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5 毫秒
1.
重金属场地土壤是长期工业化的产物,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正逐步成为污染治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基于此,分析我国重金属污染土壤现状,总结近年来发展起来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修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但矿产开发、运输、冶炼过程对矿区周边土壤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一般包括化学、生物及物理三大类,其中化学稳定技术应用最为广泛,目前该技术研究重点为开发新型固化剂、明确多种稳定剂复合施用的方向。尽管针对重金属污染土体的修复材料研究越来越多,但多集中在单一金属元素,针对多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同时修复的应用机理及效果研究较少。因此,仍需进一步研究重金属复合污染土体对植物生长及其品质的影响,并从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量方面探讨影响机理,以期为矿区土体重金属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铬的环境化学行为、土壤铬污染的危害与修复技术,重点介绍植物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土壤铬污染对人类健康有严重危害,对此,本文阐述铬在土壤中的形态及土壤中铬的标准值,介绍固化/稳定化法、电动修复法、化学淋洗法、生物修复法等多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方法,并展望当前土壤铬污染治理的发展趋势,为科学合理地处理铬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整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现今土壤污染治理中环境友好、成本低廉的技术。本文采集几种植物样品,研究其富集作用及迁移转化的情况,以为尾矿区土壤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根据初筛结果,选择适宜的修复植物和修复方法,从而为矿区土壤环境生态修复提供数据积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植物根际微生物组是植物的第二基因组,但由于自然或人为干扰,使得根际微生物(特别是植物促生菌)面临着生物/非生物的多重胁迫,在此过程中,细菌的群体感应信号调控机制影响自身代谢活性和植物抗逆性,成为根际微生物 植物间互作的重要调控系统为此,该文论述了植物促生菌的群体感应系统及促生机制,着重探讨了土壤根际环境中缺氧、盐碱、酸铝、重金属/有机污染及施加生物炭等非生物胁迫、病原菌侵染等生物胁迫下植物促进菌群体感应系统的响应及调控行为,旨在推动发展以植物促生菌群体感应系统为基础的微生物 植物联合修复中轻度土壤重金属/有机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7.
邵坚  常亮  刘雅莉 《河南科技》2006,(11):62-63
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固体、气体及液体废物越来越多,从不同途径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原位修复(in-situ remediation)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渗透反应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PRBs目前正逐步取代运行成本高昂的抽出-处理(P/T)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来自医疗废物堆放场地的抗性基因污染土壤,本研究利用紫外线辐射技术进行土壤修复。其间通过试验研究了紫外波长与照射时间、土壤中碳酸钙含量对土壤中关注类抗性基因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ol)、磺胺类(sulfonamides)、四环素类(tetracycline)的降解影响。结果表明,在254 nm紫外波长的照射下,向土壤添加5%的石灰,设置1 min的紫外照射时间,更有利于上述四种抗性基因的降解,可有效修复该污染土壤。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类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固体、气体及液体废物越来越多,从不同途径对地下水环境造成污染。目前,发达国家已经着手对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原位修复(in—situ remediation)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渗透反应墙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地下水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PRBs目前正逐步取代运行成本高昂的抽出-处理(P/T)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壤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农业活动中农药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都使得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导致肥力下降、土壤环境衰退。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发展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