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模拟试验中 ,根据结晶动力学原理 ,在管内以冷却降温形成过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制造人为的模拟结晶盐垢。试验结果表明 ,通过循环流动的溶液带动加热管内的螺旋扭带旋转可实现蒸发器自动清洗 ,能够满足一般蒸发器的要求 ,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模拟试验中,根据结晶动力学原理,在管内以冷却降温形成过饱和溶液的方法来制造人为的模拟结晶盐垢.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循环流动的溶液带动加热管内的螺旋扭带旋转可实现蒸发器自动清洗,能够满足一般蒸发器的要求,达到连续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自转扭带自动清洗是解决蒸发器盐垢问题的理想技术.以强化的自然循环推动力取代强制循环泵,可以为每个制糖、制盐、烧碱等等企业每年减少电费百万元以上.强化的自然循环推动力能否满足蒸发器自动清洗的需要?为此建立试验台,进行了自然循环推动力可行性的冷模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只要经过加热室的蒸发循环液的温度提高3℃以上,就可以形成10000Pa以上的自然循环推动力,就可以满足蒸发器自转塑料扭带自动清洗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自然循环蒸发器的结构设计以动力矩强化能够低流速自动清洗和以强化的自然循环推动力替代强制循环泵为优化目标.研究建立了进入管内斜齿扭带自转动力矩理论计算式,由此得到蒸发器加热室结构优化设计的原则是加热管Ф38×3×2000的立式短管加热室结构,管内安装宽度26mm、斜角35°、齿距60mm的斜齿扭带.以自然循环推动力计算式为理论基础,得到蒸发器自然循环推动力强化的沸腾室结构优化设计原则是较大深度、较大横截面、出口部形状逐渐扩大.按此原则结构设计的蒸发器的试验研究表明,齿带加热室传热系数提高了171%—91%、阻力在7000Pa以下、循环母液的进出口温度可以提高3℃左右,自然循环推动力可以达到12000Pa以上,显著地高于自然循环阻力;自然循环流速可以稳定在0.80m/s以上、甚至更高,斜齿扭带能够可靠地连续自转清洗防垢.因此,这种蒸发器能成功地解决传统蒸发器周期性停车清洗和强制循环泵高电耗两大难题,为蒸发生产企业创造很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动力温度δto是影响蒸发器自然循环推动力最重要的因素,利用δto作为推动力计算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分析过程不平衡性对该推动力的影响,提出了采用影响系数K1、K2、K3的修正模型,又推出了采用综合影响系数K的工程计算式.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后使试验工作量减少,且计算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6.
对用户生产现场的水冷器污垢和冷却水进口分布状况及污垢导热性的特点分析表明 :国内立式水冷器普遍低效运行的主要原因是污垢得不到及时清除 ,其次是各管冷却水量的分配太不均匀。用在线、连续、自动清洗防垢的自转扭带 ,并配套具有冷却水调匀功能的管口轴承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 ,初步的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节水节电的综合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自转塑料扭带的污垢自动清洗原理 ,模拟试验表明本研究设计的清洗扭带可以满足电厂汽轮机组冷凝器的污垢清洗要求 ;同时简述了自动清洗扭带的传热强化功能及其实测结果。通过传热学计算讨论了不同厚度污垢对运行真空度的影响 ,且举例分析了采用自动清洗扭带后发电机组的预期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8.
