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30年前,国内出土一个商代末期的铁刃铜钺.几经鉴定不得其果,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找到了柯俊先生,柯先生通过各种新方法证明它是陨铁.得到全世界的认可.这是柯俊先生跟古代铁的最早接触,这一偶然的机会使柯先生与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柯先生为冶金史与冶金考古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创立了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冶金史研究所.领导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冶金史和冶金考古研究.成绩显著.他用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科技史研究人才,为中国科技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1956年,为了支援边疆,李迪先生从当时的东北师范大学调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任教.到了内蒙古以后,他自然地想到了蒙古民族在古代的科技成就问题,于是把蒙古族科技史研究选作固定课题.就这样,一直沿着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之路走了近50年.李迪先生认为,搞科技史研究没有什么诀窍和捷径,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归纳成"专"、"恒"、"勤"三个字.少数民族科技史要研究的内容很多,李先生将其归纳为三个大方向第一,民族科技文献研究;第二,科技考古研究;第三,民族传统工艺研究.  相似文献   

3.
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科技史学家访谈录之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7月,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在此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先生就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重点探讨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与再建制化的关系.另外,他还就近年来中国科技史界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他阐述了即将召开的国际大会在中国召开的特殊意义,介绍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的主题及此次盛会可能引起公众与传媒关注的热点等问题.他认为此次北京大会将为中国科技史家特别是该领域的青年学子创造一个同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并希望大家在会场能结识更多的同行与朋友,并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对话者与合作者.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借这次大会的东风,全面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2005年7月,第22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将在北京召开,在此盛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刘钝先生就中国科技史事业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并重点探讨了学科建设的国际化与再建制化的关系,另外,他还就近年来中国科技史界的主要工作进行了总结,他阐述了即将召开的国际大会在中国召开的特殊意义,介绍了会议的筹备工作、会议的主题及此次盛会可能引起公众与传媒关注的热点等问题,他认为此次北京大会将为中国科技史家特别是该领域的青年学子创造一个同国际同行交流的机会,并希望大家在会场能结识更多的同行与朋友,并能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对话者与合作者,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能借这次大会的东风,全面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冶金史研究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冶金史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史、技术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在其30年来的研究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包括古代文献和近现代地质矿产文献资料.2调查研究的方法.包括矿冶遗址考察和传统工艺调查.3检测与实验的方法,包括样品的检测分析和实验模拟的方法.4综合研究与社会发展史结合的方法.5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张秉伦教授的科技史教学与研究生涯中,张教授既重视科技文献史料的分析方法,也重视实地考察与模拟实验的研究方法.他认为,古代留下极为丰富的文献史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科技内容和相关信息,只有掌握了科技文献史料的分析方法,才能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找到自己所需的资料.实地考察和模拟实验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解决许多单纯由文献资料研究所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考察对古代的工艺技术细节有更准确的理解,避免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不详而导致的错误.事实上,张秉伦教授通过文献史料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7.
孙淑云教授,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72年到北京钢铁学院工作;197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冶金与材料史;1987-1988年,在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冶金与材料系进行冶金考古合作研究;1992-2004年,历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中国古代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研究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该项目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和项目负责人先后承担“中国早期铜矿开采与冶炼技术的发展”、“铜镜’黑漆古’形成机理研究”、“冶金技术的社会功能研究”、“北京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出土金属器的科学研究”、“早期冶金技术对中华文明起源的作用”、“中华文明探源预研究”等国家级、省部级多项科研项目;并作为子项目负责人完成了“中日古代青铜器制作技术的比较研究”和“中日古代文物产地来源研究”两项中日合作项目及“中国冶金起源与早期交流”的中美合作项目;发表“中国早期铜器的初步研究”、“甘肃早期铜器的发现与冶炼制作技术的研究”、“铜镜表面'黑漆古'中痕像的研究”、“广西、云南、贵州古代铜鼓锈蚀产物的研究”、“中国传统响铜器制作工艺考察”、“商代早、中、晚期青铜器的比较研究”、“黄铜表面着色研究”等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主编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阐明中国冶金技术起源与早期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古代独特的工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8.
韩汝玢先生自1977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史研究室(现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任职以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的研究,在应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古代钢铁制品、并阐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贡献方面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是国内外知名的金属史家.  相似文献   

