Zr7B6比Fe87Zr7B6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和软磁性能.  相似文献   

20.
董晓冬 《河南科技》2020,(5):128-131
室温磁制冷是一种环保、高效、节能的制冷技术。尽管目前还不太成熟,但是它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有望取代传统的制冷技术。本文简述了磁制冷的基本原理,总结了近几年室温磁制冷材料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室温磁制冷材料在商业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室温磁制冷材料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