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期介绍的启明星——李魁山(见图)博士,来自建筑节能领域,一开始我看介绍他是从事"城市微气候、建筑围护结构热湿传递"研究的,这和我对建筑节能的想象比较吻合,但真正接触后才知道他的研究兴趣其实还远不止这些,这次访问使我有机会认识一位优秀的年轻人,而且也令我长了不少知识。  相似文献   

2.
正四条特别显眼、令人毛骨悚然、不停跳动的长长卷须从怪虫的腹部伸出。2019年7月4日,狂风暴雨期间,一只就像外星虫子的昆虫吓坏了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一家人。当时,这只模样恐怖的虫子从房屋天花板上爬向百叶窗。房主人哈利虽然有些惊骇,但依然抓住机会拍摄了这只虫子。他说,这只虫子当时看来是想寻找安全的地方。他还决定让它在家里过一夜,但仅仅一夜。哈利还说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虫子,因此他相信它来自周围其他地方。他把这只怪虫的照片传到互联网上,结果也吓坏了不少人。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窗     
给地球带来生机的碳分子球体 研究地球古代史的科学家现已从来自太空的“魔瓶”中获得一个惊人信息。称为“绣球”的中空碳分子群不断地从外层空间纷纷扬扬坠落地球,面绣球中蕴藏着地球问世前几十亿年的太阳系初生态模样。 去年,夏威夷大学的地球化学家卢安·贝克尔及其同行,发现了46亿年前艾伦德陨石中存在这种碳分子球的踪迹,随后他们又先后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陨石和世界各地粘土层中发现类似的中空碳分子球。据悉,粘土层中这些碳分子球是由小行星撞击地面而埋藏其中,而且外星撞击地球很可能终结了恐龙在地球上生存的时代。贝克尔发…  相似文献   

4.
<正>科学家在对外星文明的搜寻中,已经寻找了许多不同的外星生命信号,例如激光脉冲和无线电发射,但都没有成功。而最近发布的一项研究推测,一种叫快速电暴的神秘现象,可能是外星文明超高级技术的证据。具体而言,快速电暴可能来自推动遥远星系中星系际飞船、行星大小的发射器的泄漏。科学家说,考虑到其持续时间短和起源(尚未被确定)很遥远,快速电暴可以说是极为明亮,其人为起源是有可能的。正如其名,快速电暴是指时  相似文献   

5.
正外星人可能已经建造了环绕恒星运行、被称为"戴森球"的巨大电厂。那么,怎样寻找这种电厂的迹象呢?有这样一种说法:任何名副其实的外星文明,都有可能拆解它的相邻行星来获取建造巨大电厂所需的材料。这种说法看似极端离谱,但为了让一些资源枯竭的外星文明得以延续和扩张,建造环绕其母恒星运行的巨大电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需求,  相似文献   

6.
胡静 《科学之友》2013,(6):80-81
坐在漫咖啡里,身边是厚实的木桌子、复古的装潢、落地的玻璃窗,透过窗户,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行色匆匆。我点了咖啡和松饼边等人边观察着外面形色各异的人,想象着每个人的故事都可以写成一个精彩的电影脚本……这时,尼克走了进来,高高瘦瘦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带股书生气。作为多年的好友,我能透过尼克清秀的外表,看出他骨子里有着藏不住的不羁。我认为1988年出生的尼克正青春,但他却摇头否认,说青春已经离自己远去,曾经沧海难为水,只是他有大把的青春记忆和珍贵的友谊用来  相似文献   

7.
国外曾有过许多人类远征并与外星文明接触的科幻作品,而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 长篇佳作却不多见。但当我们读罢青年科幻作家杨平即将出版的《冰星纪事》之后,会发现他做了 一个非常好的尝试。 这部作品所讲述的,是一群前往火星旅游的地球人因遭遇时空震荡误入外星文明世界——“冰 垦”的故事。在冰星上生活着被称为“哥克人”的外星种族,飞船上的科学家对“哥克人”进行了考素 并与之交流。在随后发生的飓风和星震等事件中,两个不同文明的垦系的人们终于实现了沟通。在“冰星”即将发生灾变之际,在另一外星文明“飞龙”的帮助下.“哥克人”终于找到了新的栖身之所,地球人也顺利地返回自己的家园。 我们征得作者杨平的同意,在此节选其中一小部分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8.
咖啡 平均一杯过滤的黑咖啡会释放125g二氧化碳,其中2/3来自于咖啡本身,剩下的大部分来自于酿造的过程,不过,假若你选择速溶咖啡,其每杯释放的二氧化碳就会减少为大约80g.但即使如此,每天6杯咖啡的生活习惯依然会使一个人在一年喝掉的咖啡中释放175kg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9.
<正>认识夏禹龙先生已45年了,他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师长之一。那是1973年7月,我到上海《自然辩证法》杂志编辑部工作,虽然这本杂志受到"四人帮"的控制,但编辑部却聚集了一批来自理论界和高校的知识分子,尽管当时不得不违心地编写一些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观点"的文章,但大家始终关注着国外自然科学领域的进展,我也因此耳濡目  相似文献   

