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弱电网条件下,并网逆变器的正常工作会受到电网背景谐波及电网阻抗动态变化的影响,并网电流出现谐波谐振现象.为此,提出一种LLCL并网逆变器谐振抑制新策略.该策略在加权电流控制和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的基础上,引入电容电流反馈环节,保留了传统电网电压前馈控制方法中消除电网电压产生畸变影响并网电流的优点.通过对新反馈环节中反馈系数...  相似文献   

2.
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对称电网故障下运行,将导致并网电流不对称、畸变,直流母线电压上升并含有2倍工频纹波等问题.为了提高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在不对称电网故障下的穿越能力,提出一种PMSG机组的控制策略:在网侧换流器的控制中采用电网负序电压前馈的方法来消除并网电流负序分量;在机侧换流器的控制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发电机电磁功率跟踪控制思想,使发电机的输出功率跟踪网侧换流器的输出功率,消除了不对称故障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的2倍工频纹波和限制直流侧电压上升,避免直流母线电压波动超出电容电压的额定值.1 MW机组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实现不对称故障穿越,验证了所提出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双环PI控制无法满足LCL并网逆变器电流谐波,输出电压扰动大;线性自抗扰技术可以通过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和线性控制律对总扰动进行实时估计和补偿,大大提高并网逆变控制器的性能.为提高系统输出对电网电压扰动的抑制能力和系统的起动性能,引入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策略,提出基于自抗扰控制的电网电压前馈控制策略,采用MATLAB软...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小型光伏并网装置,提出了一种新的控制策略.对单相太阳能光伏并网系统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光伏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由于锁相环技术可以使逆变器输出的电流与电网电压基本同频同相,电网电压前馈可以抵消电网对光伏并网系统的影响,从而提出了基于锁相环技术和电压前馈控制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并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控制策略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使光伏并网系统输出更好的并网电流波形,降低总谐波畸变率.  相似文献   

5.
基于单周控制的电压型可调交流电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工业应用的实际需要,将单周控制技术应用于电压型逆变电路中,给负载提供所需要的交流电压源.根据单周控制原理,解决了2个关键性的问题.首先,用2个积分器交互工作解决了积分器的复位问题;再用增加直流偏移量解决实际电路中遇到的电压测量问题.对于逆变电路而言,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可以提高逆变器的输出能力,减少逆变器开关的动作次数,就能减少开关损耗.采用双积分器单周控制的电压型逆变电源,其逆变电路硬件结构简单,输出电压幅值和频率可调,具有快速的动态响应,较强的抑制电源扰动,直流电压利用率可达到92.8%,电压谐波总畸变率(THD)最小为0.255 9%,降低了谐波损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dq0坐标系下电压源换流器(VSC)模型,获知基于VSC的柔性直流输电系统(FlexibleHVDC)可以通过对d轴电流分量和q轴电流分量的解耦控制,获得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独立控制;并基于此设计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换流站的控制器,利用电网电压的前馈控制获得了对功率传输的灵活、准确调节;实验结果表明了方案的正确性,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角度预测的混合双馈入直流输电系统换相失败抑制策略.结合定关断面积预测法和零序检测及αβ转换预测法的优势综合得出关断角参考值γref,利用关断角参考值γ_(ref)和关断角设定值γ_(set)的差值获得无功补偿量,附加至电压源型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VSC-HVDC)的外环无功控制环节,调节其故障后发出的无功功率,提升电网换相换流器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抵御换相失败的能力.该方法不依赖于对LCCHVDC关断角的实时测量,在实际工程中更易实现.采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进行了算例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无阻尼谐振调节器的DVR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电网电压的不平衡跌落情况,采用了三相全桥的主电路结构,研究了静止坐标系中基于无阻尼谐振调节器的三相DVR控制方案,不仅实现了DVR输出电压的无差跟踪,而且使系统获得强鲁棒性;为了实现对变流器的限流控制,采用了滤波电感电流反馈结合DVR输出电压反馈的双环控制结构,并运用DVR输出电压和直流电压的前馈补偿使系统获得了较好的动态响应.最后,通过样机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周玉洁  杨洁  夏永平  张擎 《科技信息》2010,(28):I0343-I0344
为解决三相四线制不对称电网系统中的谐波污染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三相四桥臂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的控制方法。该方法在T采样时刻预测出T+1时刻的网侧电压和逆变器输出电流值,并根据建立的系统数学模型计算出T+1时刻的参考电压值,然后利用三维电压空间矢量调制得出主电路的控制信号,驱动主电路输出补偿电流以达到消除谐波的目的。此方法能有效降低采样、计算环节带来的延时,具有直流电压利用率高,系统动态响应好的优点。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双馈电机作为一种新型电机不仅可以满足一般场合机械调速的需要,而且能通过调节转子电压幅值和相位来实现电机定子侧功率因数的调节.该文提出一种将双馈电机作为曳引机应用于升降机系统的方案,采用双PWM换流器对双馈电机的转子进行交流励磁,不仅可以调节定子侧的功率因数,实现无极调速,还可以把原本消耗在转子电阻上的电能回馈到电网.  相似文献   

