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温昌斌 《中国科技术语》2009,11(4):16-21,34
在近代中国,很多人就科技译名统一实践工作要点问题进行了讨论。虽然早期人们的认识差异较大,但后来大多数人认识到了科技名词审查组织的重要性,还有些人认识到这种组织应具有官方性质。  相似文献   

2.
2001年,日本制定了轰动一时的“诺贝尔奖计划”。这是日本在谋求21世纪发展中,日益认识到加强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意识,对保持其强国地位的极端重要性和迫切性后的具体体现。从日本重视教育的传统、雄厚的经济实力、对科技的强力投入等方面看,日本“诺贝尔奖计划”的实现绝非无稽之谈。  相似文献   

3.
非政府组织在扶贫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印度农业工业基金会(BAIF)发展研究基金会作为专业化程度高的民间科技组织,在推行适于贫困人口和地区的科技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政府利用科技进行扶贫工作的重要补充力量。其建立了高度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具有多元化的经费投入系统,以推行适用于贫困地区的先进技术产品和现代管理科学为主的项目内容,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这对我国科技扶贫制度建设和思路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提出cyborg概念之后首先对其意义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分析,然后从技术哲学角度引出这个概念的深层含义。当科技发展到cyborg时代时,人类的主体性也相应地成为了一种多元和流动的主体,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的主体虽然发生了变化却仍不失其为主体性,只是需要重新审视和考察人与物、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人与物的连接与共生,在去人类中心化的前提下弘扬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5.
地方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方科技工作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自从科技部组织开展省部共建实验室以来,调动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了兵团科研基地的建设,增强了兵团科技创新能力。实验室建设使科技条件明显改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总结浙江省在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分析与提出科技平台建设必须面向社会,创新机制;依托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组织科技重大项目将成为推动科技自身发展的重要方面;科技平台建设和运行组织模式应按任务目标定位,依据市场规律选择等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四川省首家农村专业科技合作社—邛崃市三甲猕猴桃科技合作社为案例,在对其组织架构、技术服务和利益分配等主要做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科技合作社在成果转化平台、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科技服务机制等三方面的机制创新。作为一种新型组织模式,调研组对当前合作社在组建经营监管、农民权益保护、公共资金投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需要注意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崔崑  朱彬  于渤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7):77-80,112
科技风险投资是一种支持创新的投资制度,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尤其是对国家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科技风险投资组织效率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从促进国家科技发展的角度出发,合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设计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风险投资组织演进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3):1-1
11月23日和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主持召开2009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推进会。刘延东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技工作的最新要求,着眼于提高综合国力和确保国家安全,超前布局科技发展,加快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上的一些观点与成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约瑟(1990-1995年)是一位难能可贵的西方学者。他为学严谨,在可级范围内必追寻中国古代原始资料作为自己建立理论的依据。他能局部地脱离西方文化传统的影响,从一个比较中性的角度来分析中华文化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李约瑟最重要的成就在于促进科技史界认识到科技不是单一文化的产品,而是多种文化的综合产品。因此,李约瑟不仅在中华科技研究上享有不朽的地位,在人类科技史研究上也应享有同样不朽的地位。文章分析了李约瑟的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并商榷他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某些汉语规范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规范名词的对应英语词应当为英语名词,而不能为英语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某些汉语规范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汉语规范名词的对应英语词应当为英语名词,而不能为英语形容词。自1989年《微生物学名词》[1]公布以来,迄今已公布了生物学13个学科的规范名词。