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德文化交流自《马可·波罗游记》来,至今已历经五百余年,前后经历了由莱布尼茨掀起的"中国热",德国传教士及学者进行的德意志文化东传,中国学者及留学生的主动参与西学传播,中德学会的文化传播纽带及新中国的中德文化双向交流。两国间文化交流久盛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德国人民对中华文化久远的由衷钦佩,以及中国人民对德意志民族的彻底性一向推崇。同时,两国文化的差异性也是相互交流的必要基础,为互相学习、借鉴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2月7日,由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和康拉德·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共同主办的"中德论坛——新时期的中德关系"在同济大学举行。来自中德两国的约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主体分3个单元,分别探讨了"中国与德国作为构建力量"、"中德经济关系"和"中德社会关系"3个主题。每个单元分别有3~4位学者作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7月,在中美贸易战硝烟弥漫之际,德国媒体聚焦的则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对德国的访问。在此访期间,中德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双方农业、教育、青年、卫生、化工、通信、汽车、自动驾驶等领域20多项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据统计,2017年中德贸易额达到1866亿欧元,中国连续第二年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观察家们一方面对中德之间还在继续升温的全面经济合作信心满满,另一方面也难免习惯性地充满"政治联想",把当前中德关系升温解读为"拜中美贸易战所赐"。笔者无意对  相似文献   

4.
中德贸易关系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发展,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将两国经贸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双边贸易在两国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德国长期为我国在欧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上升为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尽管当前两国贸易的商品结构逐步趋同,产业内贸易水平有所上升,双边贸易竞争性增强且贸易摩擦增多,但是中德贸易互补性依然较大。在分析影响中德贸易关系的有关因素后,认为未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制造2025"规划及德国的"工业4.0"战略等战略规划的实施和深入对接,中德贸易关系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正2012年12月2日,"‘里约+20’峰会之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资源效率和气候保护"中德研讨会在厦门市国家会计学院成功举办。本次中德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和反应堆安全部,德国莱法州经济、气候保护、能源和国土规划部以及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上海办公室共同主办,由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11月12~3日,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协同德国波恩大学全球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主题为"中德双边关系的全球维度"的国际会议。来自中国和德国的约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中德两国作为各自区域内的中心力量如何通过更紧密的双边合作来应对全球挑战,如全球经济治理、贫困问题、社会老龄化、能源安全、反恐问题、全球气候协议和全球反核武器扩散条  相似文献   

7.
外交动态     
正习近平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4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约同德国总理默克尔通电话。习近平强调,去年我们多次沟通,为中德、中欧关系发展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中德、中欧加强合作,能够办成有意义的大事。希望德方、欧方同中方一道作出积极努力,维护和推动中德、中欧合作健康稳定发展,为这个多变的世界增添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习近平指出,中德务实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及其他因素干扰,稳中有进,中国连续5年成为德国全球最大贸易伙伴,体现了中德合作的韧性和潜力。  相似文献   

8.
<正>2016年7月12~15日,首届轻量化材料加工与建模的新挑战中德研讨会(The 1st Sino-German Workshop"New Challenges in Processing and Modeling of Lightweight Metals")在同济大学举行。本届中德研讨会得到中德科学中心资助,由同济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3家单位联合主办。大会共有109名与会者,分别来自中国的27家单位、德国的9家单位和美国的2家单位。研讨会探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当前轻量化对汽车企业、节约能  相似文献   

9.
孙霖琳 《科技信息》2011,(32):I0032-I0032
随着德国国民经济在世界市场地位的不断提高,德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尤其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德国对中国的投资不断加大,在大型制造企业、电子企业以及化工企业领域都有较大投资。随着中德之间贸易、经济合作的飞速发展,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也变得愈加频繁和重要。了解中德之间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研究也显得更加重要。我们既要认识到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差异,又要认识到中德跨文化商务谈判的特征,并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是中德科学与教育年.实际上,中德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已有390年的历史.早在1619年,德国宾根人邓玉函、科隆人汤若望就开启了中德之间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交流.1628年,他和中国学者王徵编译的《奇器图说》刊刻于扬州,首次系统地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力学与机械知识.2008年底,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与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的伙伴小组合著的《传播与会通——(奇器图说)研究与校注》由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为此,中国科学院自然学科史研究所、德国马普学会科学史研究所与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09年3月12日上午在中德科学中心举行了“中德科技交流390年暨《奇器图说》出版381年纪念会”.会上,与会嘉宾及专家就中德间互相的科学技术交流与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9月杭州G20峰会后,默克尔完成了她执政以来的第十次访华。全球经济治理、可持续发展以及数字经济合作是这一轮中德会晤的核心内容。在今年6月默克尔访华期间中德政府的第四轮政府磋商中,推动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接位列最重要的会谈内容之一。在中德双边合作中,产业升级与技术革新方面的合作已经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科技潮》1998,(3)
由联邦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直接倡导,旨在展示德国当今消费品工业成就,进一步推动中德两国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的大型博览会"德国消费品博览会",将于1998年4月27日至5月2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13.
单晓蓉 《科技信息》2012,(25):35-37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国。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欧洲对华投资和技术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2002年起一直是德在亚太地区最大和欧盟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德双边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以来,中德双边贸易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阶段。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德双边贸易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也关系到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德国双边贸易总量、商品结构以及产业间贸易程度的研究,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现状、特点,及目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最后对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满足德国因重整军备而对战略原料的需求,德国驻华军事顾问团积极促成中德间的易货贸易。他们把德国商人克兰引入中国,积极推动中德易货贸易谈判,并在两国出现严重分歧时,及时把事情发展拉回到正确的轨道,最终促成了对中德双方都有利的易货贸易的实施,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中德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的中德诺浩,被认为是解决我国职业教育落后面貌的好方案。"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典范,中德诺浩公司将其引进本土化后与全国众多职业院校合作推广。该文总结与回顾该项目多年来的开展和实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进一步搞好该项目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外交动态     
正习近平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举行会谈2018年12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举行会谈。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加深互信,合作共赢,推动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继续深入发展,让中德合作取得更多有利于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成果。习近平指出,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复杂深刻的演变。中德在很多问题上有相同或相近看法,双方应继续加强双多边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中德“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景观与环境变化双边研讨会”于2007年7月16~22日在兰州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德科学中心和教育部共同资助,由兰州大学、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德国汉堡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等共同主办,兰州大学中德干旱环境联合研究中心佰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办。  相似文献   

18.
正第5届中德双边会议"硅时代"于2015年9月1~5日在杭州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德科学交流中心支持资助。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杨德仁教授与德国IHP/BTU联合实验室Martin Kittler教授组织,由浙江大学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余学功副教授和德国Halle-Wittenberg大学Hartmut Leipner教授担任会议主席。  相似文献   

19.
正7月9日,李克强总理赴德国主持第五轮中德政府磋商,中德两国在新能源与自动驾驶汽车、农业、教育科研、青年交流、卫生、通信技术等领域签署了20多项合作文件,双方市场相互开放达到新高度。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伙伴之一,在全球不确定性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德国也面临着较大的内外压力。中德双方推进务实性合作,支持自由贸易和多边机制将对维护全球秩序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中德生物垃圾堆肥相关标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概述了德国和中国生物垃圾的产量及处理量以及德国和中国生物垃圾的主要堆肥方式等基本情况,列出了德国和中国堆肥的相关标准如物理参数、化学参数及生物学参数的标准,将中德堆肥相关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中德两国有关堆肥标准的异同及中国在堆肥标准方面的完善及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