11.
整个推导过程都是以现代网络场论中积分形式的两组独立方程组为源,没有依靠线图。文中介绍关联矩阵、独立割集矩阵的概念.据此得到支路电压,分别与割集电压、独立节点电压之间的关系式.推导出割集电压与独立节点电压之间的关系.同时还举出1个验证示例,以说明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3F-H实验方案的设计思想,并选择适合的工作条件及合理的数据处理方法,使Franck-Hertz实验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电压暂降是众多电压质量扰动最重要的一种,本文介绍了电压暂降的危害和电压稳定常用设备,讨论了基于超导储能(SMES)的电压暂降补偿设备的结构原理,论述了SMES的三种工作方式和电压暂降补偿装置的工作过程,最后用向量图详细阐述了电压暂降补偿原理和SMES磁体充电原理。  相似文献   

14.
介绍工业生产中塑封二极管全自动测试的实现方法。重点介绍高电压和大电流可编程电源的硬件实现,并讨论了小电流的测试方案、软件结构及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性点不接地系统中几种电压不平衡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对电压互感器接线的分析 ,查找出电压表错误反映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最优潮流的二级和三级电压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实时的最优潮流提出一种合并的二级和三级电压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周期性地刷新发电机电压调节器的参考电压。以最大负载能力为目标的最优潮流被用来实现所提控制方法。能够周期性地刷新发电机压调节器的参考电压。以最大负载能力为目标的最优潮流被用来实现此控制为法。所提技术的对比对象是经典的二级电压控制,其先导节点参考电压通过负载能力最大的最优潮流(三级电压控制)计算得到。在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上所进行的不同运行条件和紧急状态下的时域仿真验证了所提二级和三级电压控制合并方案的有效性,并且展现了对于现有二级和三级电压控制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对电容式电压互感器与电磁式电压互感器的计量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补偿方法,采用该方法的二次回路压降补偿装置与进行过空载补偿的电容式电压互感器或电磁式电压互感器配合使用时,可使整个电压测量回路的计量误差非常小.  相似文献   

18.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压稳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电压稳定分析方法的机理,探讨了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压稳定分析遇到的新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推导了二级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指出了Kf=1十Rf/Rel成立的条件,并提出了电路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早在1965年就由Ditrick,Mitchell和Dawson等人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批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双栅MOS四极管,也称双栅MOS场效应晶体管,它具有频率高、噪声低、增益可控和工作稳定等特点。关于DG—MOSFET′S在我国正处于开发和研制阶段,笔者虽早已做出管芯并已发了有关文章。但对它的特性和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它的阈电压和击穿电压等随沟道长度的缩短而降低。这种现象和本质,即所谓短沟道效应,要进行深入研讨,以进一步扩大其应用领域。二短沟道效应 DG—MOSFET′S同SG-MOSFET′S一样,为了提高频率和开关特性,除增大g_(ms)/c_(gs)的比值、减小寄生电容c_(ps)等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减小沟道长度L_1和L_2.当L_1和L_2减小到可以同它的源漏耗尽层厚度相比拟时,也会出现所谓短沟道效应(SCE),即阈电压V_(th)和击穿电压BV随L_1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