10.
何京 《科学之友》2003,(12):30-31
明日的无线生活对于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来说,这一天又是一个繁忙的工作日。一大早他就需要写完一个报告,然后确定一些订单,给技术部门打电话,并回复几十封邮件。不过对他来说这仍然是愉快的一天。虽然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但这一切都是他坐在广场的露天咖啡店里,用笔记本电脑通过因特网完成的。我们的主人公因为厌倦了城市  相似文献   

11.
听了亚力山大·库森科 (AlexanderKusenko)的谈话 ,你也许以为他在讲科幻小说中的某种怪兽。他说 ,Q球“吃”得不很多 ,“但它们在地球上的行为肯定是不平常的。”它们非常微小 ,若你把它放在桌上 ,它将像针尖那样穿过桌面直入地心。库森科所说的Q球是一种奇异物质的微球 ,它们可能弥漫在空间。每个Q球内都藏着一个新的宇宙。这是因为在Q球内部 ,不存在我们所熟悉的、把世界组合起来的力。这种特性 ,具有惊人的后果。意味着每个Q球都在破坏宇宙的规律和秩序 ,它吸收普通物质 ,并迫使后者按Q球的规律存活下去。但迄今…  相似文献   

12.
正1我们生活的汤珀特城里有一帮子人,对外星留学生们充满了同情心,一到寒假就主动与大学的外星学生协会联系,自愿帮助那些因假期短路途远或囊中羞涩而不能回其星球省亲的留学生们,请他们到家里留宿做客,我的妻子玛丽萨就是其中最热心的一位。对于来家的外星留学生,大多表现还好,但去年来的那个女孩子,不仅成天想家,哭哭啼啼的,还时常闹小情绪,我有点烦。今年我早早提醒妻子,注意这一点。我在远郊劳穆巴德的温室里忙碌了一整天,研究我那个特殊项目。晚饭前半个小时,我疲  相似文献   

13.
似界     
王凯 《科学之友》2022,(2):52-55
1 我们遇见的第一天,医生告诉我说:现在的人工智能,最重要的不是智能,而是人工. 当时我尚未涉足这一行,对他说的话似懂非懂.于是,他把我带到公司的最高一层,这里是识图AI的训练场,被分割成一个个隔音小房间,里面坐着来自附近城中村的女工们.她们或年老或年少,有些人握着鼠标的手尚且笨拙.一幅幅图片在屏幕上闪过,她们点击这些图片,对着麦克风大声读出这些图片里物件的名字.这些声音被收集起来,汇总到数据中心,变成一片小小的碎片,并会在下一个流程中化作支撑AI声音识别的一块砖瓦.  相似文献   

14.
<正>1960年,在靠近西弗吉尼亚州绿岸的地方,一位名叫弗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的年轻射电天文学家进行了史上第一次在深邃太空大范围搜寻外星文明的行动。他把一台射电望远镜的直径85英尺的圆盘天线瞄准太阳系附近的两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调到一种他认为外星文明也许会用于星际通讯的频率上。然而,那两颗恒星没有传来任何信号。  相似文献   

15.
2011年3月,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理查德·胡佛在《宇宙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在陨石里发现了来自太空的外星微生物化石。他同时还坚称,这些微小的生命形式不是地球的污染物,而是在彗星、月球和其他星球上生活的活体有机生物的遗留物。胡佛的论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中国正在贵州筹建世界上最大的射电天线,以用来监听外太空的宇宙射电波,其中包括可能来自其他智能生命的“人工电波”;在电力充足的条件下,这个直径达到500m的“大锅盖“还能发送电波信号,几万光年远的“外星朋友”将有可能收到来自中国的问候。这项被称为“FAST”的工程,是由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全面负责的,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正式寻找外星生命的工程。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一家知名电影公司曾经推出系列科幻影片《异形》,其中的异形是来自外星的生物,它们外形奇特,会寄生在地球生物体内吞食人体,并会随着寄生体DNA的不同而改变外形。这一系列影片推出之后,异形成为了怪异生物或者外星生物的代名词。英国显微摄影师菲利普·克拉索斯表示,长相怪异的异形其实十分常见,它们是一些微小的甚至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20年中,科学家一直致力于通过扫描来自外太空的无线电波来寻找外星人的踪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至今仍一无所获.但科学家们毫不气馁,现在他们决定另辟蹊径--通过来自外太空的可见光来继续搜寻外星文明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文轩 《科学之友》2005,(11):48-49
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事情之一是:外星究竟有没有生物存在,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模样?许多人在孜孜不倦地追寻着神秘的外星生物时,可能忽略了在我们地下黑暗的洞穴中,有着更为精彩的生命奇迹.不少国内外同行在参观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收藏的洞穴鱼类标本后,无不赞叹生命的精彩,戏称:"这是来自另一个星球上的鱼类".  相似文献   

20.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 ,男性在听声音时只用了大脑的一半。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 2 0名男女进行了研究 ,他们发现 ,男性在听声音时只使用左脑 ,而女性却使用左右大脑。负责此项研究的鲁里托教授说 ,“有些研究已经表明女性可以同时处理两个会话 ,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她们投入了更多的脑细胞。”鲁里托教授在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公布了这一研究结果 ,他说 ,但这并不表明女性一定是更好的倾听者。鲁里托教授认为 ,这对女性来说可能更难 ,因为完成同一个任务她们需要用比男人更多的脑细胞。他说 :“我不想引起一场性别之战 ,我仅仅是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