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震云的新作《手机》,因与影视同名剧做联姻,而备受关注,并且褒贬不一。如果拭去厚诬与粉饰的尘埃,冷静地审视这部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力图从语言的角度入手,来探讨信息时代人的欲望膨胀的缘由。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失语,人的话语权的行使,是欲望滋生泛滥的一大缘由。因为语言与存在、与心灵之间,无法默契,潜意识的积压已不能用沟通来消化,形成了灾难性语言泡沫与原欲的对峙冲突。  相似文献   

2.
拉康以结构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对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革新,创立了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拉康借助语言学的模式,指出“无意识具有语言的结构”,试图以此来消除弗洛伊德主义中无意识的生物化倾向。在拉康关于人的主体的研究中,他把主体与自我分离,主体被视为一种依赖于语言符号的独特能指。此外,其关于“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的论断,也表现出强烈的重语言的结构化功能倾向。  相似文献   

3.
人的生存本身就有着某种无法摆脱的虚无性,带有浓厚的原罪感,背负着许多重荷,如道德、理想、责任等等。对于人生本质,王国维认为人生从头到底都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悲剧的缘由在于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受到各种各样欲望的困扰。对人生苦痛与欲望的解脱之途是审美,因为美和美在形式是关于实念的知识而不关于实用,能解脱处于现实困顿中的人类。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莫言将一个饱含生活艰辛和社会变迁的故事讲述得荒诞而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人性及其欲望的内在演变规律。这恐怕也正是张艺谋在电影中将丁师傅的"幸福时光"定位为时代变迁中获得的谋生手段和价值观念的缘由所在。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之所以在同类小说中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与莫言在表现人生的悲剧时使用了幽默这一艺术手法有着内在联系。莫言作为一位富有自我个性的作家,其文学创作既注重向人性与欲望等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掘进,又注重发挥其汪洋恣肆的艺术想象力,用幽默的艺术手法,为我们营构了一个值得无限阐释的艺术世界。这恰是莫言的文本世界具有无限阐释空间的缘由——这对读者是如此,对跨界的电影导演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效地指导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他精练质朴的文风特色密切相关.邓小平用十分精练的语言深刻地把握了时代主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精练与深刻在他的理论里达到完美统一;他善于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朴实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理论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形成邓小平精练质朴文风特色的主要缘由是他的务实精神、工作特性和群众观念.  相似文献   

6.
李顺臣 《科技信息》2009,(8):108-108
言是人类生活赖以生存的伴侣,同时又是反映人类思维的一面镜子。人类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产生了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和阐释,所以语言有其民族性的一面,但其在表达人类情感和客观世界的功能上是相同的,所以语言又有其共性的一面——交际,这样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才可以沟通,世界才会更加和谐。本文就是主要通过探讨不同的语言现象来揭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的。  相似文献   

7.
王卓 《科技信息》2009,(31):I0154-I0154
语言的产生、习得与发展都与人的认知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类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语言的,并非是先学会语言才去学习知识,语言习得依赖于认知思维的发展,语言也是认知水平的体现,并且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认知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讨论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现象来阐述语言与认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张霞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4):109-112
本文旨从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中“取效行为”出发,着眼于日常语言现象,针对三种不同形态的受话者对言语行为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较常见的第一种受话者形态,而提出语言是人的第二形象。说话者应根据不同的受话者这个角度来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通过语言来传达说话者的思想,情感,修养以及学识等,以完善自己的言语行为,顺利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与沟通。  相似文献   

