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荧光光谱法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0.1mol.dm^-3的盐酸为溶刘,采用荧光发光光度法,绘制了氧氟沙星及环内沙星的标准曲线,并对两种胶囊产品进行了药品含量的测定。此种方法灵敏度高,重视性好,且操作简便。对铕-环内沙星络合体系进行了荧光性质研究,并测定了pH值、Eu^3 浓度等实验条件对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铕与环内沙星在高浓度比、近中性条件下能够稳定的络合。在激发波长为325nm时,在最佳条件下,铕的三个特征峰(分别位于578nm、590nm、615nm附近)能够被检测。而原有的环内沙星的峰邓减弱,一部分能量从环内沙星转移到Eu^3 离子上。  相似文献   

2.
用光谱法研究了带有吩嗪基团的酚藏花红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酚藏花红能嵌入到DNA骨架的碱基对之间,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用不同的光谱法测得的结合常数一致,均为104L·mol-1数量级,结合位点数约为7.阴离子KI的荧光猝灭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酚藏花红与DNA之间的嵌入作用.该研究为以DNA为靶的药物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嵌入剂功能团.  相似文献   

3.
 环丙沙星在pH=6的条件下与次氯酸钠反应,利用HPLC检测反应产物的生成情况。氯化产物用固相萃取柱进行分离富集,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分析技术确定了5种产物的化学结构,同时对产物的质谱裂解规律进行研究,解析了主要特征碎片离子的裂解途径。结果表明,环丙沙星的氯化反应过程主要集中在喹诺酮环的3位C上脱羧氯代和8位C上氯代,产生以含一氯、二氯为主的化合物,除此以外,对二氮己环在反应过程中发生了开环反应。  相似文献   

4.
在pH7.4的Tris—HCl介质中,以盐酸小檗碱为荧光探针,研究了利福平与鲑鱼精DNA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热变性等手段对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作用方式为嵌入方式.求得结合常数为1.08×10^4L·mol^-1,结合位点数为4.53.  相似文献   

5.
利用电化学及光谱方法研究环丙沙星与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环丙沙星在单壁碳纳米管(SWNT)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在pH5.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环丙沙星只出现一个氧化峰,峰电位为1.439 V.与其在裸玻碳电极相比,环丙沙星在单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上峰电流有明显增强;若底液中存在DNA时,环丙沙星峰电流减小,峰电位正移.另外用紫外和荧光光谱研究了DNA与环丙沙星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其紫外吸收强度减弱,吸收峰红移,相对荧光强度减弱.实验结果表明环丙沙星与DNA之间形成新的加合物.  相似文献   

6.
稀土金属离子对DNA作用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铈离子和肴离子与DNA的相互作用.铈离子与DNA作用后,铈离子的差示紫外吸收峰呈减色效应,在272nm处出现新峰,DNA的差示紫外光谱呈增色效应,荧光强度减弱.这可能是铈离子对DNA具有切断作用,荧光强度减弱可能与铈离子及DNA之间的能量传递有关,铕离子与DNA作用后,对DNA的紫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几乎没有影响.铕─苯丙氨酸与DNA作用后,紫外光谱呈减色效应,荧光强度剧烈减小,说明铕通过配体能加强与D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环丙沙星结晶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测定了环丙沙星的熔化温度和熔化热,收集了不同配比的水/乙醇溶液中环丙沙星的溶解度数据,建立了环丙沙星在水/乙醇溶液中的溶解度模型,导出了环丙沙星活度系数与溶剂化常数的关系式,估算子环丙沙星的溶解热和溶剂化焓变,为环丙沙星的工业生产提供了热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人体生理条件下(pH=7.4),采用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萘酰亚二胺-多胺缀合物(1)与鲱鱼精DNA的作用.研究发现DNA的加入使化合物1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减色效应且出现红移现象,提示化合物1与DNA发生强烈的嵌插作用.采用变温荧光光谱法研究发现荧光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根据荧光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发现化合物与DNA作用力类型主要是氢键.  相似文献   

