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每个人都知道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爵士思索苹果落地的故事,但是当你阅读由托马斯·利文森(Thomas Levenson)写的《牛顿与造假者》一书时,你就会知道更多关于他的故事,而不仅仅局限于他关于物理和哲学的超凡理解。这本书告诉我们(用作者的话说):"牛顿,仅仅从剑桥哲学  相似文献   

2.
<正>当你满心欢喜地对自家狗狗说老板给加薪了、喜欢的妹纸多看了自己一眼的时候,狗狗真的懂你的快乐吗?你听到狗狗叫得欢的时候,它又真的很开心吗?还是,这一切都是地球人自作多情?《现代生物学》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狗和人类在处理声音中的情感信息时,听觉皮层的处理方式几乎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3.
<正>你凝视着TA,你的大脑中正发生着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凝视让你的大脑开始大量分泌催产素,而催产素让你对TA的感情越来越深,让你花更多的时间陪着T A。你所不知道的是,T A脑中的催产素也在增加,从此也越来越爱你,每天痴痴地盯着你看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此循环往复,最终,你们在一起了。别激动,这说的是狗。一项最新研究指出,人类和狗的相互凝视形成  相似文献   

4.
晓喻 《科学之友》2006,(4):81-81
美国新一代心理治疗专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大卫·伯恩斯博士曾设计出一套忧郁症的自我诊断表“伯恩斯忧郁症清单”,这个自我诊断表可帮助你快速诊断出是否患有抑郁症,且省去你不少用于诊断的费用。请在符合你情绪的项上打分:没有0轻度1中度2严重3悲伤:你是否一直感到伤心或悲哀?泄气:你是否感到前景渺茫?缺乏自尊: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价值或自以为是一个失败者?自卑:你是否觉得力不从心或自叹比不上别人?内疚:你是否对任何事都自责?犹豫:你是否在做决定时犹豫不决?焦躁不安:这段时间你是否一直处于愤怒和不满状态?对生活丧失兴趣:你对事业、…  相似文献   

5.
@@@@《卡拉是条狗》的导演路学长曾讲了自家狗的情感故事。他说,他以前根本不喜欢狗,但他的妻子却是一个“狗迷”。他们养的第一条狗是在妻子拍戏时。那次,她在外地拍戏大概要一两个月,她打电话给路学长说,“烦死了,没一个熟人,觉得孤独,要买一只狗做伴。”路学长同意了,但他要求她拍完戏后就地把狗送人,不要带回家。@@@@等她拍完戏回来,路学长到机场接她的时候,刚进大厅,就听到满大厅的狗叫声。原来妻子把狗偷偷放到行李舱里,上飞机之前给狗吃了一片安眠药,但因为行李舱声音特别大,所以狗根本没睡着,还受了惊吓。那次惊吓让这狗的心理产生了阴影,直到现在它的胆子还是特别小。@@@@其实,豢养过宠物的主人们或多或少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宠物似乎和人类一样,也有情绪感受和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刊兼职编辑杨维廉同志今年7月16日因病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令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十分沉痛.杨维廉同志是《世界科学译刊》(本刊的前身)创刊、初期建设的筹划人之一,他积极开拓杂志与国内外科学界的联系,他和其他同志对国内一些科学家的采访文章受到科学界好评;在与国外的联系上,他先后代表本刊与《科学美国人》、《宇宙》(德)、《研究》(法)等国际知名科学杂志建立了杂志交换关系.其后,他一直参与本刊的审稿、组稿工作.  相似文献   

7.
正不知道你注意过没有?当你听见某个朋友的声音时,即便没看见其人,你脑子里也会闪现出他的模样,而且能从他说话的语气中感觉出他是高兴还是悲伤,这种能力是因为你的大脑里有一个"语言区"可以感知语言的变化。目前,匈牙利科学院的科学家们发现狗的大脑里也有专门的语言区,并证实狗的确能了解主人的心  相似文献   

8.
<正>研究犬类起源的科学家们似乎纠结着每一个问题:狗到底从哪来?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什么好办法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尽管问题多多,但有一件事大多数人达成了共识:犬类是如何受到了驯化的。尽管如此,获得这个结论用了几乎一个世纪,而相关细节仍然不断浮现。1907年,英国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提出,人类的祖先抓到一些狼崽,将它们带回住地作为宠物饲养起来,由此狗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如果你见过小狼崽,看到它们大大的眼睛和耳  相似文献   

9.
百问百答     
正狗是十二生肖之一,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2018年恰逢狗年,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过大年。在这喜庆的日子里,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春联和狗的故事呢?2018年1月27日和2018年2月25日中科馆大讲堂《知识就是力量》专场讲座,我们分别邀请了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  相似文献   

