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6年9月至2017年3月,考古学家们在成都蒲江县对60座战国时期船棺葬墓群进行了考古发掘。2000多年前的战国船棺和出土的400余件精美文物重见天日……墓葬主人是谁?为何聚集在此?他们为何使用船棺?他们又以何为业……一个个谜团,都需要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和分析来得到合理的解释,而考古发掘的过程,恰如倾听先人们世代跌宕曲折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龙泉寺猜想     
2008年6月12日上午10时30分,国内20多位考古专家齐聚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博物馆,对从太山龙泉寺下佛塔基址地宫内挖掘出来的唐代石函进行了开启。现场开启4重,虽然第5重金棺未能开启,但据专家分析,其中很可能藏有价值连城的舍利子。这个考古项目以及金棺的面世,在山西乃至全国范围都极具价值,考古规格仅次于曾出土释迦牟尼舍利子的陕西法门寺。盛唐五重宝函重现人间,里面会有什么令人惊喜的宝物?被供养人是谁?棺椁属于哪位佛家?所有的谜团,只有随着宝函的开启,才能得到最准确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千百年自然力侵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人为破坏,大量古代人类活动遗存遗迹正以不可逆方式快速消亡。简要介绍了大范围空间遥感科技考古研究现状和发展进程;从激光雷达遥感机理和特点出发,阐述了基于机载激光雷达遥感植被滤波获取近地标微地形,从而发现古代人类活动遗迹遗存的方法和技术;以中国不同区域、不同遗迹类型的考古发现为例,阐明了激光雷达遥感科技考古方法在发现、研究、保护和展示中华文明科学价值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千百年自然力侵蚀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人为破坏,大量古代人类活动遗存遗迹正以不可逆方式快速消亡。简要介绍了大范围空间遥感科技考古研究现状和发展进程;从激光雷达遥感机理和特点出发,阐述了基于机载激光雷达遥感植被滤波获取近地标微地形,从而发现古代人类活动遗迹遗存的方法和技术;以中国不同区域、不同遗迹类型的考古发现为例,阐明了激光雷达遥感科技考古方法在发现、研究、保护和展示中华文明科学价值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最近,科学家在巴哈马、巴拿马、厄瓜多尔和秘鲁等地考古发掘出一些烧焦的陶瓷炊具遗迹,研究人员在将其进行研磨并对得到的粉末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们竟然都含有辣椒.由于辣椒在烹制时大都会被吃掉,极少留有遗存,因此之前没有太多证据显示史前人类食用过人工种植的辣椒.而这一考古新发现表明,美洲人至少在6000年前就开始种植辣椒了.  相似文献   

6.
日前,在对秦始皇修建的军用“高速路”——秦直道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时,考古人员意外地在2000年前的路面遗存中发现了3个儿童及男人与妇女的脚印。据了解,考古人员在脚印、车辙旁边,还发掘出了基本连成一片的同期建筑基址。基址均为夯土基础,最大者面积估计有200m2。在建筑基址中,有大量秦汉时期的绳纹筒瓦、板瓦及陶罐、盆等遗物堆积。  相似文献   

7.
水稻(Oryza sativa)最初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被驯化,在中国境内已发现大量稻作遗址.目前稻作史研究均是根据形态如小穗轴等来进行驯化进程分析,至今尚无利用序列数据进行分析的报道.本研究对来自3个考古遗址(浙江田螺山遗址、江西新干战国粮仓和浙江湖州毗山遗址唐代文化层,年代分别为7000,2400和1200BP)稻作遗存进行了DNA提取,PCR克隆测定了4个基因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每个遗址均发现2个以上的水稻基因型,表明当时的种质尚处于混杂状态.与来自亚洲栽培稻以及野生稻的比较分析,发现至少一个古稻基因型在栽培稻中可能已丢失,同时本研究稻作遗存可能为粳稻类型,或当时可能尚处于籼粳稻混种或籼粳分化不明显状态,但粳稻类型占优势.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在驯化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基因型分化.在田螺山遗址稻作遗存中还发现与无患子目、蒺藜目和十字花目植物高度同源的序列,这与遗址发现大量楝树遗存以及南方常见田间杂草芥类等植物遗存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永年 《科学通报》1962,7(4):48-48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这些文化遗存对于研究我国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考古工作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天地。但只是在解放以后,由于党和国家的重视,考古工作才得到迅速的发展。随着国家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考古工作普及全国各地,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收获。“新中国的考古收获”就是一本概括地介绍建国以来田野考古和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的书。这本书是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主编的。各章节大部分由该所的青年研究人员执笔。  相似文献   

