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用鼻子嗅癌     
正医学专家认为,人在患病时细胞间产生的微小的化学变化可以让狗捕捉到,包括早期癌症的信息。每天早上8点整,小狗奥利都会与他的主人离开家,在一小段车程后到达它的实验室。奥利每天都渴望着工作。在满腔热情地向同伴打招呼后,奥利披上规定的实验外套走向实验室。在这里,奥利开始了它的工作——闻闻每个小尿瓶,然后告知它的主人哪个样本含有一种特定类型  相似文献   

2.
<正>看看这个超大圆瓶中生机盎然的植物,你一定认为大卫·拉蒂默是一位杰出的园丁。不过说实话,53年过去了,这只大圆瓶并没有占用他太多时间。他最后一次为它浇水,还是尼克松任美国总统的时候。80岁的英国老先生大卫·拉蒂默是这瓶植物的主人。在1960年的复活节,他突发奇想种上了它。当时,在玻璃瓶中种植植物十分盛行,于是他将家里仅有的玻璃制大圆瓶清洗干净,从瓶口倒了一些土壤、沙子和堆肥,种上了几株紫鸭跖草幼苗,浇了点水。他想  相似文献   

3.
中子瓶     
英国牛津仪器公司声称他们已将世界上第一个商品生产的低温中子瓶交付给法国格勒诺布尔的朗芝万研究所。该中子瓶是一个3米长的不锈钢瓶,充以纯液氦并能在0.6°K 温度下无限期的工作。中子由纯氦冷却成超冷中子并贮存于瓶中。中子可通过工作于0.6°K 的机械阀放出到实验室中。利用此瓶的首批实验之一是探究中子的电偶极矩,其灵敏  相似文献   

4.
林声 《大自然探索》2011,(10):57-59
没有神秘的城堡,没有电闪雷鸣,没有驼背助手,今天的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实验瓶里创造出了首个人造生命形式—一“辛西娅”,将玛丽·雪菜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中的幻想变成了现实,开创了合成生物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氏族社会里,流传过一种被称为“欹瓶”的奇特水壶。我们的祖先用它来汲水和盛水。这种水壶是陶瓷的,腹大、口小、底尖并带有两个提耳。它没有装水时呈倾倒状,水装到一定位置时,会自行站立起来。如果继续装入水,水齐瓶口时,它又会倾倒。关于这种容器,古书上曾有过“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的记载。但它为什么如此神奇,原理却没有记载。后来这种神秘的容器失传了,在历史上被称为“欹瓶之谜”。我们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文,这样破释了欹瓶的原理(如图1):因为瓶是尖底的,整个欹瓶的重心就高于支点(提耳)之上,…  相似文献   

6.
Aihara  K 《世界科学》1992,(4):10-11,14
现在研究神经网络的人很多,但主要是人工神经网络。最近,有几个实验室分析了健康人的脑电图,发现其中存在混沌的证据;混沌也会是神经系统的正常特征。其实,尤其在一个单独的生物神经元中,可以在实验上观察到混沌性态,而这是一般人工神经元所没有的。本文介绍一种单独神经元的模型,它能够定性地描写实验观察到的混沌响应。一、神经元的非线性动力学模拟生物神经元动态的历史要追溯到早期的一些著名模型,例如MoCulloch-Pitts神经元(1943)和  相似文献   

7.
简汰,是化繁为简。有一次,爱因斯坦交给助手一只很不规则的曲瓶,要他立即测出曲瓶的容积。这位助手一本正经地用尺量来量去,最后还是测不准。爱因斯坦笑了,他拿过曲瓶灌满水,然后把水倒在量杯里,很快就测出了曲瓶的容积。科学家对助手说:“一个复杂的问题,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去解决。”简汰,是去粗取精。人们曾向爱因斯坦请教读书的要诀,这位科学家提出“一总二分三合”的原则。他说:总,是详读前言与后记,浏览目录;分,是略读正文,注重论点;合,是系统梳理,精思约取。的确,一本书需要把握它的精髓,即最基本的观点,这样就把“厚”书读成“薄…  相似文献   

8.
美国缅因州的巴尔—哈波尔镇可称之为世界实验老鼠培育中心。这里有一座世界最大的杰克逊老鼠研究和培育实验室,该实验室为各种遗传学、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培育和繁殖着1700多种老鼠。仅1993年就从这里向世界32个国家输送了150万只实验老鼠。该实验室就象一座大型工厂,它占地38公顷,在36座大楼内,有13座专门用于培育老鼠,里面喂养着65万只老鼠。600多名专家、研究人员和职工整天为饲养这些小动物忙碌着。实验老鼠每天需饲料2吨,笼内的铺垫物(术屑、稻草)每天约需1350公斤。  相似文献   

9.
克隆真的那么容易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年前,坦亚·多明戈博士抱着热切的希望踏入了设在奥瑞根的实验室。她希望自己能够很快地克隆出猴子来。这个实验室有足够的猴子可供研究和实验。实验室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既然已经成功地克隆了绵羊多莉,那么克隆猴子也不会是遥远的事。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多明戈博士却在一年前离开了实验室,当时她已经是担任这项研究工作的负责人了。事后,她称这3年多的实验下作简直就是一段令人恐怖的往事。在这3年里,他们进行了将近300次实验,而得到最好的一次实验结果是一个没有胚胎的胎盘。多数时候得到的要么是一些没有染色体的细胞构成的…  相似文献   

