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东坡,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全能作家,他的寓言也是杰出的,从我国寓言发展史来看,东坡寓言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具有集大成性质和特点的艺术珍品。苏东坡,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自幼好学,才气横溢,“奋厉有世当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二十二岁时中进士,受到主司欧阳修的赞赏,名满京师。他有振兴宋  相似文献   

2.
作为北宋文坛的一名天才和怪杰——苏东坡(公元1037-1101),人们应当是不会感到陌生的。然而,作为体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苏东坡在以气功为主的导引养生的瑜珈术的实践与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作为,恐怕就鲜为人知了。 东坡在二十一岁首次出川进京,才华就轰动了朝野和京城,连当时分管朝政文教的文坛老将欧阳修等人,也对他敬佩得五体投地,并感到自愧不如。这种过人的天才固然使苏东坡早年就轻易而顺利地步入政界,并得到皇帝和皇太后的恩宠。但是,与之俱来的则是经常遭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历史上,苏东坡是受人崇敬和喜爱的人物之一。这一文化现象的出现,既取决了东坡多方面的卓越的文化才能,更取决于东坡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性格.这自然又与东坡一生之所为学和经历有关.东坡一生涉猎广泛,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他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中国传统义化的历史积淀在他身上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反映.这一复杂和思想渊源与东坡生平理想抱负和现实经历境遇的巨大反差相结合,就形成了东坡人生道路的多元价值取向,从而也就决定了他情感性格的多重层次.但是,正如在一首宏伟的交响曲中必然有其高亢的主旋律回响一样,在东坡人生…  相似文献   

4.
苏轼(公元一○三六——一一○一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县人。北宋时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对自然科学仍有较大贡献。在此,我们仅择其要者叙列于后,是为初探,一公元一一○○年前后成书的《苏沈良方》,就是苏东坡与伟大的自然科学家沈括共同完成的一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医学著作。(一说《良方》为沈括所写;一说《良方》为苏沈合作,今人尚有专文考察《良方》中各篇分别为二人写作的文章。)苏、沈二人不仅“博学善文”,而且精通医理、熟悉药物。东坡所以留心医学,是出自于他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  相似文献   

5.
苏东坡所追和的一百零九篇“和陶诗”,是他“师范渊明”乃至“我其(渊明)后身盖无疑”的心迹呈现,这些诗作集中展现了东坡对渊明的浓厚兴趣。在“和陶诗”中,东坡紧扣渊明的深情,在儿孙、兄弟乃至乡友之情三个方面与渊明进行了跨越时空的交流。情有所通,趣亦相同,渊明爱酒东坡取意,渊明好读书东坡不释卷,在疑义的辨析中,消解了二人的时空阻隔,取得了精神世界的高度默契。情趣相一致,理念更相投,以真对真,以心隐酬身隐,是东坡对渊明的旷代回应。在情、趣、理的层层对话中,遣散了东坡的孤独,朗畅了东坡的心情,并为他安然与舒惬之心境的最终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湖南岳麓山上的爱晚亭驰名遐迩,此亭原名爱枫亭,又名红叶亭,最后才改名为爱晚亭;自从改名为爱晚亭之后,爱晚亭更加使名山生辉。因此,人们称它是岳麓山上的一颗明珠。同时,关于红叶亭改名的轶闻,也早已脍炙人口。据传说,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游岳麓山,经过红叶亭时,认为“红叶”两字不够风雅,而巧妙地以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山行》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名句里“爱晚”取代之。二百多年来,袁枚改亭名的佳话,不胫而走,人们也深信不疑(如:1993年11月22日《光明日报》第六版“旅游小知  相似文献   

7.
吴昌龄的杂剧《东坡梦》是一部有关佛教题材的作品.剧本的故事情节以主人公苏东坡的皈依佛门为结局,正面宣扬佛法修行的功效,但是在涉及佛教的相关细节描写中,作者却以精妙的笔致展现了佛性与人情、人性的种种冲突,而不像同时期的绝大多数涉佛题材一样绝对地宣扬或者否定佛性.佛性之下,人之常情、常性的展现是这部作品不可忽视的艺术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东坡的明月浪淘沙谪居黄城中, 把盏临风, 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 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 此恨无穷, 为了豪情谁与同? 一蓑烟雨平生任, 踏雪飞鸿。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苏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  相似文献   

