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天山头屯河为例,通过对河流水沙情势的分析,探讨了干旱区河流不同地段的产输沙特点,提出了进区山溪性河流泥沙源于中低山带,同时结合不同地段的地质,地貌及气候,土壤等植被生长条件,提出了水土保持分区治理对策和具体开发保护的生物措施。  相似文献   

2.
叶尔羌河流域水资源及其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干旱区水资源是与干旱区绿洲的生存和发展有密切关系的重要资源。本根据处于干旱地区的叶尔羌河流域各水站历年水统计资源及近几年来实际水调查,通过流域气温、降水、冰川、补给形式、年内变化、年际变化、泥沙、冰情、水质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叶尔羌河多年的水资源及水特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正>1玛纳斯河流域概况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麓,准葛尔盆地南沿,属于典型的干旱区。玛纳斯河全长324km,流域面积1.98万km2,玛纳斯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2.54亿m3。沿玛河流域自上而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11年在不同河流断面的长期监测和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不同水体,如地下水、泉水、水库水和河流水的空间选点取样分析,来研究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N,P等植物营养元素的质量浓度特征与动态变化特征.河水与浅层地下水TP,NH4-N和NO3-N质量浓度均呈沿流域出山口至下游地区显著增加,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及随时间递增趋势.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径流中氮素质量浓度有明显的影响,林地面积比例增加使径流水中氮素质量浓度明显减少,而绿洲农田面积成比例增加,氮素变化规律则呈相反趋势.对日趋严重的水体N,P污染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景观结构调整和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论述了与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关的景观生态学理论,其中包括景观连通性、自然干扰、河流廊道和斑块水文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景观结构调整措施:1)调整水源涵养斑块和耗水斑块面积组成比例和空间分布;2)营建防风林带;3)保护和恢复河流廊道;4)保留景观内水体斑块;5)拆除某些水利设施等.这种景观尺度上的结构调整因其更大的宏观性和整体性优势,将起到农业作物结构调整所不能起到的一些作用,这对改善半干旱区水资源状况和实现半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北京市南沙河主河道及各较大支流(总长度为60.4km)上139个样点附近的人类活动类型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了不同人类活动类型对南沙河河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造成的不同影响,最后对人口较多的亚湿润干旱区的河道治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选取中国河西走廊地区的疏勒河流域和伊朗中部的扎因代河流域,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比研究两流域近25 a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过去25 a两流域耕地面积均呈持续增长态势,且疏勒河流域耕地增幅比(0.29%)是扎因代河流域(0.18%)的1.6倍.疏勒河流域增加的耕地面积主要来源于草地,扎因代河流域主要来源于林地.疏勒河流域草地面积呈先减少后增加的态势,主要由未利用地向草地转变所致;扎因代河流域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主要来源于林地的退化,且波动幅度大于疏勒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林地面积呈增加态势,主要因未利用地和草地的人工植树造林所致.扎因代河流域林地呈持续减少态势.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呈增加趋势,以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为主导;扎因代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为主导.疏勒河流域未利用地转化成林草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扎因代河林地退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疏勒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可以对扎因代河流域以及"一带一路"沿线的干旱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章采用定点取样的方法,对大伙房水库上游三条河流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做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河流的不同地段,由于水体质量不同导致生长的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也有所不同,从而为通过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的变化来了解水体的水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生态用水理论及其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生态用水基本概念生态用水又被称为环境用水或生态环境用水 ,其内在含义是指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或维护环境质量不至于进一步下降所需要的水量。但因其环境主体不明确 ,故在使用中常有不同理解。目前 ,见诸文献的生态用水概念主要有西北干旱区生态用水和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用水两项范畴。干旱区生态用水是指维持干旱区绿洲的生存、发展和环境质量 ,改善其支持作用的系统所消耗的水分。依据绿洲生命支持系统的来源 ,干旱区生态用水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类型(见图1)。图1干旱区生态用水分类(见贾保全“新疆生态用水量初步估算”)流域河流…  相似文献   

10.
绿当量核算方法为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提供了统一性标准,实现了不同用地之间生态功能的定量分析和模型计算,可为土地利用优化提供生态化解决方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及生态绿当量方法,设计干旱区土地覆被类型的生态功能评分标准,测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当量分值,同时评估生态绿当量的理想状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间,玛纳斯河流域绿当量比率均小于1,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趋于降低,需增加4873.3km2当量面积才能使绿当量比率达到1的标准值。(2)上游山区当量面积小但绿当量较大,应以保护和修复现有覆盖的生态功能为主;中游绿洲城市区应以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景观功能为主;中下游绿洲农区是当量面积最大、绿当量值最小的核心,需通过土地整理和修复,重建生态功能。因此可知,生态绿当量模型对于干旱区土地利用优化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特别适用于探讨时空尺度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调整问题。  相似文献   