机车齿轮箱油具有润滑、清洗、防锈、散热、排污等作用,齿轮箱油品的质量决定机车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寿命。针对目前HX型电力机车齿轮箱换油效率低、换油不彻底等问题,设计制作一种便携式电力机车齿轮箱自动清洗换油设备,该设备的整体结构为可移动车体,将设备的零部件集成安装在车体上,提高了设备现场使用灵活性,且系统设置有自动和手动两种模式,通过PLC控制实现了齿轮箱油的循环清洗、定量换油、油液加热保温等功能。经过测试,该设备能高效完成齿轮箱油的清洗换油工作,验证了该设备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先进研究堆自然循环程序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的具体结构以及自然循环建立的过程中冷却剂流动会发生逆转的特点,开发了自然循环瞬态计算程序.程序对CARR的低压运行系统以及自然循环建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动状态以及换热形式进行了充分考虑.根据微分方程组刚性的强弱,计算中交替使用Adams预测一校正法和Gear方法进行数值求解.通过计算发现:应急冷却系统的投入明显地降低了CARR的冷却剂温度以及其他热工参数,更加有效地保证了CARR的安全运行.本程序可以作为CARR热工安全分析工具,并可为CARR停堆后各设备的运行方案提供理论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以水为介质,对垂直放置的急扩加速流缩放管(CD)等间距内插旋流片的自然对流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不同内插旋流片个数时自然对流换热系数的变化,并将实验值与光滑管的作比较,同时运用Fluent模拟得到了管内的速度分布、温度分布、传热系数和热通量沿轴向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旋流片个数的增加,传热系数明显增大,但旋流片个数达到7后传热系数不再明显增大,且两种类型的旋流片均有同样效果.数值模拟还表明,插入的旋流片个数越多阻力越大,其中等间距内插7个旋流片的效果最优.文中还对缩放管与旋流片对自然对流的两区协同强化传热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通过模拟得到强化传热的原因在于壁面切向速度的提高,同时还给出了截面平均切向速度沿轴向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两相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特点,建立了一个集总参数模型.通过无量纲化、小扰动及理论分析,得到了两相自然循环流动不稳定性的判别准则.结果与文献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新型压水堆自然循环特性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型压水堆的结构特点,在一维质量、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其稳态自然循环特性的数学模型.模型对新型压水堆在稳态自然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流动形式和换热状态进行了充分考虑.通过数值迭代求解该模型,对新型压水堆的自然循环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堆自然循环流量随堆芯功率的增加而增加,并且是堆芯功率的指数函数;在不同蒸汽压力下,反应堆的自然循环流量不同,且随蒸汽压力的增加而增加.冷热芯位差越大,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越大.该研究对我国新型压水堆的概念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工业化对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的破坏,指出科技是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平衡的根本要素,并对科技如何实现生态循环良性平衡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摇摆运动下系统空间布置对自然循环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摇摆运动条件下自然循环流动的数学模型,研究了该条件下自然循环回路的质量分布、摇摆轴心以及单双回路等系统的空间布置对自然循环流动波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摇摆运动产生的附加加速度具有时空特性,不同空间位置产生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同,所以系统的空间布置对摇摆运动条件下的自然循环流动存在较大影响,其中对摇摆轴心的影响最为显著;对于冷却剂系统而言,采用对称布置可以抵消向心力的影响,降低流动速度波动的频率;摇摆轴心位于回路外可以降低切向力的影响,降低波动的振幅,但轴心与回路距离过大时,切向力的影响又会因半径的增加而增加,造成流动波动振幅增加,采用对称双回路布置有利于消除切向力的影响,从而降低总流量的波动振幅;对称双回路布置有利于降低总流量的波动;采用适当的布置,可以有效地降低摇摆运动对自然循环流动波动特性的影响.在设计中,还应综合考虑密度以及质量分布的因素,合理的质量分布可以有效地降低摇摆造成的流动波动.  相似文献   

15.
 物理过程失效是导致非能动系统运行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在非能动系统可靠性分析中予以考虑.而对于物理过程失效,目前尚无成熟的分析方法.本文提出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研究冷源温度、热源温度在其合理范围内变化对自然循环系统运行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源、热源温度变化对系统物理过程失效具有重要影响,且运行列数越少,影响越显著.计算结果说明系统运行失效是物理过程失效与设备失效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并非二者的简单叠加,物理过程失效与设备失效是互为条件的;当系统设计安全裕量较大时,即使参与运行的设备列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也并不一定导致系统失效.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The5MW Nuclear Heating Reactor( NHR- 5)was designed and built by the Institute of NuclearEnergy Technology( INET) of Tsinghua Universityin 1 989.The development of a 2 0 0 MW NuclearHeating Reactor ( NHR- 2 0 0 ) as an industrialdemonstration was undertaken by INET undercooperation with otherinstitutions.The main loopsof the 5MW nuclear heating reactor and the2 0 0 MW nuclear heating reactor are integralnatural circulation systems[1,2 ] . The naturalcirculation of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