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层序地层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殷鸿福 《科学通报》1995,40(6):539-539
已有的层序地层学实践表明,在连续沉积的剖面上,层序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往往不一致.例如,中国南方的二叠-三叠系之交(三级)层序界面是一个Ⅱ类界面(SB_2),但无论在当时的碳酸盐台地区,或是台前斜坡和凹陷盆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的年代地层界线均稍高出该SB_2面数厘米到数十厘米.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特提斯南缘的巴基斯坦盐岭等地.纵观Haq等,  相似文献   

2.
长山期最大海泛事件及洲际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葛铭 《科学通报》1995,40(9):818-818
海泛事件与凝缩层段是当代层序地层学和旋回层序地层学研究热点之一.凝缩层段(Condensed sedion,CS)是厚度很薄的一个海相地层单位,由沉积速率极缓慢的深海相和半深海相沉积物构成,在区域分布上,它们在最大海泛期延伸最为广泛.它是鉴别最大海泛事件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作者在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地层中发现了陆表海盆地中海绿石质凝缩层  相似文献   

3.
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GSSP)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训练  苏文博 《科学通报》1999,44(18):2008-2016
几个地层界线全球层型剖面上生物地层与层序地层的关系研究表明,界线层型剖面点选择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FFS)之上第1个广泛分布的化石带底界最为合理,提出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应是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点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由于定义界线的首要标准类群化三氏界不会低于其所在层序的初始海泛面,因此初始海泛面可作为识别和对比年代地层界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与欧美标准层序的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油气区第三系以陆相为主,仅在我国新疆、台湾和东南海域等地有海相沉积,在广泛分布的第三系内,已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藏,因此,为深入研究和总结含油气规律,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编制国内外第三纪地层对比表是十分必要的。 自1987年起,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组织了第三系研究专题组,对全国油气区的地层、生物群、“三古”和油气资源预测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地层对比方面,除继续完善各含油气盆地间的对比外,通过海,陆各门类微体化石、脊椎动物化石、磁性地层学和火山岩年代地层学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我国油气区与欧美第三纪标准层序的对比方案(见表1)。  相似文献   

5.
第四纪东海的海进层序和海退层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印萍 《科学通报》2001,46(Z1):74-79
通过对东海陆架4000 km电火花单道地震资料的判读, 并与位于东海外陆架的钻孔DZQ4 对比, 分析地震地层的特点、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推测形成年代, 探讨第四纪东海海进层序与海退层序, 以及与海面变化的响应. 研究表明第四纪东海海面随着全球气候冷暖波动而升降, 海面上升时, 太平洋潮波对东海陆架的作用加强, 北西至南东向往复潮流塑造了潮流沙脊, 地震剖面显示海进层序; 海面下降时, 长江三角洲向海进积, 地震剖面显示水下三角洲的海退层序. 随着第四纪海面多次升降, 东海外陆架地层的海进层序与海退层序周期性交替分布, 它们与海面变化曲线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 由于东海陆架坡缓, 海面数十米升降可以造成岸线在数百公里范围内进退, 又由于长江的大量输沙, 水下三角洲和潮流沙脊的规模都很大. 自氧同位素8期以来, 共发育了3期较大潮流沙脊和4期大规模的水下三角洲.  相似文献   

