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亚种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分布于中国黑龙江、新疆、陕西和甘肃等省的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分类特征的比较,及细鳞鲑在亚洲地理分布的研究,认为各地产的细鳞鲑的主要分类特征差异不大,其地理分布有连续性.对是否存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Li亚种的分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铁鳞为原料,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不同形貌的纳米Fe2 O3光催化剂。探讨了不同浓度的盐酸、液固比及反应时间对铁鳞浸出规律的影响。系统研究了铁鳞浸出液的纯度对于水热法制备纳米Fe2 O3的微观形貌和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8 g铁鳞与150 mL浓度为3 mol·L-1的盐酸溶液在100℃回流反应2 h,铁鳞的浸出率达到约93%且浸出液纯度较高。浸出液中的杂质离子改变了纳米Fe2 O3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的择优生长方向。另外,以铁鳞为原料制备出的纳米Fe2 O3可见光光催化性能较好,光降解罗丹明B溶液60 min后,其降解率可达87%左右。  相似文献   

3.
运用SPSS19.0软件,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对舟山、汕头、北海3个不同地理群体共108尾少鳞鱚样本的38个(可量性状33个、可数性状5个)外部形态的测量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少鳞鱚群体外部形态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一定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汕头和北海群体少鳞鱚亲缘关系较接近,而舟山群体少鳞鱚与前两者分化程度较高,推测可能与其分别处于不同海区,自然环境差异及台湾海峡的阻隔效应,干扰了群体间正常的基因交流有关。  相似文献   

4.
利用实验室培育的河川沙塘鳢稚鱼,对其早期鳞被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详细观察。鳞片首先出现于孵化后22天的稚鱼,全长8.86-10.49mm;孵化后44天,全长14.60-14.96mm时,鳞被发育完全。鳞被形成的起始中心位于第二背鳍后部与臂鳍后部之间的体侧之线处,鳞域由此中心向全身扩展。  相似文献   

5.
鳞尾木(Lepionurus sylvestris Bl.)是主产于云南东南部与广西西南部河谷密林或石缝间隙中的一种稀有木本野菜,其嫩茎作为当地的一种美味野生菜肴,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特殊的药用价值,但其资源稀少,人为破坏严重,自然栽培困难,势必会引起一场开发热潮。本文简述了鳞尾木的形态学特征、分布地、营养成分研究、活性成分研究等,并结合野菜的营养、药用价值,分析总结出鳞尾木拥有极高的开发前景,为中国原料药的研究生产和鳞尾木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前人有关鳞刺问题的见解及研究工作。介绍了用自由车削方法研究切削中碳钢时切削条件对鳞刺高度影响的规律。研究内容有:切创速度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切创厚度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切创宽度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刀具前角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刀具后角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刀具刃倾角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工件材料热处理对鳞刺高度的影响;切削液对鳞刺高度的影响。文中简单介绍了用双管显微镜测量鳞刺高度的简便方法,它与常用于测量不平度高度的方法有所不同。还介绍了氯化油作切削液的优良效果及它的生产考验的结果。最后指出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在生产中应用的可能性及应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1995年11月6日午后1时,在山东省曲阜市姚村镇席厂村采到一条蛇,经鉴定为乌梢蛇Zaocysdhumndes(cantor)。此种蛇属东洋界种类,国内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在山东是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曲阜师范大学生物系动物标本室。标本雄性,体全长1536+561mm,眼大瞳孔圆形,吻鳞1枚;鼻间鳞1对,前额鳞1对;额鳞1枚;顶鳞1对;颊鳞1枚;眶前鳞2枚,下面1枚小;眶后鳞2枚,颞鳞2+2;上唇鳞8枚,3-2-3式;下唇鳞9枚。背鳞16-14-14,中脊2-4列起棱,腹鳞1…  相似文献   