其中如《植物学名词》[2]、《动物学名词》[3]等的规范名词中存在着将某些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问题。笔者在编写《英汉-汉英生态学词汇》[4]和《英汉生态学词典》[5]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采取了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的英汉、汉英翻译方法。本文就此谈一些认识,供大家参考。一、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举例例如在1997年公布的《动物学名词》中有一些汉语名词与英语形容词对应的情况(见表1)[3]。表1所列均属生态学词汇。二、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的原因(一)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有误比如“aquatic”作为形容词指“水生的”、“水上的”、“水中的”、“水的”或“水上运动的”;作为名词指“水生生物”(即水生植物或水生动物);它的复数(aquatics)指“水上运动”。尽管在《朗文英汉综合电脑词典》中将“aquatic”译为“【修】水生”,看上去是名词,但从该词前的“【修】”可以看出这个“水生”相当于“水生的”,不可单独用来表示“水生”。因此,将“水生”翻译为“aquatic”不妥当。同样道理,把“外源”译为“exogenous”、“内源”译为“endogenous”亦欠妥。(二)与英译汉的习惯有关从表面上看,汉语名词翻译为英语形容词是汉译英问题,实际上很可能同英译汉习惯有关。由于把英语形容词翻译为汉语时,人们通常采用词尾加“的”或“性的”这种方式。比如,《英汉常用生物学词汇》[6]中的“anthropogenic人为的”、“heliophilic喜阳的”;“eurybathic广深性的”、“euryhydric广水性的”、“euryoecic广栖性的”、“euryoxybiotic广氧性的”、“euryphagic、euryphagous广食性的”、“eurythermic、eurythermal广温[性]的”;“stenoecic狭栖性的”、“stenohydric狭水性的”、“stenooxybiotic狭氧性的”、“stenophagic、stenophagous狭食性的”、“stenothermic狭温性的”,等等。为了使语言精炼,人们且常将“的”字省略。在汉译英时,如果简单照搬,就会出现“广栖性euryoecic”、“广温性eurythermic,eurythermal”;“狭栖性stenoecic”、“狭温性stenothermal”,等等。而实际上,“广幅性”应译为“eurytopicity”,而不是“eurytopic”;“广食性”应译为“euryphagy”,而不是“euryphagic”;“狭食性”应译为“stenophagy”,而不是“stenophagic”;“狭幅性”应译为“stenotopicity”,而不是“stenotopic”。同样道理,“半透性”应译为“semipermeability”,而不是“semipermeable”;“避光性”应译为“photophobism”,而不是“photophobic”;“喜温性”应译为“thermophily”,而不是“thermophilic”。三、对策首先要正确理解英语词的含义,分清该词是名词还是形容词。例如,根据Lincoln等1998年出版的词典,eurybathic、euryoecic、eurythermic、eurythermal、eusocial、polydemic、stenobathic、stenoecic和stenothermal等均为形容词[7],不能当名词使用。同时要注意汉英翻译不能简单照搬。某些“汉语名词”很可能是从汉语形容词省略掉“的”而来的,还其“汉语形容词”本来面目,汉译英问题便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学科领域组织名词工作的方式各有特点。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整合资源、协调关系与开展合作、选聘专家、制定致酬办法等方式组织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且在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结束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组织名词工作;医药卫生领域主要通过聘请专家和组织集中审查及协调开展名词规范化工作;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也聘任专家担任工作委员,并为推进名词工作做了一些部署,但收效甚微。了解各学科领域组织工作特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海国图志》译介了大量西方近代地理学术语,这些术语的译名在音节、构词法和文化蕴含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民族化倾向。就西方地理学术语汉译的命名而言,《海国图志》的译名倾向于沿用传统地理学术语,或以词缀法新造术语。作为近代地理知识的载体,这些民族化的术语有利于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和普及,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中国和日本引进西方科技知识的重要历史时期。该文通过讨论物理学书籍的翻译与教科书的编译、教学与研究、统一名词及组织学会等方面的情况,比较了该时期两国传播和接受物理学知识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严复译名是其翻译思想的重要体现之一,尤其表现在术语翻译上。基于严复译著《天演论》中的中西术语译名,剖析严复在术语译名生成和创制方面的取舍,反思严复术语译名的去留,为今日术语译名研究、术语规范化使用等提供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翻译要讲科技,似乎是科技领域的“天经地义”。但在特定语境中,科技术语暗含隐喻意义时,则宜译隐喻的喻体,而非译相应隐喻的本体。尝试从英汉科技术语互译的角度,探讨科技术语翻译使用隐喻的现象,打破传统科技术语翻译固定思维的藩篱,反衬其在原语文化交流中的特色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化工术语译名的个案研究,分析海峡两岸科技术语译名表述差异的现状及其原因,从语义学角度探讨化工术语翻译与规范的可行性策略与方法,提出协调、统一科技术语译名的设想与具体举措。建议强化海峡两岸译名统一的现实意义,以提升汉语语言民族凝聚力,凸显汉语语言张力,力争汉语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文章系统梳理了人文社会科学类术语工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剖析了人文社科类术语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并以翻译学和叙事学为例,研究了人文社科类术语的定义方法,提出了借助语义层级分析展开术语定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