10.
反氢     
制造氢比较简单,因为只要将电子和质子混合在一起并让电子围绕着质子旋转即成。而制造反氢就不是这么简单了,因为它是由正电子(带正电荷的电子配对物)和反质子(带负电荷的质子配对物)组成,因此要想制造、贮存和控制它都是非常困难的。上个星期,伊利诺斯巴达维亚国立费米加速器实验室的戴维·克里斯蒂安(DavidC.Christian)和他的同事们宣布了他们的初步成果,他们已发现了7个反氢原子。在2个研究组──日内瓦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CERN)和费米实验室──的早期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加速器里制出了接近光速的反质子。这些环流的叵…  相似文献   

11.
<正>早在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就研发出一种仿壁虎机器人,它在吸附原理、运动形式及外形上都比较接近真实的壁虎,被称为"粘虫"。"粘虫"身手不凡,能"飞檐走壁"……茫茫太空垃圾泛滥成灾受壁虎能够在垂直光滑墙面自由爬行原理的启发,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共同研发出了一款"壁虎漫步"机器人。实验证明,它能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轻松自如地抓放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9,(11):7-7
在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伊索寓言》中,一只口渴的乌鸦想喝水,但够不着瓶中的水,于是它捡起一块块小石头扔进瓶中,使瓶中的水位上升,最终喝到了水。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不过,最新研究认为,这个寓言故事很可能是根据事实所写。  相似文献   

13.
人类寿命极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1年海弗列克(Hayflick)博士首先报告了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具有有限的传代次数。实验是在培养瓶中进行的,从人胚肺分离出成纤维细胞培养在瓶中,当细胞长满瓶底以后,等分传代,再长满、再分种,如此一次次传种,约50次时  相似文献   

14.
<正>将重复性的责任置于科研共同体肩上,而不是让个别实验室承担,从而让科学更加可靠。2018年时,我们着手评估巴西的生物医学论文的可重复性,从而开始一项多中心的协作,共有60多家实验室重复了巴西科研人员于最近20年发表的论文中的60个实验。我们随机选择了一些使用三种常见实验室技术的实验,这三种技术分别为用于测量细胞活力的MTT实验、用于检测特定信使RNA的RT-PCR实验和用来估定啮齿类动物焦虑程度的高架十字迷宫实验。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的微波实验反应器即将彻底改变有机化学的反应过程。这种连续的微波动力反应器被称作为“微型实验室”。它不久将在全世界的实验室内取代蒸馏器和本生灯.微波技术大大优于传统的反应方法,例如,在反应时间方面和通常的加热方法相比较,它只要很短的时间,加热和冷却一般只需几秒钟。用微波反应器使大量的反应过程在一个系统内并用很短的周期就能有序地实现,它能迅速地到达稳定状态.领导该研究小组的克里斯·斯特劳施博士说:  相似文献   

16.
<正>行星们笼罩在雾霾之中,藏起了有关它们构成的线索。实验室的实验可以帮我们获得更清晰的视野。2013年,在芝加哥大学一间没有窗户的办公室里,劳拉·克莱德伯格(Laura Kreidberg)正凝视着一颗遥远星球的天空。那年,克莱德伯格还是一名天文学研究生,她解析了哈勃空间望远镜的数据,当时该望远镜正在观测系外行星GJ1214b,它大约是地球的三倍大。在天文学家们寻找有关外星世界本质的线索时,  相似文献   

17.
正虽然天气瓶无法提供准确的天气信息,但是让天气瓶与自己一同感受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享受观天象的乐趣,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体验。一只有"情怀"的小瓶子最近,市面上流行一种名叫"天气瓶"的小玩意。据称,瓶中的透明液体会随着气象的变化而产生如羽毛、叶子或雪花般不同的结晶现象。"天气瓶"又被称作"风暴球",它是一种源于18世纪欧洲的天气预报仪器。  相似文献   

18.
蒂姆·汉特的平易近人,出乎我的预料。由于我在伦敦的采访周转不过来,他不仅答应我的提前采访,而且邀我在实验室共进午餐。 我乘火车前往伦敦北部小镇波特斯巴,打一种没有标志的出租车到了汉特的细胞周期实验室。它掩映在绿树丛中,与周围的青葱田野十分协调。只是让人不解,它怎么是一座日本风格的建筑物。后来我才得知,它的主人确实喜欢日本艺术。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群分子生物学的热心者定期在马萨诸塞州剑桥镇聚会,探讨他们关心的科学话题。尽管他们的对话不完全是理论的,诸如交换关于在自家厨房、地下室或车库里的初级实验室中进行的一些实验的故事;或者论及在家中设计和实施的实验方案或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20.
王华,34岁,天津市农资总公司所属的田野科技开发总公司经理,同时又是国内贸易部化肥农药检测中心的工程师、副主任。 1979年,王华毕业于天津化工技校,1980年到农资总公司任化验员。一天,一位年近花甲的农民拿着一瓶杀虫剂来到实验室。他神情沮丧,双眼噙泪,断断续续地讲述了使用杀虫剂却使辛苦一年的庄稼颗粒无收的事。望着老人黑红的脸膛,王华心动了。化验后得知,那瓶杀虫剂中掺入了价格便宜的除草剂。年轻的王华被假劣农药与不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