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离子注入法制备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在波长为790 nm的入射激光作用下,运用Z-扫描技术测量了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折射率和非线性光学吸收系数,分析了退火温度对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光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颗粒尺寸明显增大,且光学非线性折射率上升.通过改变非晶二氧化硅中铜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形状,得到不同的三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的特定值.  相似文献   

2.
4-溴-1,8-萘酰亚胺包裹CdS纳米微粒后,它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由348.28nm移动到349.79nm,并且吸收强度有明显的增加。在相同激发下(360nm),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光谱轮廓与4-溴-1,8-萘酰亚胺基本相同,但发光峰有“红移”,而且发光强度略有下降。在40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的发光峰在570.55nm;在330nm激发下,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峰在499.66nm。同时,4-溴-1,8-萘酰亚胺-CdS纳米颗粒复合体的荧光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微波辐照法,以葡萄糖为还原剂还原Cu^2+离子,制备出空芯纳米氧化亚铜颗粒,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六次甲基四胺对颗粒形貌的影响.制得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及紫外分光光度计(UV-vi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用微波辐照法制备的氧化亚铜颗粒具有空芯球状结构;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减少,构成空芯球的纳米颗粒由球状过渡为片状,且粒径逐渐增大.氧化亚铜颗粒属于立方晶型,其吸收峰出现在430nm附近,对应的禁带宽度约为2.58eV,尺寸效应导致了明显的蓝移现象.  相似文献   

4.
以柠檬酸钠作光还原剂,采用紫外光一可见光二步光化学法制备了绿色银纳米粒子.在399.4nm和691.5nm处有2个紫外一可见吸收峰;在340nm,470nm和520nm处有3个共振散射峰.从超分子和纳米粒子这一整体出发,探讨了共振散射光谱产生的原因及银超分子光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S∶Cu纳米微粒,合成中首次用中性硫代乙酰胺分子对纳米微粒表面进行修饰.所制ZnS∶Cu纳米微粒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呈现绿色发光现象;在 332 nm的紫外光激发下,ZnS∶Cu纳米微粒产生位于516 nm的发射峰;相对于体相材料在462 nm的发射峰红移了54 nm;另外,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位于290 nm的吸收峰,相对于体相材料蓝移了50.6 nm.  相似文献   

6.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ZnS∶Cu纳米微粒,合成中首次用中性硫代乙酰胺分子对纳米微粒表面进行修饰。所制ZnS∶Cu纳米微粒在紫光灯的照射下,呈现绿色发光现象;在332 nm的紫外光激发下,ZnS∶Cu纳米微粒产生位于516 nm的发射峰;相对于体相材料在462nm的发射峰红移了54 nm;另外,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表明,位于290 nm的吸收峰,相对于体相材料蓝移了50.6 nm.  相似文献   

7.
采用脉冲放电法在六甲基二硅烷液体中放电制备得到β-SiC纳米颗粒,研究了空气气氛中退火样品的光致发光谱与退火温度的关系。在室温下观察到400nm和470 nm的发光峰。讨论了相关的光致发光性质和可能的内在机理。400nm峰可能是源自于β-SiC纳米颗粒表面的原子过量缺陷中心,而470nm峰则认为与在β-SiC纳米晶和无定形SiO2界面处的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纳米金属和复合金属粉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分别制备了纳米铜粉、钴粉和铜钴复合粉,利用XRD、HRTEM、SEM分别对样品的晶体结构、颗粒尺寸、形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钠米铜粉、钴粉及铜钴复合粉呈颗粒均匀的棒状、纺锤形和球形,平均粒径分别为70 nm、50 nm和80 nm.采用DTA方法对添加了纳米粉的高氯酸铵推进剂热分解情况进行表征,发现添加的纳米粉在不同程度上使AP高、低放热峰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硝酸银和抗坏血酸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室温固相路线快速合成了银纳米结构.TEM观察显示,表面活性剂对银纳米结构的形貌存在重要的影响:无任何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只能获得团聚的银纳米粒子;十二烷基硫酸钠用作表面活性剂时,获得由银纳米粒子组装的纳米棒;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作表面活性剂时,可获得一些银纳米线.同时,不同的银纳米结构其光学、电化学性能也不相同:在UV-Vis光谱中,团聚的银纳米粒子的吸收峰位置分别在270nm和465nm;银纳米棒的吸收峰分别位置分别在284nm和442nm,且前者弱, 后者强;银纳米线则只在274nm处有一强的吸收峰.而在电化学响应中,团聚的银纳米粒子、纳米线和纳米棒的氧化、还原峰分别出现在0.396V和0.307V、0.087V和-0.045V、0.422V 和0.324V.  相似文献   

10.
纳米铜粉的制备及其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溶液中采用还原法制备出粒度约20nm的晶态纳米铜粒子.采用研磨复合法制备出纳米铜与微米高氯酸铵的复合粒子.DTA用来研究纳米铜对高氯酸铵热分解催化性能.其结果表明:纳米铜粉能够使高氯酸铵低温和高温放热峰温度分别降低35.1℃和130.2℃,并且使高氯酸铵的表观分解热提高了172.7%,对高氯酸铵的热分解表现出良好的催化作用.同时,探讨了其催化机理.  相似文献   

