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就是掌握一种新文化的过程.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既需要对所学外语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对所学语言使用国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英汉颜色词"yellow"和"黄色"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语言是构成文化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颜色词不可避免地成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障碍.因此本文作者通过对比英汉语中具有相同物理属性和不同文化内涵的"yellow"和"黄色"以体现两种语言文化背景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的异同.由于受到民族的语言习惯,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传统习惯,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yellow"和"黄色"都反映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特点.外语学习者应该深刻领会语言,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以及两个民族在文化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从而进一步地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3.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和外国文化时容易忽略祖国文化,采用电影剪辑技术与任务教学法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摄取外国文化营养的同时,能发扬和继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教学中,除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外,还应借鉴和吸收英美文化精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的语言反映和记录不同民族特定的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尤其学生的母语文化对学习目的语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干扰作用,这种负迁移作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和冲突。因此文化因素对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应重视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架构不同文化、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桥梁,对于各民族思想传播、语言学习、历史背景探究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重点对翻译本质、翻译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翻译促进信息传播跨文化交际的方法展开深入研究,力求客观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我国第二语言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吴艳丽 《科技资讯》2009,(23):226-226,228
身势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言语行为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身势语具有无意识性、真实性和掩饰性、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点。身势语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内涵。研究身势语的特点和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对外交往人士和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实际和外语学习时排除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的干扰。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语言学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兴起与发展,外语教学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即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而且要培养学生具有恰当、得体地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在教学实践中.外语教师经常发现,如果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以缺乏了解.即使掌握了较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一进入语占交际也不免感到有困难。这就说明了语占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孕育文化的特定社会环境又决定了不同文化问的…  相似文献   

8.
文化定型与英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认知经济化、教育和社会化以及个人经验都会形成对陌生文化中交际对象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定型,它会影响到交际效果,影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甚至引起冲突。要克服这些障碍,在外语文化教学中,就必须正确认识文化定型,掌握有效途径,消除文化定型在跨文化交际中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文化的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不懂目的语文化的人是不可能掌握好目的语的。大学英语教学要重视文化教学,帮助学生从语言现象中发现文化,再通过掌握文化去指导外语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为今后顺利使用外语和胜任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田葆青 《科技信息》2009,(9):205-205,252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教学必然包括文化教学。当今高职高专院校的外语教学重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运用,使语言学习者没有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导致交际障碍、失误等现象屡屡发生。本文主要从对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分析入手.阐述了当前外语文化教育的现状。探讨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涉及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语言交际。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少不了对不同社会之间文化哲学观念和言语规范差异的了解。中美两国有着绝然不同的文化哲学观念,导致了两个民族之间言语规范的极大差异,造成了中美跨文化交际的极大障碍。要消除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就必须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外语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2.
芦立军 《科技信息》2010,(6):153-153
语言是一个民族成员用于社会交际的符号体系。同时,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作为该民族的寒暄语更是集中反映了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构造。本文通过对日语中表达谢意的寒暄语「ありがとう」和「すみません」入手,分析日本人的"和"意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想牢固掌握一门外语,必须要了解、学习与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本文主要讨论了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介绍了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以谚语、惯用语等为例,分析阐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在外语语言教学中应大力加强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解决目前外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语境教授语言:基于任务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从全球着眼,从本土着手”,随着全球民族、文化、宗教、语言的日益多样化,社会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全球公民”。本文旨在介绍如何在外语教学环境下,运用“基于任务的跨文化语言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要知道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英语习语正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本文通过英语习语与中文习语的比较,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习语多带褒义,或以“狗”直接指代“人”,而与之相反,在汉语中有关“狗”的词语多带贬义。这是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同文化一样具有民族性,每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词语蕴涵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只了解词语的概念意义,更要了解词语深层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心理,注意某些词汇在语义和感情色彩上的变化,否则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漫谈文化是交际准确得体的必要知识王坚钱庆语言和文化这两个互为相关的统一体,一直是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学界的谈论对象。学习外国语要在掌握语言的同时,也了解该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隐含的民族文化语义,从而在交际中准确、得体地运用所学的语言。一人类学家爱德华·霍...  相似文献   

18.
房国铮 《科技资讯》2010,(14):209-209
在整个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构建了不同国家的语言体系并造成不同语言习惯,每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必然在其语言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但是,目前对于外语教育内容之一的文化问题一直局限在对社会集团划一的、类型化的介绍,缺乏个体与个体之间面对面交际的现实性。而且,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并非如此前的很多尝试那样是可以作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项能力进行教授的。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并探讨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胡明勇 《科技信息》2012,(32):184-184
交际意愿是语言学习者个性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外语学习者交际意愿差异很大,有的使用外语来交际的意愿很强,有的根本就不愿交际。在回顾有关研究和分析影响交际意愿的复杂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交际意愿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充分激发学生的交际意愿,让学生愿意用外语来交际,是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负载着不同的文化信息。而比喻更富民族特色,因此被涂抹上一层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忽视了不同语言之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