9.
随着20世纪考古学的兴起,大量的药物或药物相关遗迹(遗存)相继出土,为开展本草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进而为本草考古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从本草考古的形成基础、定义与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以及与其他考古学科的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本草考古这一新兴学科领域进行了阐述.本草考古,即应用现代考古理论与方法,以考古出土的药物及其相关遗存为对象,探索人类与药物的相互关系,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及中医药发展历史,为本草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草考古为考古学与本草学的交叉新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借助其他考古学科研究成果,积极推动该领域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植硅体分析与炭化植物种子形态分析, 对汉阳陵外藏坑DK15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农作物遗存进行了分析鉴定. 分析结果表明, 此外藏坑粮仓中的农作物包含了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稻(Oryza saliva)以及藜属(初步鉴定为杖藜Chenopodium giganteum)的大量种子. 这些农作物反映了当时西汉早中期陕西关中地区主要的农作物(谷物与蔬菜). 以前从考古遗址中获得的藜属种子都是零星的, 归为伴人杂草. 此次汉阳陵出土的大量藜属种子, 是考古中的首次发现, 也第一次用实物资料证明了藜属作为经济作物的悠久历史. 由于西汉从汉武帝时才开始在关中大力推广小麦种植, 所以外藏坑中缺少小麦遗存有可能至少反映了汉景帝离世(141 cal a BC)前, 小麦在关中地区民众日常生活与农业经济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杨亚长  祝一志 《科学通报》2010,55(17):1747-1747
2006年3~6月, 考古人员在对陕西省商南县过风楼遗址(33°26′01″N, 110°47′39″E)发掘时发现了一处属于龙山时代晚期(距今约4400~4000年)的房址、窖穴等遗迹, 同时出土了大量的各类生产工具和日用陶器等遗物. 在一个龙山时代晚期窖穴中所出土的完整人骨遗骸显得粗壮, 据现场测量, 该人骨的身高(自足底至颅顶)为193 cm, 可排除因埋藏而导致骨骼变形等因素. “小巨人”被安葬在龙山时代聚落附近一个不规则形的窖穴中, 出土时头向东北俯身而葬, 既无葬具也无任何随葬物品(图1). 在“小巨人”遗骸附近发掘出龙山时期的三足鼎、双耳罐、和鬶等日用陶器, 根据发掘出的器物说明“小巨人”应当属于距今4000多年以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同时, 把“小巨人”部分骨骼样本[1]在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进行了14C测年[2], 实验室编号为XA4248, 测年结果为4340~4200 a BP(经树轮校正), 属龙山时代晚期遗存......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周王朝因其广封诸侯、扩大统治疆域而著称.山东地区号称齐鲁之邦,即是源于西周初年分封的齐国和鲁国.然而,由于受到文献和考古资料的限制,这段历史中西周王朝经略东方、分封齐国的历史,却一直扑朔迷离.山东高青陈庄西周城址和车马坑、祭坛等重要遗迹及带铭文青铜器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对西周王朝前期历史和齐国早期历史研究的强烈关注,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对该城址性质的认识.由于直接说明城址性质的材料有限,目前关于城址性质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保留在古代遗址中的植物遗存是研究遗址性质及功能的重要资料,陈庄遗址系统的植物考古研究显示,城址中保存了丰富的优良牧草草木樨属种子,结合车马坑等考古发现,我们推测这些草木樨属植物可能是战马的饲料,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陈庄城址可能是西周王朝早期东方军事城堡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正海顿素有"交响乐之父"之称,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先锋代表。但是,这么有地位的他,去世后竟然尸首异处长达145年。"海顿失踪的头颅"曾是音乐界的一桩悬案。海顿死后被葬在维也纳的艾森施塔特墓地。1820年,海顿曾经服侍过的艾斯特哈奇伯爵一家突然想起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老乐师,于是决定将海顿的墓迁入艾斯特哈奇家族的领地——奥地利布尔根兰州的艾森施塔特教堂中。但令人吃惊的是,人们开棺后竟然发现,  相似文献   