8.
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了竹叶青蛇腹鳞表面的超微结构;在微观多功能摩擦磨损实验机上,对腹鳞.不锈铜球摩擦副进行了摩擦试验;分析了腹鳞的减阻机理.试验结果表明:竹叶青蛇腹鳞的超微结构由三角形微凸体、微孔和凹坑周期排列而成;腹鳞表面的平均摩擦因数为0.183,且与载荷无关;腹鳞的摩擦阻力主要是粘着力和微凸体变形的滞后阻力.腹鳞的减阻机理是:微凸体减少了腹鳞的实际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粘着力;微孔和凹坑分泌、存储的极性润滑液以及腹鳞表面的疏水性可以减小水的粘附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借助高频摄影技术对切削刃钝圆导致的鳞刺作了研究。通过对高频摄影所得的照片进行观察分析,描述了切削刃钝圆导致的鳞刺形成过程,并对刃前区裂纹的产生和切削刃钝圆半径与鳞刺高度的关系作了讨论。结果表明,切削刃钝圆导致的鳞刺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抹拭、导裂、层积和切顶四个阶段;被切金属和切削刃之间停止相对滑动是导致刃前区产生裂纹的主要原因之一;鳞刺高度随切削刃钝圆半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播种大蒜要求蒜瓣的鳞芽朝上直立入土。通过分析大蒜外形特点及种植要求,并对拾取式大蒜播种机进行简要说明,设计了具有鳞芽识别装置的大蒜播种机。依次对大蒜播种机的拾取机构、鳞芽识别机构、直立插播机构、调向机构以及行走地轮进行设计。所设计的凸轮滑块式鳞芽识别机构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大蒜鳞芽的朝向,保证蒜种进行鳞芽朝上落种。  相似文献   

11.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ius)与狭鳞庸鲽(Hippoglossu …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对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特征均有眼间隔发达、无眶蝶骨、翼蝶骨不发达,上枕骨与额骨连接,左右颅顶骨分离,但无基蝶骨,敢没有伪头中骨。褐牙鲆与狭鳞庸鲽在骨骼形状结构上的分异多停留于骨块的形状、大小差异及嵴的发达程度上,其主要区别体现的围眼眶骨、鼻区骨块和颌齿排列等。最后还讨论了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特化以及鲽形目的起源问题。从骨赂结构看,鲽形目应起源于鲈形目而不是鲱形目。  相似文献   

12.
1975年4月,我们在海南岛考察期间,在海口市动物商店获得一条来自文昌县的环蛇属标本,见图1、2.经研究鉴定为乌青环蛇Bungarus lividus Cantor.在我国这是首次发现.现将其主要特征记述如下:上唇鳞7,2-2-3式;眼前鳞1,眼后鳞2;颞鳞1+2;下唇鳞7,前3片切第一颏片.背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切削表面和与之相关的积屑瘤的观察,指出:由于积屑瘤伸出切削刃之外,以致在切削表面上切出犁沟。通过测量,得到了一些切削条件与犁沟深度及与鳞刺高度之间的关系。把切削条件与犁沟深度的关系曲线和积屑瘤伸出量的关系曲线联系起来观察之后发现:犁沟深度取决于积屑瘤的伸出量,在没有积屑瘤时则取决于切削刃的不平度。在将切削条件与鳞刺高度关系曲线和与积屑瘤前角的关系曲线联系起来观察之后发现:在鳞刺高度达到最大值之前,积屑瘤前角对鳞刺高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当积屑瘤前角减小时,鳞刺高度随之增大,当积屑瘤前角增大时,鳞刺高度减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第一作者在荷兰鸟支大学系统植物学研究所进修期间完成的番茄枝科杜氏木属(Duguetia)中糠秕鳞杜氏木群及近缘种专著修订的第三部分.文中给出了属于糠秕鳞杜氏木群的下列四种:鳞斑杜氏木(D.lepidota)、芳香杜氏木(D.odorata)、光叶杜氏木(D.glabriuscula)、及披针叶杜氏木(D.lanceolata)的详尽形态描述、分类定界、地理分布、地方名、应用价值及相互亲缘关系.小叶披针叶杜氏木(D.lanceolata)var.parvifolia)被认为是披针叶杜氏木的极端变异,其分类等级不能被承认,芳香杜氏木不象R.E.Fries(1934.1959)认为那样与糠秕鳞杜氏木有直接亲缘,而是与鳞斑杜氏木亲缘关系极近.  相似文献   