6.
太湖表层沉积物的空间分布与层序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吉  袁和忠  刘恩峰  王建军  汪勇 《科学通报》2010,55(36):3516-3524
利用StrataBox浅水剖面测深系统对大型浅水湖泊-太湖沉积物进行了高密度走航式探测,采用SonarWiz.Map声学软件包对测量矢量图谱进行了解译,并就解译结果与太湖沉积岩芯及北部湖区姚湾地层剖面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太湖水-土界面以下10m内沉积地层层序较清晰,湖相沉积物(地层U1)直接堆覆于黄土层(地层U2)上,接触界面年代不整合.湖相沉积物(淤泥及淤泥质黏土)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太湖西部沿岸,并延伸至东南部的西山岛及西北部湖区,其余湖区大面积出露致密坚硬的黄土层.整套湖相沉积物在太湖的沉积厚度主要集中于1~2m,而与现代环境密切相关的淤泥层厚度主要集中于0.03~1.0m,入湖河流泥沙输移以及湖流等水动力作用是影响湖相沉积物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王训练 《科学通报》2022,(3):307-320
<正>国际年代地层表是地质学研究的一个纲领性文献,为地质学研究提供了时间格架,对现代地质学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用生物标志还是用事件标志定义年代地层界线的争议由来已久.20世纪70年代以前主要以"自然事件"作为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界线一般都选择在发生某些地质事件的位置上,即"自然界线"或"发生过事件"的界线[1,2].这种方法注重自然界线,重视各类地层单位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统一性.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多样性和不同类型地层单元界线之间的本质差别,忽视了一些地质事件发生非等时性、分布的区域性和表现的多样性[3],不恰当地用代表时间间断的沉积不连续面等自然界线定义年代地层界线,使年代地层界线和地质年代表无法稳定,因而受到后来许多学者的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8.
杨子赓 《科学通报》1981,26(13):807-807
周口店地区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地层研究已有50余年历史。1978和1979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对本区晚新生代地层的研究表明,猿人洞穴堆积除过去的13层外,又分出了第14—17层;并根据气候地层学、年代学及沉积学的研究,确定了洞内、洞外的地层层序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9.
地球物理测井是在钻孔中进行地球物理测量,研究井中各种物理场的变化,进而达到研究基础地质、寻找矿产为目的的一门学科.测井曲线提供地层对深度的连续记录,对于地质应用是非常有用的,应用范围从井与井间对比,到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学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泥质潮坪磁组构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丛友滋 《科学通报》1997,42(15):1637-1640
潮坪沉积的微结构层序序列及潮坪沉积单元是沉积学和比较沉积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之一,并以沉积结构层序单元序列特征区分潮坪沉积相带、潮坪沉积层序及潮坪沉积特征.本文以沉积磁组构参量量值显示特征与沉积动力环境的相关关系,对现行开阔海岸泥质潮坪滩面及近代亚潮坪沉积剖面进行了系统测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磁组构参量量值的变化在滩面剖面的形态特征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潮坪沉积相带、沉积微结构层序单元序列及潮坪沉积层序是风暴沉积事件层序的叠加.研究还表明,沉积磁组构在沉积学及比较沉积学研究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ODP1148站位记录南海32Ma以来深海层序、沉积、古气候和古海洋变化记录.由于板块聚合,台湾新生代造山带出露原来沉积在南海北坡浅海的层序,提供南海浅海地质记录,以进行和ODP1148深海记录比较.地震反射及微体古生物研究表明台湾造山带古近系是在断陷盆地内沉积的同张裂层序,并为晚渐新世-新近纪后张裂层序不整合覆盖.两者间破裂不整合面缺失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地层记录,可对比珠江口盆地T7不整合面,推论南海海洋地壳开始形成时间可能在33~39Ma间.西部麓山带并未发现如ODP1148深海岩心于渐新世/中新世界面附近记录的地层缺失或沉积崩滑现象,显示此沉积事件可能仅影响南海的深海区,而不及浅海陆棚区.南海在中中新世发生的古海洋重组,在台湾浅海区层序则显示在沉积及化石组合的改变.在沉积方面自中中新世上陆坡相沉积改变为晚中新世海滨-沼泽相沉积.在化石组合方面底栖有孔虫丰度自15Ma迅速减少,台湾原生特征种底栖有孔虫在14~13Ma绝灭,12.9~10.2Ma间完全缺乏海相化石,一直到10.2Ma出现现代黑潮陆棚生物组合.此化石组合改变推论可能因12~8Ma时澳大利亚大陆与印度尼西亚火山岛弧俯冲-碰撞,关闭了太平洋-印度洋穿越流路径,强化了北太平洋西边界流.自中中新世南海海洋岩石圈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增生楔与火山岛弧,台湾造山带增生楔-岛弧的造山演化直接控制南海与西太平洋水团的交换及南海半封闭下古海洋底栖有孔虫氧碳同位素值的变化记录,尤其在下列构造演化事件特别明显:15~8Ma时增生楔形成及火山岛弧喷发活动;6.5Ma时增生楔开始出露;北吕宋火山岛弧3个火山岛间闸口于3.5,~1,及0Ma关闭.这些事件发生时南海深海底栖有孔虫碳同位素值呈明显负偏移.  相似文献   

