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格点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气象雷达对2016年4月16日长沙机场发生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和雷达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飑线天气过程发生于500 hPa浅槽和低层切变线的高低层有利配置下,低层的强辐合触发了强对流天气;这次过程的暖湿不稳定能量主要通过低层西南急流的输送,受前期多阴雨的影响,太阳辐射提供的能量偏少,强盛的西南暖湿急流对流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低层强烈的辐合上升,高层强的辐散,有利于"抽吸作用",再加上高层辐散强度高于低层辐合强度,都使垂直上升运动得到了发展和加强,引起水汽、热量和动量的垂直输送;这次飑线回波除了具有线状分布、移速较快等特点外,反射率最大值和径向速度最大值长时间相伴,这也是识别飑线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汤晨冰 《河南科技》2022,(5):116-119
通过对河南省一次深湿环境下的飑线过程的环流背景、探空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得到过程预报着眼点.深湿环境下,当中层有冷平流入侵,冷中心下方有暖脊发展,造成冷暖叠加且低层有较强风切变时,有利于强飑线的产生;初始阶段地形抬升对系统的发展、增强起重要作用,成熟阶段阵风锋抬升促进系统进一步增强;雷达风廓线产品中低层"ND"区与...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面、高空观测资料及物理量诊断资料,本文对2016年呼伦贝尔市发生的两次暴雪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次降雪过程均受高空冷涡稳定控制,又受地面气旋顶部倒槽影响,低层水汽输送和辐合明显,两次过程均存在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这都利用大雪、暴雪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2021,(2):153-155
本文利用地面及雷达探测资料,着重对西宁市2020年7月8日的一次强雷暴过境天气进行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受冷平流强迫而出现的强对流天气过程,雷暴过境时具有飑线过境的特征。其间,雷暴大风和短时强降水出现在1 h负闪区前沿和对流云系后部的交错区。地面中尺度分析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具有有效的对流触发机制,地面辐合线、干线的出现时间与中尺度系统的发展移动配合较好。在强对流天气出现时,短临雷达监测具有比较典型的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短时强降水形成的原因与机理,提高对短时强降水强度和落区短期预报的准确率,进一步减少因短时强降水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利用NECP FNL逐6h1°×1°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2017年8月6日—7日甘肃长江流域近10a来最强的一次极端短时强降水天气进行中尺度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主要有2个带状中心,分布特征与陇南地形山脉的形态走向有着一定的关系,时间分布呈双峰型,最大小时雨强达68.8mm/h;(2)此次极端短时强降水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的过程中,高原槽和低涡在较强的偏西气流带冷空气下进一步发展东移南压影响甘肃东南部所形成的,其中500hPa高原槽、700hPa低涡、切变线及西南气流线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抬升条件,同时副热带高压外围西南气流以及高空下滑冷空气为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水汽、能量及不稳定条件;(3)水汽通量散度辐合中心、湿Q矢量散度辐合和垂直速度大值区与短时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湿Q矢量散度对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低层暖平流,中高层冷平流的不稳定层结及风向的垂直切变在低涡切变线的触发下,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同时地形的触发和地形辐合抬升作用对此次短时强降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NCEP1°×1°逐6h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新乡一次低涡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阶段的对流性降水以太行山区为中心,地形的抬升及阻挡作用导致山脉迎风坡具有上升运动及水汽辐合中心,而低层弱冷空气入侵是对流性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第二阶段东南部的降水呈现混合性,急流快速北抬造成大量水汽在新乡堆积,不稳定能量释放后不断重建,低涡前侧的MCS与地面中尺度气旋相配合,产生了该阶段极高的降水效率。本研究旨在进一步揭示此次极端天气的成因,以期为此类大暴雨的预报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07年8月25日青海省东部的大到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表明:此次过程是由于500hPa副热带高压东退、高空短波槽东移引导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青海省东部交汇造成的一次对流性强降水天气;此次降水过程中西南、偏南和偏西路径的三条水汽通道在青海省东部汇合;青海省大降水多出现在东部地区,这与青海省东部河谷地形的抬升和辐合作用以及中小尺度系统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图、乡镇雨量站、卫星云图等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方法,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地形影响等方面,分析了2013年7月20日豫东南区域性暴雨天气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主要是在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与高空低槽东移南压相结合的大尺度环流下,由河南南部的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中低层切变线和低空西南急流共同作用造成的。低空西南急流为大暴雨的产生输送了充足的水汽,近地面辐合线加大了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低层大气散度辐合中心正处于河南东南部,垂直速度强上升区也在信阳一带,为暴雨产生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条件。假相当位温θse低层大值区在垂直方向上呈Ω分布,都对强降水预报有指示意义。地形迎风坡效应加大了降水的强度和量级。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技》2021,(2):149-152
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fnl1°×1°6 h再分析资料和自动雨量站资料等,对洛阳市2017年9月24日至10月17日的连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形势特征、影响天气系统及物理量场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的偏东、200 hPa高空急流的出现并维持、副高的西伸北跳、西风带短波系统活跃、冷空气持续补充南下是这次连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连阴雨期间,大气低层湿度大,但水汽辐合和垂直运动条件较弱,致使降水持续时间长但雨量不大;阴雨天气期间,近地层基本维持偏东风或东北风,降水中断间歇,近地面基本为偏南风。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h 1°×1°再分析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2010年4月13日和2011年4月2日三门峡市出现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前一次过程高空形势为横槽转竖型,后一次过程为低槽东移型,均为暴发寒潮天气的典型形势,且两次过程的高空冷中心强度一致。2两次过程的冷空气均在贝加尔湖附近聚集南下,且两次冷空气强度势力相当,不同之处在于前一次过程是冷空气的不断补充,导致最低气温不断下降,而后一次过程冷空气移速较快。3强盛的冷平流是造成两次过程气温骤降的主要原因。4在春季当欧洲数值产品连续五天预报850h Pa降温幅度≥8℃时即考虑温度低谷期三门峡地区将有强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