15.
采用离子交换法将不同组份的十烷基三丁基溴化鳞交换到蒙脱土的层间得到柱撑蒙脱土.用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测定其抗菌活性.研究发现柱撑蒙脱土中季鳞盐的热分解起始温度大于210℃,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季鳞盐含量越高,柱撑蒙脱土的层间距越大,抗菌活性越高.  相似文献   

16.
几种常见鱼类鱼鳞、鱼骨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罗非鱼五种鱼鳞、鱼骨基本成分(以湿基计)的分析表明,鱼鳞、鱼骨中粗蛋白和钙、磷含量都很丰富.鱼鳞中水分含量鲢鱼鳞最高,粗蛋白鲤鱼鳞最高,粗灰分罗非鱼鳞含量最高,粗脂肪鲤鱼鳞含量最高,钙、磷含量皆以罗非鱼鳞含量最高.鱼骨水分鳙鱼骨含量最高,草鱼骨粗蛋白含量最高,粗灰分罗非鱼骨含量最高,粗脂肪以鲤鱼骨含量为最高,钙、磷含量都以罗非鱼骨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制了一种测力—落刀装置,对积屑瘤和鳞剌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积屑瘤存在的区域内,由于刀具实际前角的增加,以及切屑与积屑瘤的接触长度小于自然接触长度,从而导致了切削力的降低。积屑瘤不是整体稳定不变的,也不是高频地整体脱落后再重新生长。而是基体比较稳定,头部产生高频的分裂、成长,其分裂的部分留在工件表面成为鳞剌,同时,引起了切削力的较大波动。切削力动态分量越大,相应的鳞剌高度越高。  相似文献   

18.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atus(Schneider)为热带及亚热带的一种毒蛇,曾发现于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但在福建是比较罕见,过去对于本种蛇的采地也没有详细的记载(Pope1935).1946年5月9日作者从捕蛇者得到一尾,据云系由本省福清海口一个石洞中获得。该尾蛇与一般金环蛇稍有不同(图一),有两枚前眼鳞,而一般金环蛇只有一枚前眼鳞。此外在两顶鳞间尚有一枚很小的鳞片(顶间鳞?),至于其他形态与一般金环蛇很相象,可算为金环蛇的一种变异。茲将其形态叙述于下:  相似文献   

19.
陕西蛇类一新纪录——团花锦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8月3日在陕北黄陵县康岩底乡(海拔850m)采到一条团花锦蛇Elaphedavidi(Sauvage),雄性成体,标本号STU85027;1991年5月25日在陇县八渡乡(海拔900m)采到另一条团花锦蛇,雌性成体,标本号STU91007,经核对系陕西省新纪录.文献记载团花锦蛇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省.1形态描述体圆形,较粗;头略扁而稍长,与颈区分明显;眼大而圆,瞳孔圆形.吻鳞近半圆形,宽大于高,由背面可见其较多部分;鼻间鳞近方形,鳞沟短于前额鳞沟,前额鳞长约为鼻间  相似文献   

20.
为了分离纯化翘鳞肉齿菌多糖,解析其结构特征,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运用DEAE-cellulose column进行柱层析分离纯化翘鳞肉齿菌多糖,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方法研究其均重分子量,通过红外光谱解析其结构特征,进一步研究其对羟基自由基(·OH)、1,1-二苯基-2-苦基肼自由基(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自由基(ABTS+)的清除作用,同时研究了翘鳞肉齿菌多糖在H2O2作用下对PC12细胞的保护能力.其结果显示从四川省小金县翘鳞肉齿菌子实体分离纯化得到一种水溶性杂多糖(SIKP-1)纯品,其重均分量约为2.0×104 Da.通过化学方法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翘鳞肉齿菌多糖(SIKP-1)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当SIKP-1质量浓度为0.1mg/mL时,其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到40.63%;当SIKP-1质量浓度达到0.32mg/mL时,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到51.61%;当SIKP-1的质量浓度为3mg/mL时,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69.75%;在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结果显示在用终质量浓度为0.5,1,2 mg/mL的SIKP-1处理下,PC12能免于H2O2的损伤,随着剂量的增加其存活率越高,分别为15.89%,27.60%,29.36%.综上试验结果显示,翘鳞肉齿菌多糖(SIKP-1)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功能,因此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抗氧化剂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