10.
徐娜 《科学之友》2010,(4):61-61
<正>如果你看见一只透明的猫或者狗,会不会被吓一跳?因为它们的身体可能像玻璃一样透明,身体的内脏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它们吃东西,你可以看到食物从入嘴到排泄的整个过程,你会不会觉得它是来自科幻片《透明人》中的未来动物?其实,现在科学家已经有能力培育出这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控制     
作为《自然》杂志的通讯员,该书作者在首都华盛顿生活了四年,在此基础上,他对美国最近的科学政策进行了透彻的剖析。他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这段时间划分为三个时期,而最后的一个时期,他称之为“科学的新政治”时期。第一时期从大战结束一直到肯尼迪总统任期末,此间,V·布什(Vannevar Bush)的理论占着统治地位,他在《科学》杂志上发表题为《无穷的疆域》一文,阐述了他的观点。他建议联邦政府积极支持基础研究,同时让科学界有最大的自主权,以便其自行决定研究的优先领域和进行研究的合适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你可曾听说过犯罪气味侦察学吗?这个名词对于许多人可能是比较陌生的,但在莫斯科就有这样一个专门研究犯罪气味的地方。这个机构隶属于俄罗斯内务部犯罪侦察实验中心。 这个犯罪气味侦察实验室总共只有5位科研人员和30条狗。实验室的房屋很紧凑。但这个实验室工作量却相当于整整一个研究所。因为除了进行犯罪气味鉴定,这个所还担负着警犬的选种配育任务。要培育出既具野生动物特有的敏锐嗅觉,又生性亲人,容易接受训练的新品种的警犬。而最优秀的“四足科研员”或者叫作“生物探测器”,则是按下述模式进行交配结合获得的:莱卡狗(北极犬) 狐狗 胡狼(豺) 莱卡狗。  相似文献   

13.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0,(10):36-37
<正>远足至原始的黑暗,远离文明的灯光,在拂晓前晴朗的夜空中你会看到一个由光组成的大金字塔从东方地平线缓缓升起——早在11世纪,波斯诗人和天文学家莪默.伽亚谟(Omar Khayyam)就在他的《鲁拜集》中提到了  相似文献   

14.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04,(11):19-21
美国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执导的影片《泰坦尼克号》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影片之一,共赢得11项奥斯卡奖。他执导的《外星人》续集票房收入高达8000万美元,而由他导演的另一部影片《终结者》的票房记录更高。令人称奇的是,他还不可思议地赢得了深海探险家的赫赫声名。他资助深海探险并开发海洋新技术,而且把他的发现拍摄成电影供研究人员参考,供普通百姓学习。今年早些时候,他因对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海洋考古学的贡献而在英国获得南安普顿大学名誉博士头衔。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发现,狗也会产生与人类类似的喜怒情绪,狗还喜欢看高清电视,会做梦,甚至还会微笑。如果注意观察,还会发现摇头摆尾是它们特有的身体语言……那么,当你的宠物小狗陪伴你时,你知道它在想什么吗?当你的宠物小狗陪伴着你,酣卧在你的身边时,你可能会想:它会做梦吗?会梦见我吗?它会为在厨房里偷吃了我的晚餐而感到内疚吗?它在对着人狂吠时是想要说什么吗?它喜欢看电视吗……  相似文献   

16.
或许你认识《指环王》中的“神经质”咕噜,也知道《猩球崛起》里的猩猩首领凯撒,但你能想到这两个迥异的角色是由同一个人扮演的吗?演员安迪·瑟金斯在影片中未露真颜,就已经征服众多粉丝,他就是传说中不看颜值看演技的实力派。而瑟金斯有如今的成就,还要得益于蓬勃发展的动作捕捉技术。初初上银幕小小试牛刀:《全面回忆》(1990年)20世纪70年代,一位名叫约翰逊的心理学家提出了动作捕捉技术,该技术最初只运用于医疗事业,进入影视领域后,没想到还起了奇效。动作捕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高技术战斗机,都被用作道具出现在银幕上、荧屏中。曾在我国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真实的谎言》中,施瓦辛格饰演的主人翁就驾驶了一架令人生畏的战斗机,有人说,这是鹞式战斗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真实的谎言》中的战斗机 鹞式战斗机是英国研制的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实用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在我国,它曾被翻译为“猎兔狗”战斗机。据说,当时一位英国将军听了“猎兔狗”这个译名颇不以为然,他说:我们英国的狗和其他国家的狗都是一样的,是飞不到天上去的。当然这只不过  相似文献   

18.
分裂宇宙     
<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在他的新书《隐匿深处之物:量子世界与时空的出现》中说:休·埃弗雷特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用他的多世界理论颠覆了量子力学,而物理学现在才开始迎头赶上。  相似文献   

19.
正路易斯·尼伦伯格是大师级数学家,他彻底改变了偏微分方程的研究。路易斯·尼伦伯格(Louis Nirenberg)是世界上被引用次数最多、成果最丰富的数学家之一,也是最具合作精神的数学家之一。在80多岁之前,他的工作持续引发轰动,并重塑了数学家对从细胞到市场的动力系统的理解和研究。他曾与约翰·纳什(John Nash,因2001年电影《美丽心灵》而闻名世界)共同分  相似文献   

20.
<正>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逝世于纽约,享年82岁。他在40多年里陆续出版的通俗读物通过生动的病例分析揭示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这使他成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神经病学家。在像《错把妻子当帽子》(1985)和《心灵的眼睛》(2010)这样的作品中,萨克斯描述了处于神经系统疾病临界状态的病例,由此展示了科学家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