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名角度入手,介绍了地名与森林的关系,通过对重庆森林地名和动物地名空间分布的比较分析,从中挖掘出地名反映的当地森林的变迁情况,对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从地名产生的机理出发,认为森林地名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产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森林及动物地名比例大小与当地森林多少不一定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介绍南宁市城市森林的发展及城市空间格局的变迁,指出南宁市城市森林发展中存在缺乏长期全面合理的规划、城市森林体系尚未形成,大量使用草坪、绿化模式单一,城市森林的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等问题.建议南宁市城市森林建设要与城市空间格局、环境格局相结合,完善城市森林体系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城市森林特色;要将城市森林纳入生态网络,促进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要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全民城市森林建设意识.  相似文献   

3.
褐马鸡源于第三纪暖温气候条件下,经第四纪环境变迁演化获得了新的遗传因子,现为暖温带北部与中温带南部的一种森林留鸟.曾分布在大同盆地、潞安盆地,甚至豫西山地。后来,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生态坏境的渲替超越了它生活所需要的阈值,被迫迁徙到人类活动较微弱的中山地带,可以设想,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恢复,山区植被复盖率达到65%以后,我国海拔1800米以上的华北山地必将有成群的褐马鸡出现.  相似文献   

4.
邱其才 《广东科技》2013,22(8):152-152,84
林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林业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木材、改善环境、保持生态方面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培育与经营管理是我国森林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森林发展速度与质量。新时期新背景下,加强对于提高森林质量效益,加强森林培育经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旨在研究我国森林培育经营现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森林部门在森林培育经营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由于CO_2等气体增加,引起未来气候环境变迁,从而导致全球性缺水;有限的耕地与人口增长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沙漠化,土地资源受污染,森林被毁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和人类破坏活动等,将给人类未来生活环境带来严重后果。对这些关系到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应从现在开始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便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与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条件息息相关,中小企业在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变迁之时,应该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的环境变迁,将财务战略重点从筹资转到投资和运营效率的提高方面来。  相似文献   

7.
随着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的变迁,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也随之变动。本文回顾了我国财务管理目标的历史变迁,分析了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优点,提出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目标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财务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关注焦点。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研究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大学制度的变迁机制,在分析宏观制度因素与路径依赖模式的同时,关键还在于把握历史制度主义近年来的理论反思与发展趋势,探讨制度场域中的权力关系、思想观念和行为互动对于制度渐进性变迁的影响,从而构建更具解释力的制度分析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高校制度变迁主要受外部制度环境的影响与内部动力因素的驱动,表现为渐进型的双重变迁。一方面,制度环境中政治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心理是大学制度变迁的外部结构性要素,其推动力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变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场域中的权力结构、制度观念和行为者互动是大学制度诱致性变迁的内部动力,在未来将更为深刻地影响大学制度的持续变迁。  相似文献   

9.
气候的变化对地球产生很多方面的影响,除了很明显的冰雪融化,海平面升高之外.气候的变迁也对森林病虫害有很多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气候变暖,使我国森林植被和森林病虫害分布区系向北扩大,导致森林病虫害的诱发期提前,并且最明显的影响是其发生的范围和数量以及危害程度更加广泛.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主要分析目前的气候变化状况,以及其变化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举了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从工业污染防治的角度,谈论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三峡库区迎江坡面5种已持续经营15a以上具有代表性的农林复合结构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的监测,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结构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从坡顶至坡脚,农林复合结构类型分别为坡耕地-经济林-林地、林地-经济林-坡耕地、经济林-坡耕地-林地、林地-坡耕地-经济林、林地-经济林-梯地。通过测定土壤全N、全P、全K、水解N、速效P和有机质,分析得出:林地-经济林-梯地、经济林-坡耕地-林地结构具有较好的土壤养分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2.
区域森林生产力评价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充分利用森林的可再生性和可培育性,最大限度地提升森林供给能力,从较宏观的角度评价了区域森林生产力。分析认为:森林生产力级数包括现实森林生产力级数和期望森林生产力级数,采用森林蓄积、森林每公顷平均蓄积量、森林生长量、木材产量4项因子计算。通过对我国现实和期望森林生产力的分析得知,我国的现实森林生产力已经下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恢复和提高我国森林生产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从现实森林生产力出发,以期望森林生产力为目标,提出了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以保证森林资源效益的全面发挥。  相似文献   

13.
农田林网具有改善环境的重要作用,本文从农田林网吸收有害气体、滞尘、灭菌,减弱噪声方面进行了监测,以说明一定区域内农田林网的环境效益与功能。结果证明,农田林网的环境效益显著,并对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土地覆被促成森林面积变化,推动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发生相应变化,进而影响全球和区域尺度的气候。现有森林变化对区域温度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限精度的森林变化数据与温度数据结合的简单统计方法,但高可靠度的森林变化及其生物物理过程对区域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准确、全面地理解森林与气候之间的生物物理相互作用机制,能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全面评估提供科学支撑。笔者综合分析了基于多源遥感的森林变化结合其生物物理过程对区域温度影响的多种监测方法,结果发现:①多源中高分辨率森林变化数据的有限可用性一直阻碍着对温度变化影响的精准量化;②集成遥感观测数据的多种方法在量化森林变化的生物物理机制对于区域温度变化影响的评价不一致。因此,森林变化的生物物理机制及其温度效应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问题。未来需要充分发挥多种数据源合理集成后用于解释森林响应气候效应方面的交叉优势,理解生物物理机制与生物化学机制共同作用下的森林变化、碳循环与气候的交互关系,并通过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与管理实现其气候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森林群落的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动态可以为森林群落演变趋势、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提供基础理论。格局分析的数量指标还可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等提供可靠依据。因此,本文主要就实习地区云冷杉阔叶红松林的主要树种种群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树种分布规律及成因。  相似文献   

16.
森林种群年龄结构研究在森林生态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综述了近几十年来林木种群年龄结构研究在森林种群特征、森林更新、森林演替与动态、森林干扰状况、森林立地以及森林的空间格局等森林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森林碳循环模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活动各个过程研究的深入,森林碳循环模型逐渐发展起来。该模型利用先进的森林植被科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模拟森林碳循环的各个步骤,为森林碳循环研究提供更加清晰和有力的科学依据。本文论述了森林碳循环模型中斑块森林碳循环模型和区域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型的主要特点,分别选取这两类模型中几个典型的森林碳循环模型评述每类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优缺点,通过对现有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分析,探讨了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种群时空动态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指明了今后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大气污染严重,应重视和加强大气污染对森林昆虫种群动态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森林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的研究、森林环境功能效益计量指标体系研究、林农复合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森林生态体系总体和分类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研究以及已有的城市森林相关的评价与指标体系研究共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报道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森林评价体系PSR框架,并指出了今后城市森林此类研究的难点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同工酶与林木群体遗传变异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正>同工酶技术应用于林木群体遗传变异研究以来,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评述了用同工酶技术研究林木群体遗传变异的情况,并对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在不同树种中,同工酶的变异水平很高,但林木群体间在同工酶水平上的分化却很低;同工酶技术是评估林木群体变异和分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