11.
对风蚀沙化过渡地带沙地凝结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沙地凝结水主要发生在0~15cm土层内;表层凝结水量较少,基本上作为无效水分而蒸发,15cm的凝结水量相对较大,若15cm的凝结水量长期维持在此水平,则对于浅根性植物的生长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2.
铁矿尾砂掺土对土壤几种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铁矿尾砂掺土培养实验,测定金山店铁矿尾砂掺土对其尾矿库边坡覆土即红色石灰土几种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矿尾砂掺土使土壤自然容重和压实容重分别增加了4.0%~26.8%和2.6%~24.8%,但与掺砂比例并不呈线性关系.随掺砂比例增加,土壤密度增加了1.7%~20.2%,与掺砂比例呈显著的线性相关.适当的掺砂比例可以显著增加土壤孔隙度.土壤吸湿系数随掺砂比例增加下降了10%~87%,与掺砂比例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随掺砂比例增加,土壤最大吸水量的变化可分为稳定、急降和缓降3个阶段.综合吸湿水和最大吸水量,适当的掺砂比例可以降低土壤凋萎系数,增加有效水的含量范围,从而能提高土壤抗旱能力.总之,适当比例的铁矿尾砂掺土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调节所用土壤的水、气状况,因此铁矿尾砂的土壤利用可以作为一种铁矿尾砂资源化利用的新技术,最佳掺砂范围应在30%~40%.  相似文献   

13.
针对海口软土掺中细砂形成复合土的复合效应进行系列试验研究。研究三轴试验中在不同围压下,不同配合比的复合土与原状软土的强度、应力应变关系、压缩性、渗透特性和有效应力路径特性。同围压下,随着中细砂掺量增加,复合土的抗剪强度越高,剪胀现象越明显。低围压下,复合土表现出一定的应变软化;而在高围压下,无论是复合土还是原状土都表现为应变硬化现象,其有效应力路径随着砂掺入量的增加由斜线或弧形向"S"形过渡。复合土渗透系数随着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14.
结合孔隙水和孔隙气体在气液交界面上的力学条件,给出了一个退化的两相Stefan问题的最优控制模型;以交界面上的动边界为控制变量,描述了非饱和土中孔隙水的入渗和孔隙气体的排出过程,为水流入渗问题的求解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数值结果表明,对导气率不同的土类,孔隙气体的排出过程对孔隙水入渗运动有不同的影响,对导气率低的土类影响很大,且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5.
以西宁市瓦窑沟流域自然地理和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研究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瓦窑沟流域水土流失现象产生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研究区水土流失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机制山砂的泥含量对混凝土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是一个缺少天然砂的地区,其细集料基本采用母材为石灰岩人工机制而成,而石灰岩往往与泥夹石形式存在,在机制过程中会带入一定量的泥,主要研究砂中不同含泥量对混凝土工作性、强度、抗渗性及收缩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岷江干旱河谷主要草本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岷江干旱河谷植被及其环境因子系统取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20种主要草本种群在土壤水分、全N、速效P、速效K和pH 5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特征。绵枣儿、铁扫帚、翻白委陵菜、黄背草、密生苔草的生态位宽度较高,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形成了该地区的优势种群;猪毛莱、紫花野茅,歧茎蒿、虱子草等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小。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并非就不是群落的优势种,取决于种群分布的范围和分布的均匀程度。种群在各个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表明对不同资源空间的利用能力和适应性不尽相同。各个资源维上所有种群生态位宽度和的大小依次为土壤含水量〉pH〉速效K〉全N〉速效P,表明物种对速效P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对土壤含水量的利用能力较高,草本物种对水分资源的利用能力高于灌木物种。  相似文献   

18.
土的粒径对土的压实性、强度以及胀缩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为研究不同粒径的风化砂对膨胀土特性的影响及其影响规律,本文结合宜昌市风化砂改良膨胀土特性试验研究,对粒径(d)为0.5mm、0.5mm≤d1mm及1mm≤d2mm的风化砂改良膨胀土进行了无荷膨胀率、收缩、直剪和击实试验,得到不同粒径、不同掺砂比例改良膨胀土的击实、强度和胀缩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掺入风化砂能够有效抑制膨胀土的胀缩特性,改善压实特性,提高膨胀土的强度;掺砂之后,膨胀土的最佳含水率、无荷膨胀率、线缩率、体缩率及收缩系数均降低,最大干密度、内摩擦角、缩限均增大。同一掺砂比例下,随着粒径的增大,膨胀土的无荷膨胀率、线缩率和体缩率均减小;内摩擦角、黏聚力、最大干密度及缩限均增大。同一粒径下,随着掺砂比例的增大,膨胀土的最佳含水率、无荷膨胀率、线缩率和体缩率均降低;缩限和内摩擦角均增大;黏聚力随着掺砂比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粒径为1mm≤d2mm和0.5mm≤d1mm时,掺砂20%时黏聚力达到最大值;当粒径为0.5mm时,掺砂10%时黏聚力达到最大值。最大干密度的变化趋势随着风化砂粒径的改变而改变,当粒径为1mm≤d2mm时,最大干密度随着掺砂比例的增加而增大;当粒径为0.5mm≤d1mm时,最大干密度随着掺砂比例的增大先增大后逐渐减小,掺砂30%时,最大干密度达到最大值;当粒径为0.5mm时,最大干密度随着掺砂比例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掺砂20%时,最大干密度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台地多元层状土质边坡南于差异性风蚀作用而在其中呈不连续分布的中砂和细砂层位置形成空腔后诱发的变形破坏是罕见和特殊的.因而选取该边坡为典型实例,根据其环境特征以及演化历史,采用地质历史成因分析的定性分析方法,并结合FLAC3D数值模拟定量分析方法,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边坡变形的原因、失稳过稃和演化机理...  相似文献   

20.
长期的土壤侵蚀使徐连山丘区农业环境不断恶化:土层变薄、肥力降低、砂砾增多、裸岩面积扩大和旱涝灾害加剧。防治的基本对策应为:在山丘区经济建设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强以坡改梯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加速植被覆盖并进而加强耕作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