9.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一直是国内学界关注与研究的重点,但从语言本体角度研究乡土小说的并不多。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以语言本体为起点结合乡土文化与地方性知识,从早期以鲁迅为核心的乡土问题小说和以废名为起点的乡土诗化小说写作,到加入"革命"话语的解放区乡土小说和当代多元化的乡土写作等几个方面,来探究百年来中国乡土小说语言经历的错综复杂的演变过程之深层缘由,进而讨论乡土语言在当下及今后的小说创作中的意义及理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伟巍 《科技信息》2012,(34):I0013-I0013
本文以小说《千亩农庄》为文本,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出发,探索了女性身体与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联系,以及人类贪婪的欲望对自然和人类自身所造成的伤害,以期唤起人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己之间应如何和谐相处,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告语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开始走出传统广告的既有样式。我们一般将语言理解为信息和媒介,将广告理解为刺激消费的手段,但广告作为技术语言是语言自身的历史性显现,它作为欲望的技术所达到的极限同时也是现代生活世界的边界。在这样的意义上,技术与欲望已经不再对立,而是构成差异中的同一,它们相互生成,共同参与生活世界的游戏。广告不是别的,它就是欲望、技术和作为纯粹语言:即道的游戏中生成的。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区语言以其自由创新、简洁明了、幽默诙谐、引经据典等特点明显区别于其他社区语言。这是由信息时代方便快捷的语言文化传播特点和青年人自由至上的审美标准决定的。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我们应该与时俱进,给予更多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其精华,使之成为一种真正时尚、文明、快捷的为网民服务的优秀语言。  相似文献   

13.
中西课堂体态语的交际功能及文化差异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态语在外语课堂上起着语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利用体态语与有声语言进行交际 ,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探讨体态语在外语课堂上的交际功能 ,剖析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课堂差异的根源 ,对中国教师加紧学习和研究体态语并运用在课堂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DESIRE IS HUNGER概念隐喻为例,通过对中英文语料库中相关例句的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由于文化的不同,说英语和说汉语的人有关饥饿的身体体验会有一些不同,但总体来说是有显著的规律性并且高度一致的。而且人们对于饥饿的身体体验与人们对于抽象概念欲望的描述是成系统性的对等映射,与人们感受饥饿时高度相关的身体体验在用来描述人们的欲望时也是最被接受的。这一研究以实证的方式证明了隐喻身体体验性的本质特征,为其理论阐述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和论证。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的物理教育研究表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够满足21世纪的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可以帮助学生开发多种量化表示法以使得学生不使用数学可以有效的推理物理过程;可以让学生学习使用象叙述、图解等表示法相关联的符号语言,由此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习怎样学习,有效的以小组方式工作.本文将介绍这样一个学习系统的建立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对92名3~5年级小学生进行失言理解、社会交往技能测试和语言能力测量。结果发现失言理解和社会交往技能以及语言能力存在显著相关; 社会交往技能与语言能力存在显著的相关。回归分析发现, 失言理解和社会交往技能存在双向关系, 语言能力是失言理解和社会交往技能之间的完全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7.
欲望的适度与正当构成其价值合理性的基础。贪欲是欲望主体个人私欲的无限膨胀和对实现私欲的手段不加考量;贪欲的本质决定其对需要主体所产生的负面价值所在,贪欲是祸是对贪欲的负面价值高度概括。把握欲与贪欲之别,应当避免两种倾向:即要么因为肯定欲之合理而极力为贪欲辩护,要么因为反对贪欲而谈欲色变;积极引导合理之欲,常思贪欲之害。  相似文献   

18.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在王船山看来,宋明儒学的"存天理、去人欲"这个传统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理论困境1.从理性中彻底分离欲求的愿望只是人为设置的神话,因为其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特殊的抽象使用理性的欲求.欲求与理性不可分割.2.感性活动本身并不妨碍存理的实践.当实践指向物欲的排除时,反而遮蔽了存理的实践.3.存理与去欲意味着两种不同的实践方式,通过去除欲求的方式并不能导致理性的开显.  相似文献   

19.
安艳 《科技信息》2008,(4):275-275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们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们的愿望与观点,就使人对之产生肯定的态度和引起满意,愉快,喜爱,羡慕等积极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具增力性,能鼓舞人去进行活动,甚至于忘我地去进行拼搏。  相似文献   

20.
语境的顺应与悖逆——语境策略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环境”简称“语境”,它是语用行为赖以存在、表现的物质和赖以进行的场合、背景。言语交际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能否成功调动语境策略,调动语境策略的前提就是确定构成语境的因素。在了解了语境的构成因素基础上可以从语境的顺应和语境的悖逆两个方面调动语境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