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发展趋势,以派阳山林场(北热带)、镇龙林场(南亚热带)和华山林场(中亚热带)三地的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与叶相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广西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生活型均以中、小高位芽为主,大高位芽、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占比较低;中型叶、单叶、全缘叶占比较大,叶质以革质、纸质叶为主,渐尖叶为主要叶尖类型。总体来看,植物生活型在不同气候条件之间存在差异,大、中、小高位芽植物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矮高位芽和藤本高位芽植物占比下降。植物的叶相组成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存在差异,随着气候条件变化,中型叶和渐尖叶的占比随年均气温的升高而上升,革质叶的占比随之下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特征,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不同林龄、不同造林密度和不同气候条件的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径级结构皆有不同,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阔叶树密度、径级和木本植物个体之间分化程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个体生长分化程度最高;(2)两种造林密度中,高密度林林下木本植物株数更多,胸径分化程度更大,生境多样性更高;(3)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随着纬度的降低,马尾松人工林中龄林和过熟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平均胸径增大,且生长分化程度变低。初步研究发现,马尾松人工林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具有演替为地带性顶极群落的趋势。相对较大的造林密度有利于马尾松人工纯林林下木本植物生长,不同气候条件对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植物的径级结构有着明显影响,水热条件相对更丰富的北热带气候林下木本植物生长更好且个体分化程度更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显著性检验、x2统计量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亚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种群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阶段亚乔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正联结,从中林龄到成熟林再到过熟林,灌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变化趋势为不显著负联结→不显著正联结→不显著正联结;(2)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主要木本植物正联结种对比例增加,种间关系逐渐趋于正联结,群落稳定性逐渐增加,向顶级群落方向演替;(3)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中大多数种对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物种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种对间的关联性较弱,所研究的马尾松人工林仍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充分利用种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进行科学维护,可以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为了理解马尾松人工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响应特点和分布特征,以中国广西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的幼龄林、中龄林和过熟林阶段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木本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7个林分类型中,共记录到木本植物229种,隶属56科127属,随着中亚热带气候条件向北热带气候条件过渡,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热带分布物种占比增大,温带分布树种逐渐减少;(2)在幼龄林阶段,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相比,中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及木本群落整体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高,在中龄林阶段和过熟林阶段,北热带气候条件下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木本群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最高,但优势种集中性较低;(3)在幼龄林阶段,南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差异性最大,在中龄林阶段,中亚热带与北热带气候条件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物种相似程度最高。气候条件变化对林下乔木层建群种有着明显影响,而且由于生境条件差异,不同气候条件下物种构成明显不同,在幼龄林阶段不同气候条件对林下木本群落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广西南亚热带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位动态变化特征,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马尾松人工林亚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种群生态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马尾松中龄林亚乔木层的山乌桕Sapium discolor、灌木层的鹅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成熟林亚乔木层的狭基润楠Machilus attenuata、灌木层的三桠苦Evodia lepta,以及过熟林亚乔木层的鹅掌柴、灌木层的纽子果Ardisia palysticta生态位宽度较大,在各自群落中属于优势种群;(2)重要值越大的物种通常生态位宽度越大,但是二者之间的排序并不完全相同,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之间无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随着马尾松人工林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到过熟林近自然恢复的进行,亚乔木层物种间生态位分化程度增加,生态位重叠程度逐渐下降,灌木层物种受到可利用资源和自身生物学特性的限制,物种间生态位分化不明显,生态位重叠程度增加,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中亚乔木层较灌木层有更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南亚热带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被动态变化规律,通过样方法对广西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进行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共记录到的128种植物分别隶属于58科93属,科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单属科和小科,属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小属和单种属;(2)林下植物区系均以热带成分为主;(3)通过不同林龄植物属区系结构示意图发现:热带成分亚洲成分温带成分世界广布成分,且热带性质成分远多于其他的性质成分;(4)科与属的R/T值显示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的科和属均为热带性质,且R/T值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不同林龄生态系统碳汇机制以及固碳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基于样地调查,选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立地条件大致相似、不同林龄(6、19、32、58 