9.
亭,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建筑,其命名研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1188个亭名的统计分析,得出其省域分布状况及命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为旅游资源开发中亭的命名提供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0.
苏东坡(1037-1101年),我国北来时期的伟大文学家,他以其雄奇壮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新颖实用的诗词文章,名著于当世,流传于千古,享誉海内外。而灌注于这些不朽诗文中的魂魄,则是那具有很高文化价值的人生哲学。积极用世的人生价值观,是贯穿于苏东坡一生的主导思想。这同他自幼受到儒家积极思想的熏陶,长期保持同劳苦大众的密切联系相关。苏东坡生长在一个地处农村又比较富裕的家庭里,自幼同劳动群众保持了密切的接地又苦读儒家经典。他的祖父是个文盲,但他的一位伯父中过进士,做过高官;他父亲25岁才发愤读书,可谓大器晚…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的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论评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的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是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观念历史形成的漫长曲折,以及我们民族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2.
近千年来,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爱苏轼、钟情东坡文化?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实际上,苏轼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也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们认为,关键在于其"真"——率直可爱的"真"人性,普世博爱的"真"人情,乐观旷达的"真"人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苏轼理所当然是一个充满现代气质的文化大师,理所当然受到古今中外人们的喜爱。或许,这才是东坡文化历久弥新、彪炳史册的精神维度。  相似文献   

13.
历代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评论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词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要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历史形成的 漫长曲折,我们的民族同样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和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意义。由于“东坡”之名来自白居易以及东坡对自己“似乐天”的一再标榜,后人在论及二者关系时多从“似”处着眼。白苏二人固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东坡在慕乐天、学乐天的同时,更鲜明地表现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东坡对乐天的接受与继承明显地表现出“取貌遗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是一种世俗化的戏剧表演艺术,元代文人透过特殊的审美视角,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东坡故事在元杂剧中的重构算是一例,剧作家们善于抓住要害,对东坡与佛印、东坡与荆公的故事加以敷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形象,升华了东坡故事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呈现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6.
西湖的四季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的家乡就在美丽的天堂——杭州。西湖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城市的西部。妈妈说,西湖是杭州的灵魂,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不是吗?西湖的苏堤、白堤就是以我们曾经的杭州"市长"苏东坡、白居易命名的。这两位可都是有名的大诗人啊!白居易说"江南好,最忆是杭州";苏东坡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似文献   

17.
我院图书馆珍藏的明刻本《东坡全集》,共一百一十五卷,目录七卷,附宋史本传一卷、东坡先生年谱一卷、东坡先生墓志铭一卷,共48册。板框尺寸为20.8×14.1cm。十行十九字,白口,单黑鱼尾,四周单边。书内钤有“天空壬鸟飞”、“臣王鏊印”、“苏仲(?)氏珍藏”、“贺黄公藏书印”、“曲水亭”、“宜亭读书”诸印。第二十二卷版心下镌“后四”,书内有批点。这个版本,到目前为止,只见两种分目有著录:一是王重民的《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有,但该书现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二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却附录三种已不存。而我院图书馆的藏本除《凡例》和《序》不存外,其它均存,与这两种书目所著录的版本特征比较,除册数稍有出入外,其它都吻合。一种书装订成不同册数,是不足为奇的,我院馆藏的《大学衍义》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8.
心境如镜     
苏东坡到镇江金山寺与佛印禅师一道打坐参禅,身心通畅,一时兴起,于是问佛印:“禅师,你看我坐的样子怎样?”“好庄严,像一尊佛!”佛印微笑作答。苏东坡听了非常高兴。佛印问苏东坡:“大学士,你看我坐的姿势怎样?”苏东坡马上答道:“像一堆牛!”佛印听后微笑依旧,并不作答。苏东坡以为自己赢了禅师。  相似文献   

19.
苏东坡百诗百俗解(婚丧寿诞部分)程伯安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①(其一)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推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注释]①元丰三年在黄州作。陈季常,名.别号方山子。蜀眉州人。他的父亲陈公粥为凤翔知府时,东坡作签书判官,就与季常...  相似文献   

2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于宋熙宁十年(1077)至元丰二年(1079),任徐州知州。其时徐州(彭城郡)属京东西路,下辖彭城、沛、萧、滕、丰五县.宋之滕县,即今之滕州市,境域宋大今小。当时滕县在苏东坡管辖之下,在膝县留下了不少事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