9.
冶金史是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方法与其他科学史、技术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性.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在其30年来的研究工作中摸索出一些方法、经验和教训.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献的收集整理方法,包括古代文献和近现代地质矿产文献资料.2调查研究的方法,包括矿冶遗址考察和传统工艺调查.3检测与实验的方法,包括样品的检测分析和实验模拟的方法.4综合研究与社会发展史结合的方法.5多学科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韩汝玢教授是国际著名的中国古代冶金史与冶金考古专家,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组织并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研究.与全国各地文物单位密切合作,用现代实验方法对出土金属文物与冶金遗物进行系统研究,阐明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历程、不同时代的冶金学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等.多次应邀赴日、法、美、英、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或作学术报告,并成功组织4届世界冶金史大会,在国内外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很高.  相似文献   

11.
李延祥教授1985年9月起师从柯俊院士,先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于1995年6月获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任,是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的主要研究者之一.他建立了通过炉渣揭示古代炼铜技术流程的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湖北大冶铜绿山、辽宁凌源牛河梁、南京九华山等多处古矿冶遗址进行了研究.为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率领研究团队对晋南、河西、辽西、长江中游地区百余处早期青铜冶金遗址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和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期还开展了早期绿松石开发与产品流布、汉魏时期南方块炼铁冶炼技术、宋元时期煤炼铁等方面的研究,推动并参与的甘肃张掖西城驿炼铜遗址、北京市延庆水泉沟辽代炼铁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冶炼遗址与墓葬发掘项目,先后获评全国六大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李延祥教授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及多项教育部、科技部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讲研究生课程有冶金考古学、科技考古专题、世界史;主讲本科生课程有世界史、冶金史,2013年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曾任民盟北京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兼宣传委员.李延祥教授多次来南宁与广西民族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指导科技史学科建设.2006年4月起被聘为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和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负责指导岭南地区冶金考古工作.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冶金史论文集(第四辑)》所推介的冶金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文献史料、科学调查、实验分析、多学科结合等研究方法在推进冶金与材料史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介绍并评论了该论文集所展示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3.
根据HPS(History of Science,Philosophy of Science,Sociology of science)科学教育理念,分析了科技史的科普教育功能。从主题思想的提炼、脉络框架的构建、展示形式的确定、展品的策划等方面讨论如何进行岭南科技史展览的策划。  相似文献   

14.
从事"古新星新表"研究的这段实践,使席泽宗院士走向了天文学史的道路,这一走就是50年,一辈子.席泽宗认为,这50年,中国天文学史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国的科研队伍比西方大得多,有了很多成果,成绩很大.席泽宗对科技史、科学思想史、科技政策都有深入研究,都有重要成果,由此我们可以领略到席泽宗对学术的不懈追求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中国科学家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热情关注.  相似文献   

15.
江晓原教授一心想研究古典文学,却"误打误撞",撞到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上,成为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的第一个研究生,也成为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他是科学史专家,却一直关注科学文化,传播科学文化,走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边界上.按他的说法,他的所为是"听从内心的呼唤".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发表在《文物》、《考古》和《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等学术期刊上的研究论文,综合考察2008—2009年中国科技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学科发展的总体趋势展开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将要复兴,这是大势所趋.因为科学发展到今天,作为对"还原论"方法的补充,还需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杂性事物的方法.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又在这一方面做得最成功,积累最多的经验.中国传统科学文化最精粹的内容之一,就是从整体上研究世界、研究人类、研究事物的.离开中国传统科学文化,你要想从整体上去研究复杂性事物是非常之难的.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一直都没有掌握这种方法,而中国早就掌握了,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经验.西方文化要从头去创立这种方法很难,不是说几十年、几百年就能突破的.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只要总结得好,去芜存精,把确实迷信、愚昧的东西去掉,保留它的精髓,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发挥到极致,再加上学习西方文化,中国的科学文化一定会复兴.  相似文献   

18.
南开大学史学实力雄厚,为学校四大支柱性学科,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近年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又重点扶持发展了科技史的研究,还成立了“南开大学中国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心”,形成了以环境史和疾病医疗史为主的科技史研究,并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9.
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找到刘广定教授翻译李约瑟的论著.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发现一些疑问,刘教授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做了大量的实验.通过这些工作,刘教授逐渐对科学史研究产生了兴趣,从此走上了科学史研究的道路.在以后的科学史研究工作中,他有"不随意附和他人,常常在一面倒的肯定形势下,特立独行,别标一帜,经过对有关资料的仔细研究,发生怀疑,持否定态度"的质疑精神.他先后否定了"秋石是性激素"、"宫灯是蒸馏器"、"蔡伦造纸用做包袱"等名家结论.他对<平龙认>、<考工记>等古文献也有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古代科学技术史是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主流,近现代科技史则少人问津.近年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顺应了国家和中科院的需求以及国际科技史研究的潮流,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已成为中国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