a)的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依据收获法和建立各器官生物量模型的方法估测生物量,采集0-6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以此估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凋落物层和根系有机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草本层则相反,各层次有机碳含量整体表现为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根系;其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表现为增加趋势,过熟林显著提高了144.14%,其中,乔木层、凋落物层、根系和土壤层碳储量的变化规律与生态系统一致,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则相反;植被层碳储量贡献率提高,而土壤层碳储量贡献率下降,凋落物层无明显变化;年净固碳量以幼龄林和中龄林较高,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固碳能力较强,具有相对较高的生物生产力水平。近自然恢复可进一步提升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的碳固持能力,提高植被层生物量和土壤碳含量、增强土壤固碳能力、优化森林结构、维持较高生产力和降低人为干扰等是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的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是我国人工林的重要组成树种,对酸沉降高度敏感。随着我国大气酸沉降的日趋严重,马尾松林出现针尖坏死,树枝枯萎,甚至死亡等受害症状。木本植物响应酸沉降根系生理变化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酸沉降对马尾松根系生理特性的影响仍不清楚。笔者研究马尾松幼苗根系生理指标在不同酸沉降强度和时间下的变化,探究马尾松根系对大气酸沉降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将植物与环境的结构、过程与功能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探究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对林龄和土壤养分的响应,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更好地营造马尾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地区14、26、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林龄对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8个叶功能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有机碳(OC)含量,最大的是比叶面积(SLA),除SLA和叶面积(LA)外,其他叶功能性状均属弱变异;随着林龄的增长,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值(除叶干物质含量外)均呈增长的趋势,各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表明马尾松针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性状的耦合协调或组合来适应环境。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加强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是我国石杉科植物资源储量丰富的省份之一,通过全省范围的实地调查,对其资源分布、生境和群落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分布有长柄石杉、四川石杉、华南马尾杉、柳杉叶马尾杉、闽浙马尾杉和有柄马尾杉等6种石杉科植物,其中长柄石杉分布最广.长柄石杉的适生环境为海拔650~950 m、林冠层郁闭度0.5~0.7、土壤腐殖质丰富、空气相对湿度较大的山地北坡、沟谷潮湿的岩石壁上或溪流边疏林下.福建省境内中北部地区长柄石杉的长势和资源储量优于南部地区,山脉迎风坡石杉的长势优于背风坡.通过174个样方调查对石杉科广布种长柄石杉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群落共计有维管植物132科353属721种.生活型谱分析显示群落中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占总种数的62.27%,其中又以小高位芽植物最多.群落垂直结构一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处较高水平,并对长柄石杉的伴生物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灌木层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我国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数据库,为森林群落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揭示我国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异和影响要素。【结果】①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从南到北逐渐减小;②随着乔木胸径的增大,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逐渐增大,但分布均匀度有降低趋势;③随着人工林郁闭度的增加,植物多样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郁闭度约为65.8%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达到峰值;④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逐渐减小;⑤温度、降水、郁闭度、林分胸径、树高和林分密度因子均对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其中郁闭度对其影响存在阈值(65.8%),当郁闭度超过此阈值,温度和降水为主导因子,而郁闭度低于此阈值,温度的影响权重降低,林下光照的主导作用增强。【结论】在探究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异及影响要素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子,并借助多种多样性指数,综合评判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情况。本研究结果可为调控人工林林下灌木层植物多样性及林下植物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湘西洛塔禁伐恢复林木本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湘西洛塔喀斯特地貌植物群落20年恢复林进行样方调查,结果表明该植物群落的外貌由青榨槭、四照花、枫香、杜英、楠木等中小高位芽植物决定,其结构主要以灌木层为主,整个群落正处于一个向顶极状态发展的阶段.