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后现代审美驳杂怪离,其悖论性格导致自身正负面价值并存而屡遭指责诘难,然其作为人类审美史上的重要一环必然具有积极审美价值和丰富思想内容,本文欲对后现代感性审美展开多维价值解读,正视其正面审美价值避免片面极端拒斥态度,惟此方能透视后现代审美之复杂矛盾。 相似文献
2.
对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石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6):72-74
文章涉及到基础与技法、材料与表现、感性与理性以及电脑设计与徒手造型等诸多方面;力图从艺术设计教学理念上把握教学正确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取德里达解构理论中的“出走”与“回归”的“游戏”精神对当代文学寻根思潮进行了一番观照。寻根文学思潮解构了传统的政治道德文化中心语境并呈现出两大解构性体征,它试图反抗在世界文化中的边缘化处境却陷入了对西方霸权话语的潜在认同,最终在自身的悖反中解构了自身。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对席勒的审美教育理论作一次新的解读,对审美教育作了辩正,并发掘席勒审美教育理论中所隐含的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审美教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是“培养我们(作为具体个体)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的教育。审美教育通过文化教养,充分而又全面地发展人的感性和理性,使人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理智与身体得到有效协调,使社会文明、文化的符号概念与“这一个”人的现实生存状况建立具体切实的联系,并将这一文明、文化有机地内化到“这一个”人的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探讨文艺鉴赏依旧是一种创新活动。通过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品味,解决什么是文艺鉴赏,然后,对鉴赏中的感性和理性进行详细的阐释,得出它们具有复杂性,并对这一复杂性进行说明,最终得出:文艺鉴赏中的理性和感性的复杂性导致文艺鉴赏活动具有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前,高校学报改革主要有走向专业化、凸显特色化、坚持综合性三条途径。尝试向地方化转型是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的一种新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报应努力创造条件,调整办刊定位,面向地方服务,体现自身价值。同时要注意锤炼政治敏感、坚守学术立场、培养国际视野、树立读者意识、抓住创新机遇。 相似文献
7.
唐欢枫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4,16(4):446-448
通过对江洋才让小说《康巴方式》的文本细读,运用审美现代性理论分析康巴人在面对新生活带来的冲击与矛盾时触动灵魂的蜕变与挣扎。文本中现代性与民族性、区域性在康巴地区的激烈碰撞表现了江洋才让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和对康巴文化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党的十九大对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判断。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转型和创新,是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依托河南省民营企业转型与创新问卷调查,本研究对来自河南的267家民营企业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家意识到企业转型的关键是实行创新升级;同时,企业自身的变革自信和变革能力在促进企业积极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桑大鹏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2,24(5):34-40
诗性智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把自我不断的导向完美与卓越的创造性的精神能力。这种精神能力最早在原始野蛮人身上发露出业,原始人用这种诗性智慧创造了他们适以自存的形形色色的文明形态;神话,宗教,艺术,政治体制等,并接受这些文明的洗礼,形成文化与人类自我交错互生、变动不居的大历史格局。此文以维柯《新科学》的阐述为根据,梳理了诗性智慧的如何由最初纯粹的激情冲动进行文明与自身的同步创化,逐步生发出理性观照意识并进而达到理性与感性并运互生的过程,向读者清晰地呈现出一条诗性智慧的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10.
11.
吴雁南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71-75
复兴中华文化是 2 0世纪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不息的标的。孙中山在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 2 0年代 ,提出对传统文化要“翻陈出新” ,主张融合中西 ,“创获”一种民族的、民主的、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科学的、文明的新文化 ,科学地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 ,成为中华文化复兴思潮中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纵向上对20世纪以来的古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研究现状作了回顾,从横向上剖析了新时期以来的几个主要研究方面,并就研究现状作了相应的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13.
陈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2-17
从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来看,"政治"可以在两个维度加以理解:政与治."政也者正也",政治的"政"的维度归根结底意味着存在者的各正性命,它将每个个人都纳入到了政治的过程;而"治"则是"为政"所承担的事业,它意味着以各正性命为中心的治理活动或治理术.由此而形成了政权在民、治权在君,政道与治道分离的思想格局.然而,二者之间又通过"天"的观念获得了连续性,以至于民、君、天三者之间的相互通达而彼此限制本身形成了一种循环的圆圈性结构.由此而形成了对"政治"的境域性而非"空间"性的理解.这样一种政治观念建立在责任意识而不是主权要求的基础上,它通过礼乐生活世界营建对天下这一境域总体的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中西艺术审美比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和平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6,33(6):136-139
艺术研究期待拓宽视野和运用新方法。本文摆脱了将中西方艺术作为两个互不相关的系统来加以介绍的模式,用新的视角审视中西艺术创作的思维特点,着重论述了中西艺术审美文化特征之异同。 相似文献
15.
广西省是基督新教在中国进入最晚、布道区最少的省份之一,清末民初才有基督新教大规模进入广西。此前,广西境内天主教活动得较为频繁,是法国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主要的传教地。基督教在广西广泛开展的传教活动对广西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传播的历史是广西近代城市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的世界格局缘起于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并存的历史起点,和平共处是两制共存的基本原则,竞争发展是两制并存的主要表现。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了新的发展前景,社会主义面临新的挑战。但是,十月革命的成果及影响犹在,两制并存的格局没有变,而且将长期并存。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对两制和平共处思想的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试论20世纪前期"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的成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8年,为了制止外国在华的随意考察,更好地保护文物和科学标本,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在学术界的推动下,政府在民间组织“中国学术团体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这一行政机构。这标志着我国学术资料尤其是文物资料的保护逐渐朝制度化的方向迈进。虽然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他们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但该委员会在限制西方人在华的恣意考察和保护学术研究资料方面做了本身力所能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陆选荣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118-120
面对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严峻挑战,我国高校必将在教育体制转轨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以人为中心的、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新型内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斯大林的“民族构成四要素”一说解释不了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华民族与56个兄弟民族,是对中华民族不同层次的称谓,这是一对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的辩证统一的概念;用“多元一体格局”来概括中华民族族体结构是非常恰当的;世界华人是中华民族在海外发展的苗裔;中华民族是我国古代各个民族不断混融互化的产物;“同种”、“同根”、“同文”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外现代文学女性心理描写手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描写历来是作家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径。本文通过对中外现代文学作品女性心理手法的探讨,来研究现代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中国小说艺术特质从古典到现代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