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民工市民化是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的中国非农化浪潮出现的新动向,农民工子女--"二代移民"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和困难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二代移民在城市生存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是紧密相关的。当前,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和相关的教育制度、城市群体的偏见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二代移民在城市的生存和适应,也使农民工市民化面临困境。全社会应当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非自愿移民.虽然国家的有关政策体制在不断完善,但是移民事件和移民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和尖锐.文章分析了新颁布的物权法对我国征地移民安置的法律效应,回顾了我国移民安置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设性对策和建议,并对我国移民安置计划的主要研究内容作了相关阐述.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是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只完成了职业转换却没有完成身份转换的特殊社会群体。农民工的形成和发展,既促进了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又成为城市化的突出矛盾。要保证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必须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其中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又是解决农民工问题最重要的一环,其实质是逐步推动农民工彻底地完成城市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农民工现象日益显现。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所伴随的各种社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归属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对策,探讨农民工融入城市,获得城市的认同的途径,以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城市化影响因素及公共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城市化是指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文明的过程.农民工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社会稳定、公平和持续发展等诸多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对重庆市1 083位农民工状况的实际调查,将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二项logistic模型分析,从而证明农民工城市化的现实状况和影响因素.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城市化的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公共政策调节措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民工群体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农民工养老保险却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不但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也不利于社会稳定。通过解读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建立中的现实困难,进而在民生利益视角下探析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的本质,并从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农民工主体的多元主体互促协调的分析进路下探索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7.
从对人口迁移有影响的都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移民政策、国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不同的层面,比较和分析了中国、韩国以及马来西亚等三个亚洲国家的城市移民之间的差异:韩国的城市化水平最高,其集聚经济效应也最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较强。马来西亚的城市化水平中等,其集聚经济效应较高,人口迁移的驱动力中等。中国应该提高城市的集聚经济效应、减少国内移民政策的限制和缩短城市移民的适应过程,由此,加速城市化进程,以便解决城市贫民问题。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到东部沿海城市务工。农民向农民工转变的这种半城市化定义为“两栖式”城市化,以实地调查为研究方法分析了“两栖式”城市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由此指出“两栖式”城市化无法彻底地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当今中国新型劳动群体,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农民工问题已经凸显和亟待解决。仅以农民工的发展和演变以及生存现状为背景,简要分析农民工的作用、问题成因,提出建议与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付衍文  邓超 《科技信息》2012,(3):102-102,109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掀起了进城务工热。很多农民来到城市里付出自己的努力.以求带给家人更好的经济环境。这些农民工在为城市创造财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导致了众多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便是其一。该问题若不彻底解决,农民工兄弟就不能安心工作,社会就不能安定,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自1861年建国以来就频繁地发生移民流动,包括自1861年开始持续了一个多世纪的高潮迭起的移出潮和近30年来的移入潮,意大利这个独有的国度给世人展现了一个国家是如何随着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一个移民输出国摇身一变成为移民输入国。  相似文献   

12.
扶贫移民是贫困地区人们摆脱贫困的途径之一,山西省平陆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享受着扶贫移民的政策,在扶贫移民过程中移民迁入地类型多样,其中向城镇地区移民是一个重要的、难度最大的移民类型.本文将扶贫移民的城镇化途径分为两种:"一步到位"和"逐步走".在研究这两种途径特征及其效果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心理效益等方面进行两种途径的效果比较,得出结论:从经济效益、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未来的满意程度以及长远的发展来看,"一步到位"的途径效果好;从社会关系、移民短时期心理的满意程度来看"逐步走"的途径会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13.
被称为国家行动的三峡移民,是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更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作为以直接记录反映社会现实所擅长的摄影来讲,国内一度出现了众多作品,比较集中地从视觉上呈现出移民的动态过程的现象。从长江三峡移民文化的历史成因着手,深入分析在江河背景下的三峡人地关系与移民心理特征,深层次地阐述摄影对于三峡移民主题的挖掘路径,提出在三峡移民启动二十年后运用纪实摄影手段、数字技术,结合当代艺术创作,从人类学、社会学角度进行影像考察采集等多种手段,以进一步深化中国摄影对于三峡移民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视觉化书写,完成对该题材的立体框架、全过程、大作品构建。  相似文献   

14.
崔敏  曹荣林 《河南科学》2010,28(8):1019-1023
基于城市化动力的角度,通过对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水库移民、产业支撑、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及行政力量是淅川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依此提出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人口在西北地区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人口的流动、繁衍都与环境密不可分。本文认为,西北地区的移民既有人口的自发流动,也有政府组织的迁移,实际上政府行为的导向作用是产生人口流动规模化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加与分布促进了边疆开垦的增加,从早期的人少地多转变为人多地少的人地关系不平衡,这对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套上了环境恶化的枷锁。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旅游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出入境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已成为安徽省重点发展产业。同时,安徽旅游贸易也存在着竞争力弱、抗风险能力差、消费结构不合理等制约因素。通过最新的数据论证了安徽省国际旅游贸易发展的现状,对促进安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出基于政府、行业及企业三个层面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交流相互融合,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多元的交往方式更是日益介入普通民众的生活。但随着国民之间相互交往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不可回避的文化休克现象,为探寻其内在成因,并解决随之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中日跨文化适应研究应运而生,且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纵深梳理迄今为止我国与日本两国之间所开展的跨文化适应研究方面的论著,探寻其理论积淀、发展历程以及阶段性特点,试图构建一个中日跨文化适应研究的模型,并就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显著的移民资本流动已经在南朝鲜与延边之间发生。延边当地政府支持劳动力移民,支持随后的汇款额利用所带来的渐进利益。官方对成功的移民者和他们同延边经济发展的整合不感兴趣。他们已经采取措施推动移民但是并没有出台有效的政策用以将新资本转移到延边,并将它们注入当地发展中。到目前为止重要的资源并没有被触及。  相似文献   

19.
在第二帝国时期,法国的银行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产生了一系列新型银行。这些新型银行从社会上广泛地收集大量的资本,然后贷款给工商业资产阶级,从而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银行资本的发展远远超过工业资本的发展,导致了大量的资本输出。资本输出虽然使法国的银行家获得了巨额利息,但也阻碍了法国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人口迁移选择指数表示人口迁移规模,划分人口迁移中心;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对世界各国的人口迁移、迁出规模进行空间可视化,发现空间规律。结果:(1)国际人口迁移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发达国家和传统移民国家为主要迁入区,亚太地区为主要人口迁出区;(2)按照人口迁移吸引中心的强弱可将吸引中心分为3类:强势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gt;10)、次级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为5~10)和弱势吸引中心(综合迁入指数/综合迁出指数为1~5);(3)发达国家和石油生产国为主要的人口吸引中心,人口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人口迁出中心;(4)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差距、世界政治环境以及迁移政策都会影响国际人口迁移特征。结论:国际人口迁移中迁入地与迁出地表现不同的规模特征与空间特征,影响迁入、迁出行为发生的影响因素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