12.
王大锐 《科学通报》1994,39(11):1008-1008
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是地质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一条界线,是各种地质学科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最近,我们在古生物地层学基础上,对新疆柯坪地区前寒武系-寒武系地层界线附近进行了稳定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发现了重要的碳同位素组成异常波动.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层序地层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寒武.奥陶系沉积环境研究,运用烃源岩具有“双轨”式地震同相轴反射特征,通过井震标定与应用已知烃源岩厚度标定未知烃源岩厚度的方法,计算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的厚度与分布范围.由此认识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台地内凹陷与斜坡、盆地相区烃源岩分布范围远大于中寒武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其品质也优于中寒武统蒸发渴湖相烃源岩.中奥陶统斜坡、盆地相区黑土凹组烃源岩分布范围同样远大于上奥陶统烃源岩的分布范围,其品质也优于台地内萨尔干组、印干组烃源岩及上奥陶统台缘斜坡灰泥丘相烃源岩.柯坪露头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主要位于玉尔吐斯组底部Ⅰ型层序的初次海侵面及凝缩段,此剖面中Ⅱ型层序内烃源岩品质较Ⅰ型层序内烃源岩要差,甚至在Ⅱ型层序中并不发育有效烃源岩(TOC值〈0.5%).中奥陶统黑土凹组优质烃源岩同样位于Ⅰ型层序的初次海侵面及凝缩段,品质稍差的台缘斜坡灰泥丘及印干组烃源岩层均发育在Ⅱ型层序中.在海平面上升高程与时间均相同的前提下,Ⅰ型层序中位于层序底界之上的海侵行程S1大于Ⅱ型层序中海侵行程S2,这样,发育于Ⅰ型层序底界之上海侵期形成的烃源岩分布范围大于Ⅱ型层序中的烃源岩分布范围.由于S1大于S2,在Ⅰ型层序底界上发生的相对海侵速率明显的大于Ⅱ型层序边界上的海侵速率,海侵速率的不同是Ⅰ型层序底界烃源岩品质优于Ⅱ型层序底界上部烃源岩的影响因素之一.由此,揭示了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烃源岩空间展布、形成时间、预测烃源岩品质优劣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志存 《科学通报》1988,33(10):765-765
建立华北地层区晚石炭世■类生物地层序列,不仅具有重要的古生物学意义,尤其重要的是将为华北地层区内晚石炭世含煤岩系的统一划分对比、聚煤期古地理、古构造以及煤(煤成气)、铝土、耐火粘土等沉积矿产的区域性研究,首次提供区域内统一的生物地层学及相对年代地层学方面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昆仑山垭口盆地发育较完整的晚新生代地层, 在青藏高原北部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确定盆地形成和消亡的年代对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过去依据盆地的构造沉积特征提出了“昆仑-黄河运动”, 因其与这一时期的许多全球和高原重大气候环境事件同期而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 但上述构造运动时代的界定是建立在不明确的年代学基础之上. 文中对昆仑山垭口盆地剖面晚新生代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磁性地层学研究, 高密度古地磁采样和测年表明剖面年龄约为3.6~0.5 Ma BP, 地层的沉积演化记录了垭口盆地形成发展及构造经历了五个阶段, 揭示晚上新世以来高原北部~3.6, 2.69~2.58, 1.77, 1.20, 0.87和~0.78 Ma构造隆升的历史, 确定昆仑组砾石层和“昆仑-黄河运动”的年代分别为3.6~2.69 Ma和1.20~0.78 Ma, 为高原隆升过程和全球变化研究提供可靠年代数据.  相似文献   

17.
赵希涛 《科学通报》1990,35(4):285-285
一、地层剖面 江苏省建湖县东约13km的庆丰砖瓦厂取土坑剖面,沉积层次丰富,化石保存完好,是研究全新世地层、环境变迁与海面变化的好剖面。其上部5m(图1)的层序为: 上覆层:耕土.30cm  相似文献   

18.
古海洋中奇妙的微亮晶碳酸盐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葛铭  孟祥化 《自然杂志》2008,30(6):329-333
微亮晶(臼齿构造)碳酸盐岩是一种奇妙的岩石类型,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海洋碳酸盐岩沉积中占重要地位。广泛分布在中国、北美、澳大利亚、北欧、西伯利亚、西北非、印度等元古界地层中。近年, 前寒武纪研究有了可喜的进展,特别是全球事件、地层及古大陆再造研究的深入,使微亮晶碳酸盐岩(Molar Tooth Carbonates)” 成了研究中-新元古代的火力交叉点[1]。随着700Ma以前的Varanger/Marinoan全球冰期的到来,微亮晶碳酸盐岩则突然消失。其发育和衰退关系到地球生命起源和海洋碳酸盐岩沉积地球化学的突变,是解决前寒武纪生物学和地球化学事件的关键。 因此,微亮晶碳酸盐岩已经成为探索早期地球海洋环境和生命起源以及元古代国际地层对比的重大地质事件。联合国教科文/国际地科联的IGCP447项目[2]对元古代臼齿构造碳酸盐岩和地球演化进行了较详细地研究,特别是在其成因和用于全球古大陆地层对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9.
安延恺 《科学通报》1957,2(10):319-319
“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的出版,对我国地质工作者来说是有极大的意义的。在这本地层表中全面地综合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地层的资料,基本上统一了地层层序排列的格式与方法,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地获得有关各区域的地层发育与划分情况。它无疑地是地质工作者不论在野外工作中,或室内整理和教学中一本非常亲密而又重要的手册,虽然它目前还仅仅是“草案”性质。  相似文献   

20.
马醒华 《科学通报》1992,37(3):252-252
鄂尔多斯盆地自寒武纪以来一直表现为稳定的“地台型”建造,特别是自晚古生代以来,由于强烈的陆内拗陷,盆地内接受了巨厚的陆相碎屑沉积,形成了发育良好的晚古生代-中生代陆相沉积层序。盆地内地层的研究工作始于19世纪末,具有较长的地层古生物研究历史,研究程度也比较高,为开展磁性地层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