9.
详细介绍了博莱霉素(BLM)与DNA的结合作用,活化BLM与各种自由基在BLM介导的DNA断链反应中的作用以及BLM类似酶的催化行为多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应用荧光探针、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牡荆素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牡荆素可将盐酸小檗碱从DNA双螺旋中挤出,导致其荧光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牡荆素与DNA主要以氢键或范德华作用力结合,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下牡荆素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56×105和1.885×104 L·mol-1,结合位点数分别为1.3363和1.0615;黏度实验进一步证明牡荆素是以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人体的生理条件下(p H=7.4),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研究了4-氯-萘酰亚胺-丁基高亚精胺(1)与鲱鱼精DNA的作用.研究发现化合物1能够嵌入DNA.紫外光谱研究表明化合物(1)能引起DNA构象改变,且化合物1为DNA嵌入剂.采用变温荧光光谱法研究发现荧光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根据荧光数据计算出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热力学参数,发现化合物与DNA作用力类型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引力,且作用过程为氢键和范德华引力驱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琼脂糖凝胶水平板状电泳实验,研究了咖啡酸对DNA的作用,实验表明咖啡酸能够使DNA断裂,且咖啡酸的浓度,咖啡酸与DNA的作用时间等因素DNA的断裂行为有影响,实验还进一步证实,咖啡酸使DNA断裂的活性基因,就是其结构中相邻的两个酚羟基。  相似文献   

13.
采用光谱法、热力学理论以及盐效应作用等手段,研究了灿烂甲酚蓝(BCB)与DNA的结合模式,结果表明,BCB可与DNA形成复合物发生荧光淬灭,二者淬灭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明DNA对BCB淬灭机制为静态淬灭;ΔG 0,表明二者的相互作用可自发进行;且ΔS 0,ΔH 0,说明BCB和DNA之间主要作用力为氢键和疏水作用力,Na Cl和NaH_2PO_4的加入对BCB-DNA体系的荧光强度没有影响,故二者之间不存在静电作用; BCB浓度增大,DNA-盐酸小檗碱(BR)体系的荧光强度减弱,说明BCB与DNA的结合模式类似于BR与DNA的结合,为嵌插结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槲皮素的荧光和紫外光性质及其与DNA的相互作用模式;讨论了槲皮素测定的最佳条件,包括最佳的pH值(pH=4.2和4.34),最佳缓冲溶液(HAc-NaAc缓冲溶液),以及与DNA作用的键合模式和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槲皮素与DNA相互作用模式为嵌入模式。  相似文献   

15.
应用荧光探针、紫外光谱技术和黏度法研究了荭草苷和DNA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pH为7.4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荭草苷可将盐酸小檗碱从DNA双螺旋中挤出,导致其荧光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荭草苷与DNA主要以疏水作用力结合;25℃和40℃两个不同温度下荭草苷与DNA之间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541×103 L·mol-1和1.602×103 L·mol-1, 结合位点数分别为0.7888和0.7242;黏度实验进一步证明荭草苷是以嵌入结合的方式与DNA结合.  相似文献   

16.
用光谱法研究以二肽链连接的卟啉-蒽醌化合物及其金属锌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卟啉-蒽醌化合物及其金属锌配合物与DNA发生外部结合.由紫外-可见光谱滴定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出卟啉-蒽醌化合物及其金属锌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分别为2.2×105(mol/L)-1和6.7×105(mol/L)-1.  相似文献   

17.
应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pH=8.25的缓冲溶液中甲基百里酚蓝(MTB)-Nd(Ⅲ)配合物与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发现MTB-Nd(Ⅲ)-DNA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0 nm,比MTB和MTB-DNA红移5 nm.DNA对MTB-Nd(Ⅲ)有增色效应.通过双波长物质的量比法、平衡透析物质的量比法研究,测得MTB-Nd(Ⅲ)-DNA三元复合物的结合比为n(MTB)∶n(Nd(Ⅲ))∶n(DNA)=10∶40∶1,MTB-Nd(Ⅲ)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表观结合常数K=5.38×106.  相似文献   

18.
常贯儒  陈国平 《科技信息》2007,198(24):339-340
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烷基化试剂对DNA碱基不同位点的修饰、由修饰而产生的DNA损伤机理及相应的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 在模拟生理条件下(pH=7.23)对紫外线吸收剂2-苯基苯并咪唑-5-磺酸(PBSA)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SA能够与DNA相结合形成复合物,引起了PBSA紫外吸收的降低和荧光的猝灭;PBSA与DNA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过程,两者间的结合位点数为1.11.  相似文献   

20.
利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研究了诺氟沙星(NFA)与DNA作用.实验结果表明,DNA以静态猝灭的方式使得诺氟沙星的荧光强度显著降低,NFA在浓度为5.86×10-7~1.95×10-6mol·L-1时,体系的荧光强度与DNA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线性关系,其中在NFA浓度为5.86×10-6mol·L-1时,存在最宽的线性范围,DNA的浓度为2.0×10-5~2.22×10-4mol·L-1.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该方法简便快速,背景干扰小,对于合成样品中DNA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