调查的数据还表明,在50 m×4 m样地内有木本植物96种,比自然恢复40年的阿堀村风水林物种多样性高.个体高度与径级结构以灌木层和幼苗占绝对数量,说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其木本植物的配置还未达到稳定状态,正向着顶极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对桂林岩溶石山232种主要木本植物的生长型、生活型、物候型、光习性、叶性质和果实类型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揭示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为今后桂林岩溶石山植被生态恢复、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以及保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灌木有115种,乔木有89种,木质藤本有28种;大高位芽植物有3种,中高位芽植物有78种,小高位芽植物有98种,矮高位芽植物有53种;落叶植物有130种,常绿植物有102种;阳生植物有121种,阴生植物有111种;中型叶有126种,小型叶有105种,微型叶仅有1种;单叶有177种,复叶有55种;非全缘叶有127种,全缘叶有105种;革质叶有108种,纸质叶有98种,草质叶有25种,肉质叶仅有1种;单果有213种,聚花果有12种,聚合果有7种;单果中核果有63种,蒴果有47种,浆果有44种,荚果有17种,瘦果有13种,坚果有10种,翅果有8种,蓇葖果有8种,梨果有3种。表明桂林岩溶石山主要木本植物的功能性状是其生境条件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4.
在丽水白云山设立39个样点,调查了54种主要木本植物的生态重要值.以此为基础,应用基于组平均法的聚类,结合样方实地调查资料,将丽水白云山植被划分为6个植被型11个群丛.39个样点代表了11种植物群丛,它们分别是马尾松群丛、黄山松群丛、木荷-锥栗群丛、柳杉群丛、褐叶青冈-甜槠-短柄枹群丛、杉木-香果树-乌药群丛、杜鹃群丛、合欢-马尾松-杉木群丛、锥栗-枫香-山苍子-( )木群丛、青冈栎-马尾松-黄山松群丛和甜槠群丛.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外环绿带人工林为对象,于2007—2009年采用法瑞学派调查法和每木调查法相结合,共计调查典型样地908个,测定记录林下更新层木本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其生境特征,分析更新层物种组成及出现频率、不同群落类型及结构特征,并探讨影响其多样性格局的主要限制因子.结果表明:①人工林样地更新层木本植物丰富度普遍高于林木层,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更新层多样性较最高,乔—灌—草结构和乔—草结构更新层物种多样性高于灌—草结构;②林下更新层共出现木本植物101种,占林木层总种数的65.1%,其中常绿树种33种,落叶树种68种,出现频率≥1%的有36种,生活型以落叶阔叶乔木为主,乡土物种占75%,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58.6%和53.7%;③种源、种子散布方式、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和草本层盖度等生境因子是人工林林下自然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制恩施州马尾松人工林地位指数表,对恩施州的8个县市进行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利用查资料拟合的树高——年龄导向曲线回归方程为:H=10^1.39-7.32/A,其离回归标准误SH/A=1.0m,相关系数r=-996.由拟合的树高——年龄导向曲线回归方程和外业调查资料,用标准差法编制出14—30龄阶的10—18地位数的马尾松人工林地位指数表.本表较好地反映了当地马尾松人工林的生长和立地条件的关系,对恩施州林业产经营有较好的指导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红壤丘陵区第四纪红黏土区为例,选取典型针叶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样地,研究不同针叶林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在林分生长期内,土壤有机碳、全氮、酶活性、有机碳活性组分比例、土壤微生物基质利用效率、真菌-细菌比值和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等指标在杉木和湿地松样地均高于马尾松样地和荒地.由此说明湿地松和杉木人工林能够改善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学特征,提高土壤生化功能,进而改善林下土壤质量,而马尾松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以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校园内于1995年放弃管护的水杉林林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自然恢复5,8和12年跟踪调查研究了林下植被的种类组成、物种多样性及主要物种的种群结构与高生长速率的动态变化.调查结果显示:(1) 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木本植物种类不断减少,物种多样性下降;(2) 林下木本植物多分布于0~1.5 m层和1.5~3 m层,其中拥有丰富种源的棕榈贡献率最高;(3) 种群基径级结构的总体发展趋势由间歇型转变为单峰型.其中棕榈有持续增加的趋势,而女贞和小叶女贞都处于衰退状态,林下植被恢复处于偏途演替阶段;(4) 适合生长于林下阴湿生境的棕榈、八角金盘和小叶女贞具有较快的高生长速率.研究结果表明生境、种源以及种子扩散方式为人工水杉林在放弃管护后林下植被自然恢复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缙云山风灾迹地森林群落在11年恢复过程中的幼苗动态、群落结构、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恢复的前2年,马尾松、大头茶的幼苗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川灰木、小叶栲的幼苗,其他树种的幼苗较少;恢复后的8年,川灰木、小叶栲和其他树种的幼苗增加,马尾松和大头茶的幼苗养活;恢复后的第11年,川灰木、小叶栲和其他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占优势,林下无马尾松幼苗,大头茶的幼苗也较少。(2)群落的垂直结构日益明显,群落的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和胸面积都有大幅度增加。(3)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增加,生态优势度降低,群落向着复杂化、多样化的常绿阔叶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平衡机理及其时空动态变化,为马尾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以广西4个典型区域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比较不同区域各林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SOC、TN和C/N的变异系数较小,分别为21%、27%和22%,属弱变异,在不同林龄和区域中其值比较稳定。林龄、区域及其交互作用对SOC、TN、TP、C/P、N/P的变化均有显著影响(P<0.05)。SOC、TN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在成熟林阶段最低;SOC含量在幼龄林阶段最高,TN含量在近熟林阶段最高。土壤TP含量在中龄林阶段最低,且随林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N、C/P、N/P平均值均在成熟林中最高,且显著高于近熟林和过熟林(P<0.05);土壤C/P、N/P平均值随林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华山地区SOC、TN和TP含量最低,而土壤C/N、C/P、N/P平均值最高。天洪岭地区土壤C/N平均值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