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文献分析、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编制了中国文化背景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n=321)提取出情绪疲劳、认知衰竭、人际疏远和价值衰竭四个因素,验证性因素分析(n=316)表明,四维度模型的结构稳定、可靠,其信度和效度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症日渐严重,通过对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工作性质及工作环境的分析,指出教学工作的难控性、不合理的高校内部管理机制及教师个人因素是造成教师倦怠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个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对教学工作乃至社会都会造成巨大影响。为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本文从教师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研究运用职业倦怠量表和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对高校的216名教师进行调研,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集中在职业倦怠较低和比较严重两个水平。高校教师的积极心理品质与职业倦怠及其三个维度均有显著负相关,积极心理品质越好,职业倦怠越低;积极心理品质的节制维度和智慧维度对情感枯竭的回归效应显著;节制与智慧越高,教师的情感枯竭越低。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对去个性化的回归效应显著。超越与节制越高,教师的去个性化越低。超越维度和勇气维度对低成就感的回归效应显著。超越与勇气越高,教师的低成就感越低。 相似文献
4.
黄小宾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1,(3):95-101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困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难点问题,它严重影响着教师的身心健康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表现为个人成就感低、去人格化、情感枯竭和身体不适;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三对相互影响的矛盾关系:高社会期望感与低个人成就感、强烈的身份认同感与微弱的组织归属感、多元成长需求与自主抉择受限.因而,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工作竞争的加剧,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正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受到来自学校、学生、个人的多重压力所致,实践表明,构建政府、学校、教师个体三维立体干预模式是预防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高校连续招生,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及职业倦怠现象愈发凸显出来。这势必使我国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受到限制,因此,通过高校教师队伍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和机制,以及加强高校教师自身的自我调节等措施,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素质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叶崇凉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23(1):90-92
职业倦怠好发于教师群体,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学效果、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都有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其致因非常复杂,解决好这一问题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教师自身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进行自我调节,也需要学校管理层面的协调运作,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 相似文献
8.
校本培训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该模式成本低、针对性强,符合中小学实际.该文探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实际困难,若选择校本培训的模式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以120名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试图揭示高校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及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特征教师自我效能感存在差异,重点高校教师和高学历教师有更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各因子与教师自主发展各因子显著相关,是影响教师专业承诺、身心健康等自主发展因素的重要内在推动力。据此,提出了如何促进教师自我信念,使之成为激发教师内在工作潜能最有影响力的主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状况、自我效能感水平以及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方法:采用职业倦怠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安徽省内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187名专职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程度不高,总体状况良好,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②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62±0.48,低于量表常模水平。③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与成就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应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15.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策分析——以海南高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海南省198名高校教师进行职业倦怠现状调查,结果发现: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累计检出率为62.1%,成就感降低是困扰高校教师的最主要因素(检出率为38.6%),其职业倦怠现状不容忽视。海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职称、学历及经济收入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从完善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科学人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引导个体自我心理调节三个方面来干预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6.
刘红敏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42-46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贵州省16所高校的199名专职辅导员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性别对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具有一定影响;高校辅导员具有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性别和年龄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针对此现状,提出增加辅导员对成功的体验积累,增加辅导员职业的社会认同感、提升辅导员职业素养和改变对辅导员工作的不合理认知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11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状况总体上比较合理;2)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学历、职称、婚姻状况、子女情况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高校教师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各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20.
史金联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6):173-175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科研的新生力量,其职业倦怠对自身、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大危害。从社会、学校、学生、个体4个方面分析高校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并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