14.
历史尘封,难以阻挡的时代潮流奏响着进行曲。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建塔瘗埋佛舍利的习俗也在中国流行。为符合中国的习惯,逐渐改变了印度用罂坛盛放舍利的方式,改用中国式的棺椁。这一变化从北朝经隋代到唐初方告完成。唐代瘗埋舍利的制度进一步中国化,开始按中国传统的棺椁制度来设计舍利容器,并按照墓室形貌在塔基下建筑地宫。最早以金棺银椁盛放佛舍利,约始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年-661年)。此后,唐代遂流行以金棺银椁瘗埋舍利之风,直到唐末,愈演愈烈,从皇帝到大臣,均热衷于此,而且从都城到全国各地,都有建塔瘗埋舍利之举。这倒为我们留下了一批珍贵的文物,重要的考古发现有陕西省扶风法门寺舍利、陕西省临潼庆山寺舍利、甘肃省泾川大云寺舍利和北京云居寺舍利等,这些舍利都盛放于以金棺银椁为主的成套舍利容器中……  相似文献   

15.
突兀的沙包,密集直立的木杆,诡秘的木雕人像,奇特的多层墓葬,数量众多的干尸……有考古学家曾这样评价:小河墓地古代遗存的保存情况是举世无双的,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哪一次考古发掘工作,给我们展示的古代遗存都是支离破碎的,小河墓地却把古代人类在埋葬时的所有信息都保存了下来。  相似文献   

16.
17具船棺和独木棺,其中1具堪称船棺王。长达18.8米,直径1.7米。棺中尸骨有男有女,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的仅7岁,其中有的为殉人。大量精美漆器、铜器和陶器,其漆器为出土战国漆器中仅见之精品。四川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价值远在北京老山汉墓之上。2000年7月29日,一个令考古界激动,狂喜的日子:中国最大的战国船棺墓葬在四川省成都市重见天日。这是一次偶然的发现,但恰恰是这个偶然,创造了上述一系列令人拍案称奇的奇迹。发现2000年7月29日夜,在成都市商业街——一历史上的商贸重地——一四…  相似文献   

17.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相似文献   

18.
粟、黍炭化种子遗存是研究早期人类活动的重要植物考古材料. 通过不同温度条件下的 室内炭化实验及野外火焙实验, 研究现代粟、黍种子形态和亚显微结构特征, 拟揭示粟、黍种 子遗存形成的条件与原因. 200℃以下种子形态变化呈缩小趋势, 胚乳淀粉粒保持结晶结构; 250℃粟形态呈膨胀增大趋势, 黍种子形变较严重, 粟和黍胚乳淀粉粒都过渡为无定形结构; 300℃种子部分灰化, 炭化种子出现多孔现象, 亚显微结构呈蜂窝状的孔洞. 北牛遗址史前窖 穴中的种子遗存仍保持结晶结构, 显示水分子不参与淀粉结晶, 为脱水炭化作用而成. 野外火 焙实验结果显示火堆底部地表的炭化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呈无定形, 考古文化堆积中炭化种 子遗存亚显微结构也呈无定形, 与250℃条件下的炭化种子结构特征相一致, 判定文化层的种 子遗存形成并不受明火直接烧烤, 而是在250℃左右的温度条件下烘焙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9.
海底葬覆着无数的古代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古老的城市、村落、港口、巨轮深沉于海底.已为人们所知晓的,如1962年6月7日清晨,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中牙买加岛上的皇家港,在地震的袭击下沉入海底.因此,各国的考古学家都开始把触角伸向海底,想从这里得到考古的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新的发现     
在发掘一号墓的同时,考古专家们分析,汉代诸侯王继承先秦葬制--王与王后"并穴合葬"(夫妇二人埋葬在一个墓园中,但不在一个墓穴里,而是分葬在两个并排排列的墓穴里),据此推断,这位中山国的王后的墓葬应该就在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