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报告了辽西地区早期冶铜技术截止目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包括辽宁省凌原县牛河梁的两处遗址出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炼铜遗物、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夏家店下层文化墓地出土的铜器、内蒙古林西县大井夏家店上层文化古铜矿冶遗址、内蒙古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夏家店上层文化炼铜遗址的采矿、冶炼及铜器制作技术.牛河梁炼铜炉壁残片的检测显示当时使用结构独特的带双排鼓风孔的小型炼炉冶炼附近出产的氧化矿石,热释光年代测定其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对大甸子墓地出土的57件铜器中41件进行了检测,发现所有铜器的材质皆为锡青铜并含有少量的铅,铸造制品与锻造制品的含锡量相差8%,表明当时能够根据不同的制作技术来调配锡含量,锡料和铜料是分开使用的,锡料的来源很可能是赤峰北部的锡多金属成矿带.林西大井古铜矿冶遗址和巴林右旗塔布敖包冶炼遗址使用大井出产的铜锡砷共生矿石经死焙烧后直接冶炼出高锡的铜锡砷三元合金并含有微量的银,这些迹象表明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早期在西拉沐伦河北岸地区以大井铜矿为中心展开过规模甚大的冶铸活动.上述成果对进一步探讨辽西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贡献提供了新的冶金技术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唐代以前广西冶铜铸铜成就概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汉代广西有了大规 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 面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铜器,也反映了当时南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 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使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 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 华民族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早在战国时期,广西就有骆越人铸造青铜器的石范,著名的铜石岭遗址说明了汉代广西有了大规模炼铜业,罗泊湾汉墓出土的大量铜器,一方面说明广西与中原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另一方面人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桐器,也反映了当时直越国冶铜,铸铜的精湛技术,三国到隋代,广西俚人,僚人大量铸造硕大的铜鼓,命名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一个高峰,并深刻地影响当时社会的发展,大量史实说明唐代以前骆越人,乌浒人,俚人,僚人在开采铜矿,冶炼铜,铸造铜器方面都为中华民族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位于中卫市镇罗镇最北部,是宁夏地区重要的青铜冶炼遗址,经文献和碳十四年代测年可推定其年代属西汉早期.文章对取自该炼铜遗址的炉渣、铜颗粒,以及在古铜矿采集的矿石样品进行分析得出:炉渣基本为铁硅系渣,内部有大量铜颗粒存在,部分为纯铜颗粒,部分为冰铜颗粒.综合实验数据和汉代中卫地区的历史背景,认为该遗址的冶炼工艺属于"硫化矿—冰铜—铜"工艺,主要冶炼产品为红铜和含砷、锑、铅的铜化合物.至于这些铜料的使用方式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