11.
对万隆霉素的紫外和荧光光谱进行了研究,发现万隆霉素的乙醇溶液在190~300nm的范围内出现较强的紫外吸收,最高吸收峰的位置为202和228nm,选择290和330nm为荧光扫描的最适激发和发射波长对万隆霉素与金属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a^2+,Al^3+,Cu^2+和Mg^2+不仅能使万隆霉素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减色效应和轻微的紫移,而且可使其荧光光谱发生显著的猝灭,说明万隆霉素与金属离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并形成稳定的配合物;不同浓度的Zn^2+对万隆霉素的紫外吸收、相对荧光强度及峰的位置几乎没有影响,说明万隆霉素与Zn^2+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一光纤传感器系统,并对NO气体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NO气体对光的吸收谱和光波长分别为350,400及500nm时,吸收特性随气体浓度变化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NO气体浓度与吸收百分比成线性关系。该系统的响应时间仅为5s,恢复时间在10s之内。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了松针萃取液及其与啤酒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二者大部分波段的吸光度是相似的,松针萃取液和啤酒相互作用吸收光谱的吸光度与松针萃取液的吸光度相比明显增强,且峰值位置产生了一定的位移.但300—375nm段的吸光度有较明显的差异,表现出吸收光谱在吸光度和峰值位置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运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荧光光谱、H核磁共振谱研究了β-环糊精对双酚A的分子识别行为,结果表明:双酚A经分子识别后其紫外吸收有所增加,吸收峰发生2~3 nm红移;红外特征峰被β-环糊精不同程度掩盖,且特征吸收峰都在不同程度发生一定的偏移;荧光强度随β-CD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强;β-环糊精与双酚A形成稳定1:1的包结物,包结物常数为1.84×104L·mol-1,双酚A从β-环糊精的大口端部分进入其空腔.    相似文献   

15.
用化学方法将ZrO2纳米晶簇掩埋在PVA膜内。实验测定ZrO2纳米晶簇的TEM图。X光谱和光吸收曲线。ZrO2纳米晶簇平均尺寸约7.0nm。室温带隙是3.024eV。  相似文献   

16.
用硝酸铝和碳酸铵为原料,以聚乙二醇为分散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Al2O3溶胶.用液-液混合分散法将制得的纳米Al2O3溶胶分散于聚醋酸乙烯酯(PVAc)的丙酮溶液中,得到无色透明的纳米Al2O3/PVAc复合溶胶,将溶胶刮涂制膜,得无色透明的Al2O3/PVAc复合膜.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谱对复合材料进行了表征.激光粒度分析仪分析表明,Al2O3在PVAc粒径在30~35 nm范围内,平均密度31.2 nm、体积平均27.5 nm、数均25.3 nm .Zeta电位值为-42.5 mV.并对Al2O3/PVAc复合溶胶进行紫外吸收测试,结果显示,与纯PVAc溶液相比,最大吸收峰蓝移10.4 nm,且吸光度增加2.3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乳化剂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乳化剂OP)胶束对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与铜(Ⅱ)显色反应增溶、增敏作用,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相体系中微量铜(Ⅱ)的新方法.研究表明,在pH=10的介质中,铜(Ⅱ)与DDTC及乳化剂OP形成的络合物,λmax=454 nm,摩尔吸光系数ε=1.2×104,铜含量在0~2.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用该法测得大豆中的铜平均质量浓度为0.902μg/g,加标回收率为99.50%~100.80%,RSD为0.37%(n=6),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在弱酸性介质及抗坏血酸和乳化剂存在下 ,以 5 -Br -PADAP为显色剂 ,选用了铜、锌、铁的最大吸收峰为 5 5 8,5 6 6和 76 0nm为测定波长 ,按系数倍率法和两波长标准加入法原理处理测量数据 ,直接测定了人发中铜、铁、锌的含量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钒酸铟,颗粒直径在100~200 nm范围内.XRD研究表明钒酸铟的晶体结构属正交晶系Cmcm空间对称群.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表明,这种介观粒子钒酸铟的吸收光谱发生了蓝移,其能隙为2.17 eV,而相应体相态钒酸铟的能隙为2.00 eV.扩散反射光谱研究表明,钒酸铟是一种间接光电子跃迁材料.光电化学研究表明,钒酸铟是一种N-型半导体,其导带电位相对于标准氢电位为-0.11V,价带电位为2.06 V.  相似文献   

20.
通过1,10-邻菲啰啉二亚胺配体和4,5-双二苯基膦-9,9-二甲基氧杂蒽双膦配体合成了二亚胺-双膦混合配位铜(I)的配合物.采用X线单晶衍射法测定该配合物的结构,对其进行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为1个铜原子与2个氮原子、2个磷原子配位形成的单核配合物;紫外光谱表明配合物在267 nm和393 nm处有2个吸收带;磷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发光峰位于577 nm处,在固体状态下发光性能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